打印

湖北步韩国端午节后尘申遗当痛定思痛

湖北步韩国端午节后尘申遗当痛定思痛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昨日,记者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5月27日长江日报)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如今三省四地“打包申遗”,蕴含其中的默契折射一种大局意识与“抱团之风”,联想到此前有关端午节申遗的是是非非,不免令人五味杂陈。

  毋庸讳言,国内关于“端午起源说”的争议由来已久。关于端午起源,大致有十种说法,都有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而超越历史文化范畴的“产地争议”却在近几年的端午节公祭历史名人的活动中凸显。一些地方政府在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策划下,纷纷以端午节“产地”为名举办大型公祭活动,借此宣传当地人文,邀请中外客商,洽商投资项目。最典型的莫过于前几年苏州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将端午节的“伍子胥”与“屈原”之争推进人们视线,同时引发国人对韩国抢先将端午节申遗的种种质疑。确实,争夺端午节名分其实质是一种功利,更是一种折腾,甚至是一种内耗,如果有争名分、争“产地”的精力与财力,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也不至于让韩国端午节申遗抢在了前头。

  能否将“打包申遗”的文化共享进行到底,在规范保护中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发挥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弘扬传统所用,为国家发展所用,为民族复兴所用,这远比申遗还要重要得多。保护端午节这样的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基因。从现在开始,从申遗开始,我们不必再去争议端午节到底起源于哪里,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它继承和发扬下去。我们不仅将今天的端午节申遗看作是一种骄傲和自豪,更应看作是一个新的起点与开端。

  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需要三省四地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全体国人的主动参与。三省四地应将此次申遗的“抱团之风”持之以恒,摒弃功利之念,不受任何局部与团体利益左右,从长计议,理性务实地做好规范保护事宜。一方面强化三省四地的交流沟通,各显特色又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又齐头并进,通过各种活动与载体向全国民众普及端午节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像保护昆曲那样,将保护的着力点放在传承上,不仅爱好者喜闻乐见,而且让更多的人乐此不疲。中国端午节步韩国端午节后尘申遗,已让民众颇为心堵,如再不能痛定思痛,规范保护,即便申遗成功意义何在?(半岛网 梁江涛)

TOP

是不是申报遗产只能以地方名义来进行?
端午就是这三省四地的专利?
春节、清明、中秋节等等来申报,那就更不争破头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确实该痛定思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