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让少数民族节庆变味 “摸你黑”成男女互摸
2011年12月30日 07: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胡远航
字号:T|T307人参与0条主评论 12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太阳落山,刚举办过盛会的西双版纳大卡老寨也安静下来,只有四周遍插的小彩旗们仍身处热烈与兴奋之中。23岁的汤瓦帕和同村的哈尼姑娘们正忙着清扫赶摆场上散落的垃圾,在她们身后,还有堆成小山似的餐具等待收拾。
29日是汤瓦帕族人的新年—— “嘎汤帕节”,当地政府想把这个哈尼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办成一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活动。按传统,节日期间,哈尼族同胞聚居的山寨要搭扎彩门、舂糍粑,开展打秋千、打陀螺竞赛和对歌、跳竹筒舞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活动。但汤瓦帕告诉记者,为了宴请各方宾客,她们只是表演了相对简单的竹筒舞,而这个只有华丽开幕,各级领导讲话以及聚餐的节庆让她自己都有点失望。
“嘎汤帕节”是云南众多民族节庆中的一个。在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节庆,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每年的节庆多达10余个。因为每一个节庆都浓缩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民族节庆往往是许多学者和摄影师研究和拍摄的对象。但是,近年来,随着民族节庆被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节庆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
“机织花边加塑料亮片的服饰越来越粗糙,场面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流于形式上的热闹。”重庆游客吴女士对“嘎汤帕节”有点失望,她说,“节庆不再是民间的自娱自乐,反而成为了聚拢人气、宣传地区、吸引投资的平台。热闹开幕后,就只剩下购物街、选美等单薄又冷清的内容。”
和吴女士一样感慨民族节日“变味”的人不在少数,多次参加各类民族节庆报道的赵军告诉记者,如今,丢包节丢包不再为传情达意而是一块香皂的奖励;“摸你黑”不再是驱病辟邪的祈福行为,而变成男女互摸的狂欢;怒江的“澡堂会”也和“男女共浴”、“男女老幼坦然裸浴”联在一起成了网上搜索的热门。
“当延续了千百年的日常生活变成表演,变成了旅游项目,或多或少会变味。很多节庆也在市场化的开发中,出现盲目跟风、追求政绩、忽视民间参与度等问题。”赵军说,“举办节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靠专业策划和组织。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办出特色,要在抓住民族特色的同时,延伸文化、传承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