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刘丽]在保护中传承民族民间舞蹈

[刘丽]在保护中传承民族民间舞蹈

在保护中传承民族民间舞蹈,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 刘丽


《中国民族报》2008年8月9日
  近年来,云南省借助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优势,大力发展舞蹈文化产业。通过商业化运作,舞蹈文化产业以越来越成熟的市场定位在推介云南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民族民间舞蹈资源与旅游文化之间的双向效应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地方旅游文化中的重要项目,既有利于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同时又适应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宏观而言,民族民间舞蹈资源与旅游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双向效应——地方民间舞这一文化特色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反之,旅游文化也将有力地带动民间传统舞蹈的全面推广与发展。二者之间实现了文化与经济效益的转换。
  目前,云南的旅游舞蹈文化主要有两大类别。第一类是走入剧场的艺术创作。如《丽水金沙》以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为背景,在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中愉悦远离城市生活的繁华与浮躁、倾心于山野之风的游客。《印象·丽江》以玉龙雪山作为实地景观,把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传说、历史、歌舞等艺术形式与天地相合,雪山下的神圣祝福拨动着人们最纯的心弦。《梦·云南》以二战期间著名的“飞虎队”与云南的历史渊源作为线索,采用美国百老汇式的精美舞台表演,融合云南各民族民间舞蹈,秀出一个中西融合的视觉盛筵。这类迎合旅游文化的剧场舞蹈已在市场的商业运作中成功定型,有固定的团队和完善的管理模式。
  第二类是活跃于乡村旅游景点的民俗舞蹈形式。云南各民族地区的政府和文化部门在寻求地方经济发展的前景时,纷纷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窗口,打造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品牌,以建设民族文化广场、促进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刺激节假日文化消费等措施,带动地方经济。尤其在传统民俗节日中,民间舞蹈、民间工艺、民族服饰、饮食合为一体,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的文化源泉。云南各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彝族花鼓舞之乡”、“烟盒舞之乡”、“老虎笙艺术之乡”等地方“文化名片”,均以本地区特色突出的传统舞蹈艺术作为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文化项目,由地方文化部门组织或民间自发的艺术团体成为舞蹈活动的主体。
  由于地方宏观经济的调控、市场商业化的规律和艺术审美的时代变化等因素,无论是剧场舞蹈的艺术创作,还是活跃于乡村旅游景点的民俗舞蹈,都在无形地影响着本地区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在旅游文化这个特殊环境里,云南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逐渐发展出新的艺术形态。怎样在旅游文化环境中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成为急需面对的问题。

  正确传承民间舞蹈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所负载的民俗意蕴是多重复杂的,并且大多活跃于民俗活动这一具体的文化空间中,与特定的表演时间、环境、仪式、服饰、乐器等共同以符号的功能与象征意义展示出民族精神及其与世界万物造化的关系。而当今的旅游文化愈发成为大众快餐消费的一种形式,旅游舞蹈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与传统舞蹈文化相去甚远。作为旅游文化中的项目,它更追求舞蹈样式的丰富、色彩的奇丽和风情的异趣,以艺术服从市场经济为规律。
  据调查,随着全国旅游文化的繁荣,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在旅游舞蹈表演中被表浅化和破碎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换言之,旅游舞蹈已脱离民族社会的现实民俗生活,成为另外一种形式化极强的消费品。若要减少这一现象对传统舞蹈发展的影响,便需要加强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意识建立在文艺工作者的文化感悟和艺术思想上。云南舞蹈家杨丽萍堪称推广本土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成功者。在她的艺术境界中,舞蹈是生命的礼赞,舞蹈要解读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诉说民族的信仰和情感。杨丽萍对民族舞蹈的理解和创作使她从《雀之灵》开始便一举成名。她总编导的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又成功地抓住了云南民族文化市场的核心,巡演世界多年而广受褒赞。她既实现了民族文化的价值高度,又赢得了市场经济收益。
  然而未必每一位舞蹈艺术者都能像杨丽萍一样在推广民族舞蹈文化和适应旅游文化市场之间获得平衡。笔者曾调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小麦地冲村著名的“老虎笙”的传承情况。“老虎笙”被称为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整个活动不仅程序严格、组织有序、形式完整,而且角色分工明确、叙事情节清晰,充满原始宗教和日常劳作气息。现在,小麦地冲村的“老虎笙”表演除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活动外,双柏县民族艺术团还随时为观光旅游的外地游客表演。虎舞动作在编排上更具表演性、情趣性和观赏性,并且在跳虎队中加入“母虎”形象。“母虎”们身穿绿色超短紧身胸衣,服装搭配堪比夏威夷“草裙舞”,模仿老虎抓扑嬉戏的动作与服装风格极不协调,佤族舞蹈动律也出现在了彝族舞蹈中。这类现象不仅在云南,在全国也极为普遍。由此可见,旅游文化中的民族传统舞蹈面临着源自不同层面的肢解与破坏,有的是舞蹈风格的转变,有的则是民族属性的异化,最终导致民族传统舞蹈在旅游文化这一新的生态环境中日渐失却原本意义。
  不可否认,旅游文化有其市场经济的特点,它不必负载着对本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保护重任。我们也不应无视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一味追求在封闭的环境中虚构未受任何影响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使自己陷入禁锢不前的境地。但是如果一个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以本土文化的迷失为代价,就是对本民族历史甚至民族传统精神的淡忘甚至根除。在当代各种文化现象频繁出现的现实环境中,加强当地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意识,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提高文化素养,深刻认知本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意蕴,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发展观。文艺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也许会面临更多的实际问题,但最终仍需要立足于忠实地通过民间舞传扬本土民俗文化,而不是仅仅迎合旅游者的喜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