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跪求500万 相声何必成“古董”
2008年09月25日10:29 来源:
人民网-文化频道
相关新闻:
中国相声博物馆已定址没钱建 姜昆情愿磕头筹资
一句“谁要赞助我们500万建博物馆,我立刻跪下给他磕三个头”,使姜昆莫名倍受争议起来。
说姜昆好也罢,孬也吧,都没有说到问题的点子上。其实,问题很简单,都是钱闹的。近年来,相声不景气,不如小品,更不如电视剧。当然,中国的电视剧和电影也不景气。但不景气归不景气,老百姓还是要看。毕竟中国的厨房里虽然有山珍海味,但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却只做出了“粗茶淡饭”。味道当然不济,毕竟也是饭了。观众要是不吃,也便没得吃,要饿死的。所以说,中国电影和电视虽然不景气,但状况还是要比相声要好一些。
境况不佳便有相声人转行演小品了,演电影了,还有下海经商,甚至作“县长”的。而且,近年来,马季等一批的老相声艺术家接连去世,相声界又接连出现不了一些好的作品。难怪中国的相声人急眼了,要为中国的相声艺术建一座博物馆。
什么是博物馆,就是收藏一些旧东西的地方。中国的相声人要建博物馆,果真是承认了当前相声艺术的没落,甚至是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枯竭?人们都讲,相声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其实,相声并没有过人所讲的那么古老,它跟京剧这样的纯粹意义上的传统艺术和国粹是不同的。它本身所具有的多重因素决定着相声艺术是完全可以创造一片新天地的。京剧这样限制重重的艺术尚且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又何况相声呢?
可以说,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出现就是相声低迷期的一个发现。不管传统相声艺术界是否承认它在推动相声艺术追随时代演进中的作用,毫无争议的是它席卷南北,让国人重新领略了一番相声艺术的魅力。从观众万人空巷看相声、人山人海听现场的现实看来,相声艺术依旧存在着巨大的民间群众基础,人们对于相声艺术的热爱并没有随着相声艺术近年来的持续低迷而消失。反而出现了,饥不择食、愈演愈烈的趋势。可以说,相声艺术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的。其低迷状态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没落,并不是艺术形式本身的“过时”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其脱离传统,并滞后时代的相声内容所造成的。
言其脱离传统是指,当今的相声表演很少能够听到传统的段子。即便是能够听到传统段子,那也是已经“屡遭重复”的段子。中国的相声艺术传统段子有多少,精彩的传统“说学逗唱”有多少?说实话,很多。如果说,过世的那些老艺人能说千八百个段子,那是吹牛;但要是说他们能说几百个段子,还是很实际的。然而,当下的相声演员能说多少段子?很难说,恐怕半路出家的人比比皆是。没有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又何言发展呢?
言其滞后时代是指,当前的相声段子没有结合时代的好作品,或者牵强附会,或者陈词滥调。上个世纪末,中国相声火了一段,但那时候很多人就提出一个忧虑:全中国写相声的就那么十几个人。十几年过去了,现状其实没有改变。当前,真正专业写相声的作者凤毛麟角。创作匮乏的一门艺术怎能持续传承,难道真如老一辈的相声艺术家所“希望”的——进博物馆,当古董算了?
如果真要把相声丢进博物馆,让人们把它当作古董一样的去观瞻。我想,很多人会不舍。相声艺术没有建博物馆的必要,而是有建传统相声艺术学院和推崇相声创作、研究的必要。相声博物馆即便建成了,恐怕也难以达到发展相声艺术、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况且,自己不出血,就靠吆喝别人捐款的相声界,恐怕也难以筹到资。
为相声建博物馆,大可不必。醍醐灌顶,让那些整天泡在金钱和酒水中的演员们好好的学学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好好动动脑筋创作些作品才是关键。
[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