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者谈名人故里:争夺旅游资源,不免焚琴煮鹤

学者谈名人故里:争夺旅游资源,不免焚琴煮鹤

中新网 2011年11月30日 09:05 来源:光明日报

  李春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要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

  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中,文化名人故里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挖掘好、保护好、运用好、发展好优秀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名人故里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和引领作用。

  文化名人是文化名人故里最宝贵的资源,是无可替代的光荣。文化名人的思想、精神历久弥新,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中国的文化象征,仍然在全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利用这种宝贵资源,延续这种独特光荣,与时俱进,推进特色文化建设,是历史赋予文化名人故里的神圣使命。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文化名人故里与历史文化名城都在积极思考如何利用好自己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城市特色文化建设,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时代课题,我们应该高度评估和积极推动这种趋势的存在和发展。文化名人故里正在进行的各种探索,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来回答这个课题,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但其积极性应得到尊重和肯定。在这个问题上进一步开展建设性的深入讨论,激发创造性的思维和灵感,在各地的具体实践中发现好的思路和做法,适时地加以总结和推广,很有必要。作为一张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大文化为特色的中央党报,光明日报很乐意在学界与文化名人故里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实实在在地开展相关的研讨与探索。


  我们期待,“文化名人故里行”专栏能够吸引学界、名人故里,以及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支持,期待名人故里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绽放独特的魅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发 言 人:安徽省涡阳县县长戴力

  学术回应: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

  清华大学国学院刘东教授

  主 持 人:梁枢

  主持人:这次研讨会从策划到召开只用了短短几天的时间。有关各方的支持与合作,让我感受到一种文化热情,也让我们对办好“文化名人故里行”栏目有了更多的信心。感谢各位学者的光临;感谢从老子、孟子、墨子、朱子故里专程赴会的各位领导。我们先请牟钟鉴先生代表学者讲几句。

  牟钟鉴:今天能和几位名人故里的代表在同一个时间里相聚,很难得。平时要见到各位,我得跑四个地方,那可不容易。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光明日报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

  最近学习中央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我很受鼓舞。《决定》把中华文化看作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深厚基础;而且提出在建设过程中,应该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的有益文化。我觉得非常正确。我想,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视野和空间。

  我尤其感觉我们的名人故里得天独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落实中央的《决定》,应该比别的地方做得更好、更快。光明日报在这个会议之后,可以把各方面力量汇聚起来,弘扬好中华文化,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我始终对中华文化有很深厚的感情。我们中国人曾经一度文化自卑,看不起自己的文化。现在慢慢地我们觉悟了,我们有了文化自觉,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才感觉到中华文化的伟大。今后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光明。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我们这些人更深深感觉到应该把文化建设的担子承担起来。

  主持人:谢谢牟先生。由于此次与会的名人故里大多涉及所谓“故里之争”,在正式进行讨论之前我先做一个特别说明。

  第一,我们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出发:涉及名人故里之争的当地人民历史上都把自己的家乡看作某一位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并且世代相传,形成传统。这是故里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应得到充分尊重。而这当中究竟谁才是所谓真正的名人故里,有待于学界的探讨与考证,不是本次会议所能或所要涉及的问题。本次会议受邀与否,更与此无关。

  第二,本次会议主题旨在探讨,名人故里如何运用自身独特的国学资源推进当代的特色文化建设,使自己的家园绽放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此同时,我们对未受邀与会的名人故里的文化建设工作也给予同样的关注,并努力用适当的方式予以宣传推广。

  第三,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世代相传,其思想智慧与文化贡献为中华民族所共有。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才是名人故里真正的历史主体。面对他们,我们首先想的不应该是让文化名人为我们做些什么,而是应该好好想想我们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们期待历史文化名人能够在其故里得到真正的尊重;我们希望看到名人的思想、事迹在其故里能得到广泛传播,既出现于由故里举办的学术研讨的会场,又出现在故里儿童经典的诵读声中,更能在故里特色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成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也只有这样,历史文化名人才能真正安居故里。

  下面开始第一单元的讨论。首先由安徽涡阳的戴力县长做主旨发言。

  戴力:我来自老子故里,安徽省涡阳县。“涡”外面人都念“wo”,但是在我们本地念“guo”,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隶属三朝古都、曹操故里亳州市。全县面积2107平方公里,150万人口,去年GDP128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涡阳地处黄淮海平原,粮食总产达140万吨,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地下资源主要是煤炭,已探明储量32亿吨,现已开采的有四对煤矿。

  老子思想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作为老子故里,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决定》精神指引下,深入挖掘老子优秀的文化思想,建设好老子故里以及相关的文化产业。

  老子在涡阳故里的传播,历史上主要是依托汉代帝王在涡阳所建的老子庙。据考证,东汉延熹八年,就在涡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道教宫观老子庙。后屡次经不同朝代修建和重建。鼎盛时期,占地三千亩,食邑数千人。涡阳民俗有农历二月十五老子庙会的习俗,一般是五天,乡人云集。从古至今,一直比较热闹。

  在涡阳关于老子的传说也很多。一说老子母亲因食李子怀孕而生老子,后来老子就姓了李。当地人为了避讳李姓,李子不叫李子,叫“辉子”。传说老子出生时有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后人为了纪念,至今我们那里还发掘有春秋时期的陶圈“九龙井”。唐代的武则天随高宗到太清宫拜谒老子,因自己姓武,遂把谷水改称为武家河。经过杭州大学陈桥驿教授考证,今天的武家河就是谷水。

  1980年以后,涡阳县十分重视文物的普查,重点是老子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1987年,台湾中华道学院马炳文先生到涡阳考察,后来又联系香港大企业家谭兆先生和香港青松观的侯宝垣道长,组织海外捐资修建天静宫。现在天静宫香火旺盛,游人络绎不绝。

  199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涡阳县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亳州市人民政府和安徽省文化厅在涡阳成功举办“中国·涡阳首届老子文化节”。2009年“涡阳县老子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加强县委、县政府对老子文化建设的领导。近年来,我们联手安徽的恩龙集团,签约投资十五个亿,建设五平方公里的老子文化生态园。我们围绕老子庙兴建了老子文化广场,塑造了老子骑青牛出关的铜像,还修筑了紫光大道、紫光公园,建设了老子博物馆和老子文化展览馆,营造了浓厚的老子文化氛围。

  为了宣传老子文化,我们还邀请王蒙、鲍鹏山等知名学者到涡阳讲学;同时,我们整理出版的《老子传说故事》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创办了“老子天地网”和《老子天地》的内部交流刊物;出版发行了《老子出关图——安徽省涡阳县“东岳庙”古代壁画考释卷》、《老子与范蠡》、《老子庄子故里考》、《老子故里在涡阳》、《涡阳览胜》、《道德经——老子著作古代文本举要简编》、《中英文对照版道德经》以及《道德经》的系列读本;我们还大力开展了老子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学习《道德经》,开展《道德经》诵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清静无为”是其思想精髓之一。记得我在读小学、中学时,听老师讲,老子的“清静无为”是一种消极的观念,避世的思想。现在通过对老子文化的深入了解,对老子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认为清静无为主要是要使人“少私寡欲”、“见素抱朴”,为政者要没有私心,没有贪念,不为己利,天下为公,以百姓心为心,按规律办事,不去妄为。要发扬老子精神,来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在老子故里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难题,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一般知识水平的群众,对于《道德经》很难理解。怎样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大家感受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一代先哲老子思想的伟大,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很好地探讨的问题。第二,作为老子故里,我们还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文化人才,特别是熟悉老子文化,对老子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人才队伍,我们这方面还比较匮乏。第三,老子思想文化的传播还需要有一个载体:旅游。目前我们老子文化景区还是3A级的,离5A级的景区,还有一定的距离。另外,像老子母亲的圣母墓,还有当年老子出关时关令尹喜的墓,老君殿遗址、九龙井、孔子向老子问礼碑、古流星园,这些遗存都存在,但是都有待于更好、更有效的开发与保护。第四,还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以前,在弘扬传统文化上,更多地是提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是真心实意地来弘扬文化。如果只是把老子当成一张牌,当成一个跳板,或者一个商标,那么这种路子在刚开始的时候好像还行,但今后再走便难免失于狭隘。

  今年6月,涡阳新一届县委刚刚换届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三大任务:建设老子文化名城,打造皖北工业强县,构建和谐文明家园。考虑到老子文化的发掘、学习、传承、宣传和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困难大、任务重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很难在我们这届政府任期内就达到系统完善,所以我们制定了《涡阳县老子文化建设发展十年规划纲要》,通过这个《纲要》,来引领、组织实施我们的老子文化建设。这个《纲要》把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建设好老子文化放在了突出位置。最终目标是把涡阳建设成为老子文化名城,东方上善之都,为推进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主持人:谢谢戴县长。下面我们就请牟先生和刘东老师做学术回应。

  牟钟鉴:戴县长的话很精彩,让我很受鼓舞。我们地方上有一批学者型的官员,他们有文化理想,不单纯为眼前的工作和政绩,而是有一个长期的战略思考;不把老子当成发财致富的一个工具,而是要发扬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更好地发扬老子文化的精神。

  戴力:谢谢牟先生。

  从研究的角度,我提点建议。为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应该建立一支本地的学术队伍。我们当然可以举办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的学者共同参与当地文化建设。但是应该要有本地永久性的学术队伍,没有学术的文化是不会持久的,必须打好学术基础。包括你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怎么看老子,怎么把《道德经》通俗化,怎么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推动当地两个文明的建设,特别是道德风尚的改善。这里面有好多问题要研究,我希望有这么一个研究所,我不知道有没有?

  戴力:我们现在和安徽大学有合作。

  牟钟鉴:需要联合,联合当地的大中小学,特别是大学。但是我更希望政府下面有一个直属的研究机构,有一些年轻的有理想有热情的科研人员,可以和外地的学术界沟通,取得学者的帮助,使得这些年轻人也能比较快地成长起来,成为当地的学者,这样许多问题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再一个,《道德经》虽然五千言,确实是读不完,很深奥。如能做出一个通俗的普及本,使得一般有点文化的人,读了以后,对老子的主要内容有基本了解,可以使老子的智慧为更多的人吸收。这比写专题论文还难。要很大的功夫,深入浅出,要贯通才行,并尽可能地用当代的语言。如果做好了,功德无量!不光你们县,全国都可以用。我听了你的介绍,感觉你们县有很好的基础,可以试试。

  刘东:六中全会的《决定》出来之后,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反思。自从战略重心转移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强调发展经济,由此,工作的思路包括干部的考核,都要讲实打实的指标,导致我们的干部也大受影响,不能自己想怎么弄就怎么弄。正因此,也就见到有人在网上讽刺说,一群没文化的人说文化,越说越显得没文化。我们要避免这种情况,把好心真正办成好事,就应该提出一个口号——文化发展战略本身也要有文化。也就是说,如果连这种战略本身,也还只是经济向度的,那么还会往“市场化过度”的方向滑落。

  我觉得就连“名人故里”这个名字,对今天与会的这四个地方来说,都有些埋没了。它们其实是国学的发源地!想当年,就数那块水土的文化水准最高,就像现在风水流转,把文化势能带到了北大、清华这边一样。这也就意味着,当年从咱们的那方水土中,这个人从这个角落走出来,那个人从那个角落走出来,把种种用心和运思交汇到一起,就融合成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内核。

  那么,从孔孟家乡的角度考虑,当年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人才?其中第一个关键词当然在于“教育”。孔子原是“学在民间”的创始人,而孟子也是沿着这样的机制,在孔门中被教育出来的。而其中的第二个关键词,也就是具体的教育内容,则要推“伦理”二字。照此说来,最为至关重要的这两条,也应是新的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底色。那么,中国最举足轻重、最不可或缺的文化名人的故里,究竟能拿出什么给我们看呢?——如果有那么一天,像我们这样的学者,带着一群国外来的汉学家,到你们那里能恍然大悟:“哇!正是这个,正是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一直在思考人生、研讨学问、追寻价值的水土!”那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真到了那一天,你们那里就又会成为“国学圣地”。而反过来,如果不是这样来考虑问题,还是在斤斤争夺旅游资源,那就不免焚琴煮鹤、大煞风景了。据我的体会,政府提出文化战略的目的,本是要矫正这种单向度思维的。

  所以,一定要在自己的头脑中,紧抓住这样的问题不放:究竟什么样的发展,才算是最有文化内涵的,从而才能是能永续不竭的?如果真能有个时间隧道,就应当带着这个问题钻过去看看,那究竟是个什么地方,怎么就能源源涌现孔孟老庄墨来?——而无论如何,其中最关键的条件,还是要有文化的氛围,有读书的声音,有对教育的重视,有对伦理的关切……这都是孟母当年在反复寻找的东西,而且她也确实在那里找到过!所以,如果让我这样的书生,从清华、北大这里出发,再次回到自己的家乡,那么我最想从故土看到的,还是那里又出现了琅琅的读书声。这原本是在满足天下孩子的求学本能,哪里用得着你们花上多少亿呢?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拜托你们,千万别把我们伟大的家乡,只弄成一个文化上的遗迹,而要弄成一个活生生的热土。有了这样的深厚底蕴,就有了文化上的造血机制,就不仅会出现过去的老子,还会出现今后的老子。而要是只弄个文化遗迹,也许弄得越好,就越说明历史的退化,等游客们开车过去,虽然会留下几个钱,却也会满含讽刺地说:“老子当年可真是聪明啊,可瞧瞧如今这里的人,他们真是老子的后代么?”

  我多次说过,其实从孔子的时代起,就总在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如果没有另一个力量,来挽救这种下坠的趋势,中国人早就倒退得比类人猿还要原始了。而那“另一个力量”又是指什么呢?就是从你们那里挺身而出的圣贤,他们在不断地收束人心、变化气质、传播教化。由此一来,这一上一下的两种力量和趋势,才能平衡和互动起来,构成一个文明的正常内在张力。所以,不要看当代中国的这副样子,如果真正能落实文化战略,那也就是在重启这个过程,重新开始孔子当年的努力,也重新让我们那块地方,变成文化上和道德上的首善之区,滋润出适于思考和治学的水土。——这才能对得起我们的祖先,才能对得起我们那块土地。

  最后,还要再提几句老子。有一次,我和陈来兄都在哈佛访问,就同去找汉学大师史华兹聊天,此人写过《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在当代中国很有读者缘。史华兹说,如果在古代中国思想中,能有一种东西最具世界意义,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世说。当然,也不光是史华兹,其实很多西方学者。包括晚年的海德格尔,都曾认真地阅读过《老子》。所以应当说,即使对于整个世界来说,老子也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如何把他的思想带到世界去,去同其他国家的思想家交流,这对我们这些后人也是很重要的。——只有让老子跟其他的世界性思想家碰撞,进而激发和化合出新的思想,使之逐渐构成子孙安身立命的东西,让未来的人们生活得更精彩与祥和,老子才真正是在文明中活下来了!

  主持人:谢谢。我们这回请来的,来自国学发源地,当然也是名人故里,但是属于轴心区,中国思想的“产地”。那么作为国学源地的名人故里,它的文化发展建设应该跟别的名人故里有哪些不同,怎么在“国学发源地”这几个字上大做文章?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