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官员为啥总指责群众“不明真相”2010年12月29日05:11
扬子晚报[微博]马涤明[url=#]
我要评论(0)[/url]
字号:
T|
T
是谁不让我们知道真相 又在指责我们“不明真相”
关于上访村主任遭碾死一案,在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浙江乐清市公安局政治处主任傅昌扬称,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个别人士的煽动下,造成5名民警受伤(12月28日新华网)。
这位傅主任好像语言不俗,人家不说“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而说“个别人士”,佩服。不过语言问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群众为啥总“不明真相”?
在“不明真相”的语境中,傅主任们只负责“不明真相群众”的定性问题,群众为啥“不明真相”的问题似乎并不归他们管。其实群众委屈得很:是你们让我们不明真相,却又指责我们不明真相,叫我们怎么办?
好吧,我们回到钱云会之死的事件上。
第一,只要一出事,要么说监控系统出毛病了,要么说探头坏了,早不出毛病,晚也不坏,偏偏在最需要它的时候它不灵了,咋那么巧?又咋有那么多的巧?不过这一回还好,系统也没出问题,摄像头也没坏,就是“不储存录像”,为什么呢?不会是就为了让我们“不明真相”吧?
第二,只要一有人命事件必抢尸体,不需要理由。没有理由,我们只好去猜,这一猜,又变成了“不明真相”。这一次,当地政府又组织百余名警察两次抢尸,还带上了警犬,不抢走尸体决不罢休,为啥呢?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就“不明真相”。
第三,一遇公众事件,傅主任们总是习惯于选择性地作有利于当事一方的解释,有意回避那些不好解释、解释不清的问题。甚至怕你提问,说完一件事马上就散会,据说史上最高效的一次政府新闻发布会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是以秒计的——不到一分钟。而这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只说肇事司机无驾驶证的事,只说监控摄像“不储存录像”的事,当然还说了“村民妨碍执法”的事,而当地群众和网民都在质问的诸多疑点,基本全部回避了。昨天温州市警方介入了,火速查出结果是“暂未发现谋杀迹象”,可是证据呢?我们还是“不明真相”。
有 人就不想让我们知道真相,然后又指责我们“不明真相”,这么一绕,理由全被他们占去了。这难道真的成了一种“定律”?
公众要的是真相背后的安全感
浙江乐清市上访村主任钱云会离奇死于车轮之下,乐清当地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该事故为一起交通肇事案件,且没有正面回答公众此前对于死者之死为何如此奇怪等诸多问题的质疑,直接导致了公众舆论更大的反弹。
舆论升级,调查升级,如何取得公众的善意回应则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是由温州市责任部门调查,还是由独立第三方调查,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平息公众舆论的质疑之声。现在,温州市警方介入此事,必须要回答的是如何保持自己能够公正处理下辖区域内的案件。这也要求,当地责任部门进行的调查不能预设前提,不能只为此前的调查结论寻找更多的证据,新的调查应该从零开始。
当地政府所称的调查结果和处理面向公众“信息公开”,“接受媒体及社会的监督”,是一大进步。但是,这并不能消弭公众对于调查过程的质疑。公众必须首先看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调查过程,才有可能去相信责任部门调查的结果,尤其是没有独立第三方的时候。如果温州责任部门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开放调查的过程,即便给出一个符合真相的调查结果,也很可能会继续引起质疑。因为,当政府责任部门牵涉其中的时候,只要有一丝的疑问,就会在公众心里投射出巨大的阴影。
更重要的是,当地责任部门和公众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找出钱云会死亡的真相。当地责任部门寻找钱云会死亡真相是其职责之所在,也是对公众一个应有的交待。公众对钱云会死亡调查真相的渴求,除了真相本身,更多的则是担心钱云会死亡的处理结果不公正,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效尤,直接威胁公众自身的安全感,这会让公众舆论每时每刻惴惴不安。所以,公众除了真相,对其背后安全感的渴求更值得重视。
真相是回答公众舆论质疑的最佳答案,也是公众安全感的最基本要求。公众对真相背后安全感的疑虑,其实是给当地责任部门的调查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