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奥巴马
□ 张国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8年11月6日
--------------------------------------------------------------------------------
奥巴马会提醒人们林肯也只做了一届国会众议员,而作为黑人政治家的他,更是特别感念林肯解放黑奴的壮举。同样相似的是,林肯做总统时遇到的是南北战争的巨大考验,而奥巴马一旦入主白宫则将收到来自布什政府解决伊拉克战争遗留问题的“见面礼”。
--------------------------------------------------------------------------------
丘吉尔说过,“这不是最终的结束,也不是结束的开始,这恰恰只是开始的结束。”用这句话诠释奥巴马与麦凯恩已经落下帷幕的白宫之战再恰当不过了。
如果说,一年之前,奥巴马还仅仅是一位具有冲击力的政治新星的话,如今,他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在为希拉里和麦凯恩惋惜之余,人们也为奥巴马的脱颖而出,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希望所感慨,而在回顾奥巴马的成长历程时,我们也会发现,他的胜利并非偶然。
求变的美国
应该说,从参加初选伊始,奥巴马就十分引人关注,并受到了媒体的热烈追捧,这不仅在于他的非洲裔背景所连带的创造历史的可能性,更在于他代表了一种试图变革的新生力量。就像奥巴马自己所说的那样,“华盛顿的领袖们似乎不能以实际的、合乎情理的方式携手工作。政治变成如此痛苦的党派纷争、如此受金钱和势力的影响,以至于我们无法解决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是我们首先要改变的事情。”很显然,奥巴马把改变华盛顿的政治面貌,作为了竞选的主要“卖点”,而他的希望也正在于人们的求变心态。
过去七年多美国特殊的政治氛围,则是奥巴马脱颖而出的最佳“出场布景”。就像76年前,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人们对经济状况极度失望的情境下出场一样,奥巴马面临的是人们对现实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双重不满。
也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民主党人迎来了久违的“上风上水”的竞选环境,年轻气盛的奥巴马,更是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人们的这种求变心理。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将这种求变氛围推向极致,从而为奥巴马入主白宫铺平了道路。
布什的“镜子功能”
布什也在奥巴马的胜利上起到了重要的陪衬作用。如美国媒体所说的那样,在厌倦了布什政府的生硬政治及四处惹火的外交政策之际,奥巴马的到来给人一种应运而生的感觉。换句话说,在与布什“共舞”将近八年后,美国人急切地希望能换一种风格,换一张面孔,换一套思路,以便换来新的变化。
信任感的流失,是共和党政府留给麦凯恩的最大的负资产。过去几年中,不仅备受争议的伊拉克战争引起了民意基础的极大动摇,而且接踵而至的发生在共和党内部的丑闻,共和党政府推开的一扇扇“门”,布什政府在卡特里娜飓风危机中的尴尬表现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而次贷危机的升级更是使民众的不满情绪上升到极点。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奥巴马的坦诚、正直、果断,带给选民以好感和信任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
而基于爱屋及乌的心理,共和党总统布什的执政乏力也便成为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巨大负担。由于金融危机、伊拉克战争与伊朗核问题等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观,麦凯恩也就很难在选民中广泛建立起对他以及共和党人的信心,而奥巴马创造历史也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金融风暴的马太效应
客观地说,麦凯恩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对这场选举也准备了多年,但很遗憾的是,在“决赛”到来之前,他已背负起太多包袱。其中既有布什政府留下的阴影,也有年龄和健康问题上所引发的忧虑心理。尽管共和党人一再拿里根为麦凯恩壮行,但麦凯恩的72岁高龄,已经患过5—6次皮肤癌的历史,总还是会使人担心他上台后身体会否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国家处在经济困境的情况下,这种不确定性,会引发相当一部分人的忧虑。
而同样遗憾的是,麦凯恩在竞选搭档的选择上,也未能顾及此问题,在他选择佩林之后,相当一部分选民就表示不会再支持他,因为不看好佩林“替补出任”总统。实事求是地说,佩林也是一位很出色的女政治家,但与奥巴马的搭档拜登相比,无论是在政治经验,还是在全国性民望上,都有很大差距。即便是与麦凯恩的初选对手罗姆尼、朱利安尼等相比,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尤其致命的是,在大选日到来之前,还发生了金融风暴这样牵动人心又降低民众对政府信心的事件。与伊拉克战争不同的是,金融风暴切身地影响到几乎所有家庭的生活,尤其是对中低收入家庭,杀伤力极大。在走向投票站的路上,相信许多人会看到也会联想到金融风暴的深刻影响,作出的选择也会更倾向于寻求“换马”。
相比之下,民众对变革的期待,举国上下的救市之辩,则有利于人们树立对奥巴马的信心。在一些政治家和学者看来,拯救股市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最佳途径是让中小投资者获得收益,是让那些弱势群体获得实质性的帮助。这也正是国会激辩救市方案的关键所在:是帮助犯错误的资本家,还是帮助中低收入阶层?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是进行系统性的变革?而关心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倡导变革,也恰恰是奥巴马为人看重的方面。
亲民特质
民生牌,显然是奥巴马最有力的竞选“助手”。作为年轻的政治家,奥巴马似乎更擅长“形象设计”,而与同乡的林肯总统及同样在危机时刻力挽狂澜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联系起来,则是他最成功的“引爆点”。
在一些人提到他从政经验尚浅时,奥巴马会提醒人们林肯也只做了一届国会众议员,而作为黑人政治家的他,更是特别感念林肯解放黑奴的壮举。同样相似的是,林肯做总统时遇到的是南北战争的巨大考验,而奥巴马则将收到来自布什政府解决伊拉克战争遗留问题的“见面礼”。
像出身贫苦的林肯一样,奥巴马的草根背景,以及他从街头少年到社会精英的转变历程,都使得他更容易为选民所接受。而从政治心理学来说,候选人越是具有与普通选民经历和观点上的相似性,就越发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也便由此具有了特殊的吸引力。而事实证明,奥巴马发展草根力量的能力也十分之强,在筹款方面更是有着独到之处。
同样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身处的危机,以及他亲民的救市理念,更是为奥巴马所深深认同,也唤起了人们改变现实的渴望。而与小罗斯福在病榻上体会普通人的疾苦相似,由于曾长期在芝加哥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奥巴马也积攒了大量与基层民众打交道的经验,而复杂、坎坷的成长经历,更是让他对美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切认识。尽管从政时间不是很久,但奥巴马总是能够旗帜鲜明地为穷人争取权益,努力推动促进社会公平的法案,而这也是奥巴马颇得草根力量信赖和支持的关键所在。
政策开放性
奥巴马的政策开放性也十分令人期待。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的表态中,奥巴马提出了与当年肯尼迪一样的主张,希望能够招揽跨党派人才入阁。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奥巴马更是坦言:“我所提出的治国理念,都是靠这些民主党人及共和党人帮忙。将来在白宫内,他们都会在我周围。”这种不拘泥于党派成见的现实选择,也使选民对未来的白宫有着更多期待。
而在对外政策方面,奥巴马也与麦凯恩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如在伊朗核问题上,奥巴马提倡对话解决,而麦凯恩则拒绝与伊朗现政府进行对话。一些评论家担心麦凯恩对德黑兰的外交政策过于强硬及高压,这种毫不妥协和让步的做法可能会引发对方的进一步敌意。
麦凯恩对俄罗斯领导人普京也一直十分厌烦,他一直想把俄罗斯从G8赶出去。这一点不但与欧洲诸国意见相反,甚至他的共和党同事们也不赞成。也正是基于这种判断,很多美国人乃至一些俄罗斯人都对奥巴马有所期待,希望他能与同样年轻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联袂改善处于困境的美俄关系。
奥巴马执政风格的理性和政策的开放性,对于未来的国际关系有着很强烈的指向性。从奥巴马更注重对话和沟通,更讲求平等,更强调美国的全球责任等方面看,在重振经济成为美国核心任务的背景下,人们有理由期待,这位新人的到来,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美国的国际形象,并很可能会使美国更积极地参与到全球变暖等国际问题的解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