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由《戏齣年画》想起的话题

由《戏齣年画》想起的话题

2014年01月03日06:13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金涛

  坐落在台北八德路的汉声出版,是一家外观并无多少特色的楼房,差不多20年前,我去台湾拜访时,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很不一般。正如她的名称一样,“汉声”致力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把发掘、整理、保护传统文化的历史遗产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笑容可掬的吴美云总编辑说:“今年春节,我们以中国民间传统的门神、风俗画为本,印刷了一批年货投放市场,没有料到这些老古董非常受欢迎,各大书店竞相订货,大作宣传,供不应求。”

  台湾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强烈的怀旧心理,我想正是汉声出版公司所以敢于投入大量资金开拓这类选题的原因之一。据吴美云说,他们一方面从欧美、日本等国购买版权,推出精美的儿童读物,这类图书销路好,赢利相当可观;另一方面,把从儿童读物获取的利润用以补贴传统文化图书的出版,以丰补歉。从他们的出版物可知,他们的工作带有抢救濒于流失的文化遗产的成分。

  他们创办的杂志《汉声》,就是一份颇有个性的学术刊物,活页装订,黑白图片为主,专门搜集散布民间的传统文化遗存,诸如古风盎然的民间古宅,独有特色的庙坛建筑,民间婚丧嫁娶的礼仪、民族服饰、用具以及民间工艺技术等。往往被人们视之为“落伍”的文化遗产,一经整理发掘,它所固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令人叹为观止。这也就是《汉声》杂志引起民俗学者、博物学家、历史学家、民族学与人类学家十分珍惜的原因。

  我手边有一部吴美云总编辑馈赠的煌煌巨著,是一部收集了中国历代民间木刻戏曲年画精粹的大型画册,名曰《戏齣年画》,大16开本,一函两册,海月纸仿古印刷,线装,为《民间艺术系列》之一部,作者为中国年画收藏家、戏剧史研究者王树村先生。据出版序云,出生于杨柳青的王树村以毕生精力,节衣缩食,数十年间收藏了许多珍贵的清代木雕原版和千百张来自全国各地的年画,“文革”之中更是冒死保护了这批硕果仅存的国宝。

  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优秀、古老的文化传统面临时代冲击,处在急速消失的状态中。汉声因此在搜集和整理民间文化的工作岗位上尽了最大的努力,期望能挽救并全面性保存民间文化,造一座"中华文化的基因库"。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项目。为此,汉声邀请当年为我们引介王树村的曹振峰,替我们编选《民间艺术系列》。《戏齣年画》便是民间系列的题材之一。我们将它归属于《文化国宝》中出版。”

  将戏剧年画列为文化国宝出版,让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瑰宝借现代印刷技术而流传,这项事业确实功德无量。《戏齣年画》是一部学术性与观赏性兼备的大型工具书,内容涵盖戏剧年画的渊源、盛衰、与戏曲发展的关系,对我国戏剧年画各主要产地历史的考订,包括苏州、安徽临泉、福建、四川、山西、河南开封、陕西、河北杨柳青、河北武强、河北芦台、山东等。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大量彩印的戏剧年画,均配有详细的“说戏”与“说图”,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和民间美术史的宝贵资料。

  当然,正如作者指出,经历了近百年的社会动荡,特别是日本人的摧残和“破四旧”的“文革”浩劫,戏剧年画艺术早已濒临灭绝了。

  近日读了冯骥才的《民间灵气》,写的是作为一位致力于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普查工程的负责人,冯骥才的“思考、感动和叹息”。书中头一篇《南乡三十六村》,写的就是年画之乡杨柳青镇的昨天与今天。好在引文不长,大作家文笔生动,干脆摘抄几段吧。

  “一二百年前,在杨柳青骄傲地作为闻名天下的画乡时,这南乡三十六村乃是镇上大大小小画店或版印或手绘的加工基地。各乡农人几乎都能画一手好画,人们说"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就是指这南乡而言。一入腊月,北至东三省,南抵中原各地的画商们,都云集于此。他们将成捆的艳丽五彩、活灵灵的年画,装上马车或运河里的货船,像运送粮米那样一车车拉到边远各省。俄国著名的汉学家阿克列谢耶夫在《1907年中国游记》中曾经详细记载过他在这画乡被震惊得目瞪口呆的种种见闻。”

  不过,套用一句陈词滥调,这是早已消逝了的风景。

  冯骥才无奈地说:“站在炒米店大街上,我心中全是迷雾。这里曾是南乡三十六村黄金般的年画集散中心,清末民初尚有画店百余家,如今竟了无痕迹。雪天里更是人影寥寥。”

  面对杨柳青画乡的衰败,作家不由地感慨道:“历史好像在这里没有作为。是历史的更迭就是如此绝情,还是我们从来没有把民间文化视为一种精神遗产?”

  这样严肃的问题,谁能回答呢?

  《中国科学报》 (2014-01-03 第14版 读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