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传统节日故事会(图)
来源:新京报 2011年08月06日04:06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
连环画出版社
刘大为、朱成梁、马得等绘
2011年7月版
定价:56.00元
书评人 苏七七
八薄册一小匣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快递到家里时,家里正好有两个小朋友。小姐姐恬恬(读大班)和小弟弟沫沫(读中班),他们打开纸匣,把所有的书拿出来,像拼图一样摆在地板上,过一会儿我去看他们时,惊讶地看到他们两个读得非常入神,他们向我报告:“我已经读三本了!”“我已经读两本了!”
本来以为孩子们在日本动画、变形金刚乃至于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各种轰炸下,可能不见得会对这套看上去有点儿“老气”的连环画感兴趣呢,但想不到他们的眼光好得很,对于我们以为他们未必能理解欣赏的东西,是用一种非常投入的神情在阅读。比如《端午节的故事》讲的是屈原,秦龙先生的绘画很大气,画出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气息。孩子们肯定不懂什么是“慷慨悲凉”,但看这本书的神气,却很是严肃认真。
结果作为一个大人,我也把这八本书给看了一遍,不由得感叹八十年代这套连环画的制作水平之高。这套书文字是司南先生改编,儿童读物的文字是很简单的,但这本书的文字在质朴中有韵律感,有幽默感,在语言上保留了民间文学的风格。比如《春节的故事》吧:“每到腊月,人们就赶紧做好准备:粮进仓,菜装坛,鸡进窝,牛回圈。备刀枪,练弓箭,准备对付"年"。”这一串的画面与动作,读起来是不是像一串糖葫芦一样有滋有味?
绘画的水平也极高,而且风格多样。这套书请了当时的各方名家,比如《元宵节的故事》是励国仪先生画,典雅优美,宫室、器物、文饰这些背景与细节都画得妥帖自然。《中秋节的故事》是刘大为先生画,体现出中西画法的结合,他师承蒋兆和、李可染诸先生,在这本小绘本里也能看出中国画前行的一点轨迹。《小年的故事》是朱成梁先生画,设色纷纭却不乱,有一种民间的热闹劲,但显得柔和灵巧。灶王节的懑戅赖皮被画得活灵活现。《七夕的故事》是马得先生画构图空灵、取色淡雅、人物的神情画得极其生动可爱。
传统离我们确乎是越来越遥远了,很多时候,一个节日只和一种食品联系在一起,进而变成商家牟利的一个时机。商家牟利倒也没有什么不对,但可惜的是,除了商家牟利与大众消费外,节日与人的思想的、感情的、生活细节的联系越来越少,好像只和胃有联系,而且连和胃的联系也很单调。这套小书让人回忆起了关于节日的故事,人物、游戏、食物的制作方法,它们是“节日的叙事与实践”。在叙事与实践里,人才能有动手与想像的能力,才能在浩渺时空里保持着与过往的联系。
在这些节日的传说里,保留了一些农业社会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感应方式,比如“二月二,龙抬头”,这是因为天上的“龙角星”开始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是迎接春耕的日子,有许多仪式与禁忌。在传说里,也保留了一些农业社会的价值观,比如简朴是一种基本的美德,这种价值观在过度生产与过度消费的现代社会里受到了冲击,然而在资源紧缺与环境保护成为共识的今天,是不是应当重新拾起农业社会的价值观遗产?
大人们看书实在是想得太多了!不能单纯地享受阅读的乐趣。而沫沫这些天把这套书又重新翻看了好几遍,我近乎羡慕他他毫无功利目的也不深思苦想,只是让这些故事,这些画面像清风雨露一样伴随着他成长,这是阅读最好的状态,只是这种状态在成长之后,就也像传说一样一去不返啦。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