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日本大地震后反观《天大的小事》

日本大地震后反观《天大的小事》


  我是在日本3·11大地震之前读到王力、王一男父子《天大的小事》一书的。这是一本关于城市细节的书,作者意在通过图片展示和中外对比,让读者清晰了解城市之间的差距,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天大的小事》中的细节,哗啦一下子跑到了我的面前,挥之不去。

  此次日本地震让许多国人对于日本防震、抗震的工作更加明了。比如,建筑物抗震级别要求8级以上,学校建筑质量尤好,发生地震时,学校会成为公共避难所。日本的地震安全教育做得很多,孩子们在学校时会经常进行练习,以便地震时能够尽快地将身体藏到课桌下。所有成年人都会被告知最近的疏散点的位置。

  在细节方面,日本也做得相当充分,比如在学校里就有专门讲解防震知识的模拟培训,市区里还有避难公园,在学生居住的地方会被要求准备抗震应急包,里面有地震发生时的必备用品和求生物资,以备非常时期用。

  其实,模拟演习、紧急疏散等防灾措施我们也有,但有许多像是走过场,像是应付差事。比如我们的学校也有相关课程,但“煞有介事劲儿”却绝对看不到;再比如我们也建有“避难公园”,甚至硬件完全可以赶超日本,但建完之后也就撂那儿了,也不知道归谁管,更不知如何用。

  而在国外生活多年的王一男则看到,发达国家对“危难之中如何逃生”极为讲究。写字楼隔三差五总会搞些演习,即便就是住宅楼,也会来不来就弄个“突然袭击”。正是这份“煞有介事”,使得日本居民抗震救援呈现出一种秩序井然之感。

  《天大的小事》这本书,把大事里的细节适度放大,让人直观,静观,反躬自省。不仅是日本,在其他地震多发国家和地区,也能见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长效措施,比如中小学的“应急箱”,细到遇事由谁拖拽,啥时打开,饮用水、女生如厕所需的遮挡物等一应俱全。

  这些“小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比如说与其给老旧楼房加装电梯,就不如把钱花在“逃生挂梯”上。拿安装“室内危情报警装置”为例,想了想,算了算,政府部门为此行文充其量100个字足矣,开发商为此行善满打满算100块钱足够。为什么如此简单易行的事情在国内几乎找不到同类项?问题比较复杂,但深层原因却折射出“为什么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天大的小事》一书里分析了这一情况,还拿日本人的“公共觉悟”说事,在他们那里,乘坐公交、地铁时不仅很少有人大声喧哗,同时手机放在静音,接打电话也多会用短信表达。

  良好的社会秩序多半来源于较高的公民素养。不仅日本如此,温哥华每年夏季在海滩举办国际烟花表演,观看者大致在二三十万,全部席地而坐,散场时地面同样看不到什么“不自觉”。

  《天大的小事》用了很大篇幅在谈“和谐社会的公众责任与义务”,在谈“民族精神资本至高无上”,在谈“国民教育的缺失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等话题,其中“高调做人”一章讲的就是做人要少些“钱染的风采”,“社会管理”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公众的良性互动”。

  除了紧急避难的细节,《天大的小事》还涉及了几十个社会领域,但集中而言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居以安为先”,二是“宜以适为度”,其中既谈了“室内危情报警装置”,也说了“老旧楼房逃生挂梯”,同时也讲了消防局为什么要向“防消局”发展过渡。

  如今“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已成为流行说法。“舒畅的境遇”不能没有钱,“可尊敬的身份”不能没有面儿,但幸福感诗化了幸福,尊严感醇化了尊严,诸如“寻厕方便”,诸如“车辆让人”,诸如“地震中阳台有逃生通道”,置身其中,这些“天大的小事”就能够让人民更幸福和更有尊严,无论是官,无论是民,这一定就是现实生活的欢乐颂。

  《天大的小事》作者不是只一味喋喋不休提出问题的人,他们不仅在书中一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根据不同情况向“国家‘十二五’建言办公室”、国家安监局等机构提出了建议。据说,在北京,东城区领导受书中提示,率先给“导厕牌”逐一追加了“具体厕距”;另一个是北京地税局的领导受书中提示,在全国率先向纳税人公示“税收用途”。


日本地震后,灾民安置点的地上看上去十分整洁










本文来源:人民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