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略萨:“推进了‘叙述的艺术’之发展……”(恩格伦德语)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略萨:“推进了‘叙述的艺术’之发展……”(恩格伦德语)

秘鲁作家略萨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图)

新浪  2010年10月08日01:27  来源:新京报


 
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绿房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


 
《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


 
《中国套盒》百花文艺出版社


 
略萨

 

  本报讯 28年后,诺贝尔文学奖回到了南美——昨日19时,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学院公布,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折桂。同是南美同胞的诺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微博上留言祝贺略萨:“如今我们都一样了”。略萨获奖,可谓爆冷,因为在这场竞逐中,他未被博彩公司看中、也没进入媒体预测的“最热门人选”名单。


  美誉

  略萨天赋有如神助

  作为当今西班牙语世界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略萨成为了自加西亚·马尔克斯以来,南美第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12月10日于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礼上,略萨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0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瑞典学院在揭晓诺奖时表示,要向略萨文学作品中“对权力结构和个体坚持、反叛与抗争鞭辟入里的形象刻画”致敬。瑞典学院秘书长彼得·恩格伦德则将略萨称为“天赋如有神助的说故事者”。恩格伦德表示:“略萨的书结构庞杂,角度多元,擅于呈现不同的声音与不同的时空。他还擅长于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去写作,因此也推进了‘叙述的艺术’之发展”。恩格伦德还透露,奖项公布后,他立即给身在纽约的略萨打去了电话:“得知自己获奖后,他很开心,很激动”。

  质疑

  获奖是否有政治因素

  诺奖揭晓之前,略萨的名字在博彩公司的赔率排行榜上并不靠前,也不在欧美媒体揣测的“热门”名单之内。而在过去6年内,有五位诺奖得主都来自欧洲,外界对瑞典学院“过分欧洲中心化”的批评声也越来越大。但在公布略萨得奖后,美国则有媒体指出瑞典学院“又一次让政治介入了文学”。

  略萨得奖后,业内立即就有所反馈。一位在英国的书店雇员在微博上写道“今年的诺奖得主大家都认识,英国书店大松了一口气”。而在法兰克福书展的新闻中心内,全球各地的记者围在电视机前等消息。当听到“略萨”的名字时,许多人发出了意料之外的惊叹。

  英国一位日报记者称,自己整个上午都在收集“诺奖大热门”非洲作家图图的资料。而在奖项揭晓后,英国已有媒体在网上开设“略萨是否实至名归”为主题的帖子。奖项公布后一小时内留言的十几位读者,基本上持“肯定”意见。

  ■ 人物经历

  从记者到总统候选人

  略萨1936年生于秘鲁,成长于玻利维亚,1946年随家人搬回秘鲁。1959年,略萨移居巴黎,任职于法新社及法国国家电视台。其后,曾在美国、南美与欧洲多所大学讲学,目前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1990年,略萨参与秘鲁总统竞选,在遭受了三年不断的死亡威胁后,最终输给了秘鲁前总统阿尔韦托·藤森。1993年,略萨转入西班牙籍。

  略萨迄今发表过30多部小说、剧本与散文集,代表作包括了曾获得“海明威文学奖”的《世界末日之战》、《绿房子》等。但作家的成名则要追溯到其创作于1962年的小说《城市与狗》。该作以略萨早年在军校学习的经历为蓝本,小说一出来就轰动了西班牙文坛,被译为20多种文字发表,但也曾被秘鲁政府列为“禁书”,被当众焚毁一千册。1995年,略萨获颁西班牙文坛的最高荣誉——“塞万提斯奖”。

  ■ 出版动态

  出版社角逐略萨作品版权

  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告诉记者,从2001年开始上海译文就与略萨代理人谈妥了出版事宜。当时,上海译文原本是冲着马尔克斯去的,赵武平在微博上写道:“(马尔克斯的)代理人说,等出了略萨再谈好吗?他们不太愿意谈马尔克斯的版权。”略萨于是作为中国出版《百年孤独》的条件被签下。

  八年来,上海译文连续出了略萨的四本小说,包括《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公羊的节日》等,“现在我们即将出版略萨最新的小说《凯尔特之梦》。”至于出版时间,赵武平指出包括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内的全世界许多出版社都在商谈,要等代理人具体商谈后才能确定。

  上海九九读书人公司总经理黄育海称,2008年10月,他到西班牙最大的版权公司访问,以每种书四五千欧元的价格购得了略萨五部长篇小说代表作,该公司携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绿房子》等。得知略萨得奖后,他已经让公司把每种图书加印30000册,而略萨的另两部作品《酒吧长谈》、《坏女孩的恶作剧》将于今年年底出版。黄育海称,“我们正在了解略萨的其他作品的版权情况。”

  ■ 专家声音

  赵振江 (略萨作品译者之一):世界文学版图中,拉美还是很重要

  我个人觉得略萨在竞选秘鲁总统失败加入西班牙国籍后,创作显得有点强弩之末。

  此次略萨得奖证明拉美文学在世界文学中还是占据重要地位。

  陈忠实(作家):略萨早该获诺奖

  80年代中期拉美文学进入中国,对我们造成了很大影响。略萨和马尔克斯等人是拉美文学爆炸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在我看来,略萨早就该获诺贝尔文学奖。

  陈众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略萨影响了中国寻根派

  如果萨略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得诺奖,我还是有保留意见的,但现在得却真的是实至名归。因为现在略萨的创作,无论是从内容、抱负和情怀来看,又回到其六七十年代的路数,更寂静。80年代,略萨对中国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包括我们的寻根派作家以及先锋派作家。

  在我看来,诺贝尔文学奖近几年都是政治选择。略萨此次的获奖至少可以给诺贝尔文学奖挽回点声誉。

  阿来(作家):成名后,写作仍具探索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拉美有段军人独裁时期,略萨的作品政治性比较强,好几本书都无法在秘鲁出版。好在他用西班牙语写作,因此他的作品在外面影响更大。

  相比之下,略萨创作的技术性比不上马尔克斯,但现实感比较强。在其成名后,他的写作还是挺有探索性的。

  胡旭东(北京大学西语系副教授):略萨深刻介入社会

  略萨地位高,影响广,基本算是马尔克斯的同辈,拉美“文学爆炸”的四大天王里面,就马尔克斯一个人得过诺奖。这次略萨得奖,应该说在意料之中。

  与其他的三大天王相比,略萨小说对社会介入的强度和力度可能是最强大的。他在四个人里面年纪最小,各方面都雄心勃勃。他觉得,拉丁美洲作家写的东西,西方人叫好,可能只是觉得有一种异域风情。他觉得这是看扁了拉美作家。略萨的想法就是要像巴尔扎克那样,用小说的手段构造一个世界。

  臧棣(诗人):80年代非常流行

  略萨受法国存在主义影响较重,相对马尔克斯,他和西方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在中国80年代的时候,他的作品在校园非常流行,影响了很多作家。

  ■ 轶事

  1976年,《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被拍下这张照片,他左眼乌青,鼻梁带伤,袭击他的正是本届诺奖得主略萨。没有人确切知道30多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俩对此也是讳莫如深。巴尔加斯·略萨曾出版一本赞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专著《弑神者的历史》。但在闹翻之后,巴尔加斯·略萨便不允许那本书再版,直到去年才同意将它收入其全集。

  ■ 链接

  略萨与中国

  略萨作品从30年前开始陆续译介入国内。1979年,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首次撰文介绍巴尔加斯·略萨。上世纪80年代,国内翻译了大批略萨作品,主要译者有留学智利的赵德明与留学秘鲁的孙家孟等人。

  略萨曾于1994年夏天访京,其间与西语文学资深译者赵德明和尹承东会谈,并当场口述《致中国读者》(后由赵德明译成中文)一文。

  1996年,时代文艺出版社与略萨的版权代理人达成协议:自1996年起出版略萨全集,预定出版18卷,但并未出齐。

  ■ 书目(不完全)

  《城市与狗》(外国文学出版社)

  《胡莉娅姨妈与作家》(云南人民出版社)

  《绿房子》(外国文学出版社)

  《世界末日之战》(江苏人民出版社)

  《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十月文艺出版社)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百花文艺出版社)

  《公羊的节日》(上海译文出版社)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璐诗

  李健亚 张弘 金煜


视频:秘鲁作家略萨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

 


来源:CCTV新闻频道

附件:

TOP

秘鲁各界盛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

2010年10月08日13:30新华网

  新华网利马10月7日电 (记者贾安平)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7日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在秘鲁引起轰动,有关各界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并盛赞略萨的成就。

  秘鲁总统加西亚当天对媒体说,秘鲁在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指数以及在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方面引发世界的关注,现在又以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巨大成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因此,“今天是所有秘鲁人充满喜悦和幸福的一天”。

  秘鲁国会当天上午发表声明,代表秘鲁人民感谢略萨对秘鲁文学和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

  秘鲁著名外交家、联合国前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也称赞略萨不仅是秘鲁的骄傲,更是所有西语国家和整个世界的伟大作家,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之无愧。

  略萨所钟爱的足球俱乐部“体育大学队”则宣布,在略萨今年12月中旬从美国返回秘鲁时,俱乐部将为他举行一场足球赛,以庆贺这位球迷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略萨是一位多产作家,作品涉足小说、散文、戏剧等各个领域。许多秘鲁人正是通过阅读略萨的早期作品开始自己的文学阅读生活。他笔下的《城市与狗》《酒吧长谈》《世界末日之战》《公羊的节日》等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TOP

回归拉美的曲折道路

南美作家略萨获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柳青

日期:2010-10-08  来源:文汇报

    那年略萨26岁,蜗居在巴黎,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辗转多家出版社,终于在巴塞罗那出版,不久之后,这部名为《城市与狗》的小说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点燃了拉美文学爆炸的引信。现在他74岁,在文学和政治的汪洋里半生浮沉,重又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就像在新作《坏女孩恶作剧》里,从利马开始的旅行,用半个世纪绕过世界一大圈,回到故乡。于是,这个时候到来的诺贝尔文学奖便有了种一言难尽的双重意义:它既是终点的仪式,也是起点的爱。在众多拉美文学研究者看来,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获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当之无愧,这个奖是在合适的时机给了合适的人。
   
穿短裤时的梦想
   
    自从加入西班牙籍、拥有秘鲁和西班牙的双重国籍后,略萨成了一个很难用“国别”来界定的作家,西班牙语写作是他唯一的护照。
   
    1936年3月,略萨出生在秘鲁阿雷吉帕,在他出生几个月前,父母已经离婚,母亲回了娘家。在他的童年,父亲是缺席的,担心他自卑,外祖母和母亲一直骗他说“爸爸已经死了”。因为外祖父是外交官,略萨的幼年在玻利维亚度过,直到10岁,全家迁回利马,他才知道父亲一直都活着,那年他第一次见到父亲。四年后他被送进军事学校,14岁的男孩已经决定此生要成为作家。显而易见地,他在军校的日子不甚快乐,在该毕业的那年他肄业了,而在那之前,16岁的他已经成为当地日报的特约写手。17岁以后,他在大学的文学系里继续着作家梦,同时给几家报社和电台打零工,从广播剧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19岁这年,略萨结了第一次婚,新娘是舅妈的小妹,时年13岁。
   
    1958年,毕业后的略萨得到马德里的一笔奖学金,也就是这年秋天,他在马德里市中心一家名叫“小蜗牛”的酒馆里开始写《城市与狗》,“城市”是秘鲁社会,“狗”是军校学员,年轻学生阿尔贝托愤怒于上流社会的败坏,亦为底层的困苦伤心,为了捍卫个人尊严,他躲进文学的世界,以文学筑造堤坝,抵抗“城市”的喧嚣和“狗”的狂吠。这是一部带着强烈自传体色彩同时野心勃勃的作品。那时的略萨,就像他自己形容的:相信萨特的承诺,狼吞虎咽了马尔罗,无限钦佩“迷惘的一代”,视福克纳为精神教父,服从福楼拜的教导,用一个狂热文学青年的想象力把这一切揉成了《城市与狗》需要的泥巴。“这是一本给我带来惊喜的书,因为它,我开始觉得自己从穿短裤时怀抱的梦想——当作家——变成了现实。”这更是一本给文学国度带来惊喜的书,因为它,标记了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自此,略萨和马尔克斯这两个名字成了拉美文学的图腾。
   
主角:写作方式
   
    诺贝尔奖给略萨的授奖辞很简单:奖励他对小说结构的探索和对个体抵抗的关注。如果要概括略萨半个世纪的创作,前半句一语中的。在2008年西班牙举行的略萨研讨会上,作家本人也这样总结他的创作:让写作方式成为小说的主角,作品的结构比内容更重要。
   
    略萨的写作反抗传统小说的时序和线性结构,他的小说,如一幅被拆散的拼图,从现实经历的情景出发,进入虚构的森林,印象和记忆如碎片,等待被辨认、被拼接。在《城市与狗》中,略萨用了中国套盒的结构,四个主角在“当下”的时空生活,随着叙述主体的不断滑动,牵扯出他们各自的“过去”。《绿房子》是略萨这个“结构现实主义作者”的登峰造极之作。故事的“主角”是某个荒凉孤立的小城里开出的第一家妓院“绿房子”,“绿房子”是沉默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它是坐标系的原点,每个过场的人物和他们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地分布在坐标系里。这是一个等待被辨认、被寻找的故事,说书人故意把读者带入混淆的迷雾。略萨承认,《绿房子》的结构是一种故意制造的混乱,而这种故意的混乱实际也源于生活,因为生活本身是流动的、永无休止的混乱状态。
   
    略萨曾在访谈中这样总结:“小说有一种无节制的禀赋,它喜欢繁衍,因为小说在时间里进行,而时间是无限的。”这也就是典型的“略萨结构”了,作家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平面结构,叙事者不断变换,时间失序,小说成了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
   
漫长曲折的回归路
   
    略萨对小说结构的探索自他从事创作以来从未放弃,而他涉笔的题材却经历了“离开—回归”的过程。中国社科院拉美文学专家陈众议说,略萨的创作经历是一个曲折的圆——
   
    略萨提笔时,是带着宏大叙事野心的年轻人,为家族代言,向记忆致敬,为沉默庞大的群体争取尊严,这尤其体现在《城市与狗》和《绿房子》中。进入1970年代后,也许是略萨的左翼倾向在现实中受到挫伤,这个书写政治的作家离开了政治,退回到布尔乔亚的情感世界里,《雷上尉和劳军女郎》是一种消解严肃的戏仿,《情爱笔记》和《胡利亚姨妈与作家》里弥漫着后现代的虚无感。在经历了世纪末全球化的震荡后,略萨从书斋和情感的漩涡里走了出来,重新把眼光投向他生长的拉美大地,《公羊的节日》成了他的回归。《天堂在另一个街口》和《坏女孩恶作剧》,虽背景各异,然而共通的是略萨回到历史的脉络中,用更深沉也更平静的心境审思群体的命运,思考个体抵抗的力量和意义。
   
    “我很庆幸,诺贝尔文学奖是在当下给了略萨,如果在十年或十五年前,我会失望的,因为那时的略萨太沉溺于自我,沉溺于私写作,而现在的他,老而弥坚,新作中有着让人震动的现实主义穿透力,带着文以载道的沉甸甸分量。这也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的启示。”陈众议如是总结了略萨的获奖。
   
    本报记者  柳青

TOP

诺贝尔奖似乎成了国内文学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