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灵魂 刘锡诚
拷问灵魂
刘锡诚
韦君宜的《思痛录》又给我们翻开了伤痛的历史册页。“痛定思痛”一度是“文革”后全国上下最流行的口头禅。回想起来却似乎并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看来并非容易。
回想20年前,一些从北大荒、西双版纳、陕北等地贫困农村回到城里的知识青年,拿起笔来,写出了一批以揭示青年人在心灵上所受到的创伤的悲切故事,一时间“伤痕文学”风起云涌,蔚为大国。这些作品虽系“思痛”之作,也对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实在说来,他们的“思痛”并不彻底,如他们怎样造反、打人、折磨人、灭绝人性,就没有去“思”。他们还缺乏这个勇气。
人们在为“伤痕文学”喝彩时,私下里议论着另一个现象:父辈们在“文革”中受到的苦楚绝对远远超出于当时的青少年,他们被批斗(最恶劣的手段是策动互相揭发)、被殴打刑讯、被关押审查甚至致死、下干校劳动改造……他们为什么不写写自己的命运?
后来逐渐悟到,原来成年人“听党的话”听惯了,大都不愿意揭开那些伤疤。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不幸来伤害“光荣、伟大、正确的党”。或者,经历的运动多了,也被整怕了,但求平安,对“思痛”之说,心存余悸。于是“痛定思痛”在他们不过是一句口号。
老党员、女作家韦君宜,到80岁上抱病写了《思痛录》,以一个真诚的历史老人的刀笔,反观一生经历,述说历史,评价他人,忏悔自己,真正做到了“痛定思痛”。“思痛”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他人和国家。叹曰:也许一个人只有到了耄耋之年,快见马克思了,才能抛掉顾虑和杂念,敢于面对历史说真话,严于无情地拷问灵魂,剖析自己。
1998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