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听罗永麟老先生谈民间文化

听罗永麟老先生谈民间文化

(摘自海上风,作者:布丁 )
久闻罗永麟先生的大名,可一直无缘上门拜访。昨天(2010年04月11日),我们一行四人怀着敬仰的心情敲开了罗老先生家的门。罗先生的家位于师大一村一栋简单的青色小楼中,温和的师母开门后,热情地将我们引进罗先生的书房,先生正在伏案读书,看到我们的到来很是高兴,并询问我们田老师的近况。大家落座后,罗先生谈起了他对民间文化的看法,下面摘录了罗先生的一些谈话内容:

  “我93岁时写了《论中国文学发展规律》,认为文人文学、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是三位一体的,文学和科学都是来自民间。最早的诗歌《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民歌,最初叫徒歌,下层文人整理过后成为通俗文学,等到孔子修诗经,就成了文人文学。”
  “现在搞古代文学的看不起民间文学,但其实民间文学才是根。”
  “民俗在老百姓的脑子里,孟姜女和牛郎织女的故事老妈妈们都能唱,都能说。”
  “了解民间文化先了解民间文学,比如白蛇传,为什么人们会喜欢一个妖怪呢,这是反应了中国妇女的思想感情,反映妇女受压迫的情况。鲁迅先生最关心两件事,一是儿童,他说要救救孩子;另一个就是妇女,他的《娜拉出走之后》,就是在揭示当时社会妇女离开之后的结果,一种是堕落,比如《复活》中的女主人公;另一种是回家,《伤逝》中的女主人公。而《白蛇传》呢,就是表达了妇女要突破枷锁,直接写女性反抗在当时是行不通的,所以人民就发挥智慧,用妖怪来代替中国妇女,反应妇女翻身的问题。”
  “民间文化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也是儿童和妇女,儿童是将来的栋梁,父亲外出工作,儿童的教育基本靠母亲或家中的女性长辈,我小时候也是母亲教我字,给我讲故事。”
  “民间文化从民间文学开始,了解中国文化更要懂得民间文化,中国对道教比较轻视,但《老子》一书和中国文化的关系很密切,另外还有民间信仰、民间宗教、包括迷信,都是文化的组成。”
  “清明放假一天,也是民间文化,是对祖辈的追思。自己的文化受父母、长辈的教导,包括吃饭、走路。所以要爱长辈,对长辈尊重才是“人性”,如果人不爱父母,那是没有人性的。”“深入人心的不是哲学家的话,不是鲁迅先生的话,是民间文化中来的。要是不懂中国文化,做个中国人不合格。”
  “民间文化范围广,要懂中国文化,也要懂外国文化。至少要通一门外语,才可以去了解沟通,只靠母语,不够的。”
  “民间文化的定义,全世界有一百多种,我就一句话:就是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生活代表国家的文化,要下乡要到基层去了解。”
  “《乐府诗集》中的《羽林郎》,《孔雀东南飞》都是民间的,最好的都是民间的。刘禹锡的竹枝词,也是受民间影响;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多随意的两句话,就把李白和农民的友情说出来了。”
  “最大的智慧在人民,老子的哲学最令我佩服,我认为《老子》是一本“智慧之书”。
  “有语言到有文字(的历史)经历了很多年,最初靠语言相传下来的文化才是根。做学问的关键在于挖根,老子说的“道”,不是指道德层面,而是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宇宙人生发展的规律。”
  “任何理论都要落在实处,不落在实处,就是空论。”
  “另外,要注意三点:一是读外国文学,列夫托尔斯泰、狄更斯、托斯陀耶夫斯基、雨果、波兰的显克微支、莫泊桑、契柯夫、海明威、马克吐温等等。这些文学作品对我帮助很大,也是了解各国民间文学的一部分;二是哲学,我写过一本《先秦诸子与民间文学》讲的就是这个;三是美学,现在大学生看不出绘画的好坏,看不懂中国画,没有艺术的修养。(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国画作品照片)我没有什么爱好,除了晚饭喝一杯酒,就是画画了,美术陶冶情操,大家都要懂一些。在《论中国文学发展规律》中有一篇《论中国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我是第一个从美学角度谈这个问题。”
  “现在学生知识面不广。要成为真正的学者(先生自谦自己不算大学者),专业知识外,还有经济方面知识,政治方面知识,这些都全了,你才能真正爱国爱人民。”
  “过去学者不想学生超过自己,我希望我的学生超过我。”

   罗先生今年已经97岁高龄,由于他的听力不是很好,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基本都是他说我们听。老先生的思路十分清晰,谈话涉及到了哲学、历史和文学等各个方面,而核心都是围绕着民间文化。我们能感受到的,全全是先生的一片赤子之心,他多次提到了爱,提到了母亲,提到了根源,每处都是他对普通百姓,对亲人长辈,对中国文化,对世界万物的深切关爱。
  在谈话中,老先生还三次起身去书房拿书给我们,我看到先生的书桌上放有《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中国散文小说史》、《海涅散文集》、《陈独秀书信集》、巴金的《无题集》《随想录》、《唐宋诗一百首》等书,还有近几期的《读书》和《书屋》,古今中外文史哲都有包含。
   罗先生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表达清楚的,临走时,他坚持要亲自送我们到门口,让我们这些小辈着实感动。愿先生身体健康,能和他聊天,聆听他的教诲,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