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百科全书的故事

百科全书的故事

百科全书的故事

金常政
 

光明网 刊发时间:2009-11-09 07:09:09 书摘






  百科全书的历史就是人类掌握和积累知识的历史,是把已有知识系统地写成书本的历史。这条长河已流了2300多年。

百科全书书名杂谈

  古代的百科全书有过各种奇特的书名,如 “乐园”、“锦簇书”、 “万花集”和“珠玑”之类。严肃认真的学者爱用“宝鉴”之类的书名。“鉴”就是镜子,人们立身处世、治学著述均可借鉴,倒也贴切。

  我国古代百科全书性质的书称为类书。类书最正统的书名是“皇览”、“御览”、“大典”之类,直到l9世纪末才有“百科全书”一词由西方传入,那是经日本转口的,又与我国传统书名“全书”一词相结合。

  人们一提到百科全书,立刻就会联想到一个“大”字:大百科全书。我想,最初可能是受“大英百科全书”这个旧译名的影响。这个“大”字,其实说的不是书的部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初版时才3卷,而且是小开本。《苏联大百科全书》称“大”,是为了与《苏联小百科全书》(11卷)相区别。《中国大百科全书》当初定名时,原也有要区别大、小百科全书的考虑,但它的第一版达74卷,也堪称 “大”了。

  百科全书在书名上冠以“小”字而称“小百科”,可能有三种含义:开本很小的袖珍本百科全书;开本不太小的单卷本案头百科全书;为小读者编的部头不一定很小的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最长的书名

  如果英国人也要找一位自己的“百科全书之父”,那就非伊弗雷姆·钱伯斯莫属。钱伯斯百科全书在英国先后出了7版,自1728年的第1版到l752年的第7版,前后持续了24年,而且在意大利出了9卷本的意大利文版。它还差一点在法国出了法文版。法国雄心勃勃的出版家布雷顿在1745年就已取得出版钱伯斯百科全书法文版的版权,而且在法国报端发布了消息,甚至连法文版的书名都公布了。如果说,英国的钱伯斯百科全书的书名长得出奇,那么布雷顿拟就的法文版书名就长得不可卒读了。书名长,是当时西方出版界的一种时尚,可能因为那时广告业还不甚发达,出版家必须赋予书名以广告的效应,恨不得把书的内容及其诱人处都塞进书名里。钱伯斯百科全书的法文版如果实现,那么世界百科全书出版史就会保有一个书名之最的记录。这个书名大致如下:

  “百科全书,或包含神学、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技术名词术语和事物解说,并对各种器物、制品品类和性状加以描述,以及对各种天然和人工产物的作用的说明,对神学、哲学、数学、医学、考古学等诸学科体系、学派、观点,并介绍古今学术名著、史籍、词典、报刊、回忆录等之综合词典”(这个书名实在太累赘蹩脚,这里可能译得不十分准确)。

  法国读者始终未见到这部书名冗长的百科全书,那是因为布雷顿与钱伯斯百科全书订的出版协议被取消了,而且他请的主编狄德罗也不甘心于拿来主义,于是才有了现代百科全书奠基之作的狄德罗的法国《百科全书》。

辟尔唐人带来的尴尬

  《不列颠百科全书》第l4版(1929-1977)曾遭遇过一次权威性方面的尴尬。那是考古学界一次学术作假丑闻暴露带来的。1953年,人类学家和史前考古学家经过持续40年的学术争论,终于取得共识,辟尔唐人颅骨和颚骨化石是人工伪造的!辟尔唐人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英国东南部萨塞克斯郡有个业余地质学家叫道森。他于l912年在那个郡的辟尔唐地方一处砾石层发现远古直立人颅骨和颚骨碎片化石,其生存时代大约在300多万年前。这一发现轰动了科学界,成为人类学和考古学上的重大事件。辟尔唐人还被以发现者之名命名为“道森氏曙人”。道森因此而大大出名,他甚至还想借此成果跻身于英国皇家学会。到20世纪50年代,人类学家经过反复仔细研究,发现这些史前人类化石竟然是伪造的。辟尔唐人不过是4~5万年前人的颅骨碎片,经过人工巧妙加工伪造而成。碎片是用化学方法染了色的,而颚骨和牙竟是猩猩的,被人工打磨,冒充人牙磨损的形状。有人故意把这些古人类赝品埋入地下砾石层中。道森把他“发现”的东西送到大英博物馆,竟还骗过了大英博物馆古生物学家伍德沃德的眼。后来人们发现,参与这一学术造假案的还有法国古生物学家夏尔丹。他曾陪同道森去发掘辟尔唐人,并作为这一“非凡发现”的见证人。

  这一“重大科学发现”自然被写进了《不列颠百科全书》,而造伪案被揭露后编辑部十分被动,手忙脚乱,除了 “辟尔唐人”的条目要作反面改写外,还要通过全书索引检查与此相关的条目,如“人类学”、“考古学”、“人类”等,也都要作适当的修订。《不列颠百科全书》第l4版暂停再版制(大约每l0年再版一次)而始创连续修订制(每年修订10%的条目),可能与此番尴尬不无关系。

“羊毛”的定义

  百科全书条目的释文一般从定义开始,先要下个定义,再说别的。但“一般”不是 “一定”,不看需要与否,一定要求每个条目都有个定义,这使那些见词明义和顾名思义的条目的撰稿人大感困惑。我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时碰到一个典型的例子:“羊毛”条目怎么下定义?这篇稿件写得很好,但因开章缺个定义而通不过,怎么办?于是大家冥思苦索创造出一个来:“生长在羊体表面上的纤维状覆盖物。”按照逻辑定义的规则,这够科学了。只是,这一来把个无人不晓的简单事物给弄复杂了,而且有点可笑。

  在一次编辑业务学习会上,我讲了这个例子。一位青年编辑建议,既然“羊毛”是无人不晓的简单事物,百科全书就不应收入这个条目。不对了!这是把百科全书同语文词典的性质弄混淆了。作为语言中的词,“羊毛”确实无须释义,所以以词为对象的《辞海》就未收这个词目,否则便须释义为“羊的毛”了,可是,“羊毛”作为知识主题,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人类驯养羊和利用羊毛的历史、羊毛的类型和品种、羊毛的资源分布、羊毛纤维的结构(有表皮层、皮质层、髓质层等)与性能、羊毛的质量评定,等等。这就是词典中词目与百科全书中条目的区别所在。前者以词立目,为词释义;后者以知识主题设条,介绍这个主题的全面知识。

“爱情”和“原子弹”

  百科全书不是语文词典,也不是生活指南。百科全书是知识工具书,它的条目应该是具有百科内容的知识主题。查百科全书查不到一般语词的释义,也查不到无百科知识内容的词语。

  在百科全书编纂史上有这样一个洋例子,颇能说明百科全书的这种性质。一二百年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 (以前译作《大英百科全书》)在最初几版,曾收有“爱情”的条目,并且用了5-6页的篇幅来“解说”爱情。关于爱情,人们心中自然都有说不尽的甜蜜感情,但一般都不在公众场合絮絮不休,只有在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里,关于爱情的描写才蔚为大观。可是,百科全书对于爱情能说些什么呢?早期《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这个条目颇重感情,真还有说的,讲到恋爱的人们如何柔情脉脉,花前月下;情人之间怎样情意绵绵,倾诉衷肠;表达爱意的情书应该怎样书写,等等。但是,第l4版以后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可能感到这样的内容不大像百科知识,于是便撤掉了“爱情”条目。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在书中新增“原子弹”条目,而且占了相当原来“爱情”条目的篇幅。

  这一百科意识的深化,未能立即为人们所理解。有一位读者甚至为此大为愤慨,致书编辑部表示抗议,指责编辑部藐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而热衷于宣扬杀人武器。总编辑约斯特回答得幽默:“对于爱情,读百科全书不如去亲身体验;而对于原子弹,则以读读书本为好。”

坐不下来的读者

  1978年,我国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了对各国百科全书进行调研,我几乎每天整日坐在北京图书馆(现在是国家图书馆)的工具书阅览室里,除翻看各国的百科全书外,我还特别留心观察前来查阅百科全书的读者。只要有人翻阅百科全书,便走过去,站在读者身后,看看他查些什么,看看他怎样使用百科全书,有时还做点义务性的咨询工作。虽然阅览室很宽敞,桌椅舒适,窗明几净,有良好的阅览条件,但我发现查百科全书的人多半是坐不下来的、匆匆忙忙的读者。他们立在书架前,左臂上托着打开的百科全书,右手还匆忙地记下什么。这就是许多工具书读者的阅读方式。他们查百科全书不是来从容地欣赏文学描写,而多是为了弄清一个概念的定义,一个事实的究竟,或是核对人、事、地、物的资料,急于快速地获得需要的知识和资料。百科全书的编撰者从这种阅读方式和需要中不是可以得到某种启示吗?一定要把百科全书条目写得精炼到极限的程度,把一切“水分”挤净,把释文写得条理分明、眉目清晰,让坐不下来的读者最大限度地节省查阅时间。那些徒然浪费别人时间的空话、套话、众所周知的大实话,以至“穿靴戴帽”,都不应见容于百科全书编撰者的笔下。

设奖征错

  百科全书这种大部头的工具书,要指望绝对没有一点错误,恐怕是不实际的。可能没有哪家百科全书敢打保票说:“本书绝对无错。”百科全书编辑部最担心的是那些大错和硬错。大错者,多属政治性的,一存在就影响重大,还有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大笑话,如辟尔唐人的假科学故事;硬错则是那种无可辩解和无可推诿的失误,如把人物生卒年弄错,或把事实年代、统计数字、人名弄错。这类大错、硬错,甚至就是有些权威的大百科全书也在所难免。我就发现过赫赫有名的法国《拉鲁斯大百科全书》竟把孙中山与宋庆龄合影照片的图题说明弄错了,把个 “庆”字错成了“美”字。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这个错在百科全书中可说是够大了,但在书出之后数年间编辑部仍懵然不知。直到拉鲁斯出版社两位编辑来我国访问时,听我指出才大吃一惊。百科全书里埋藏着多少错误,单靠编辑部自己发现显然是不够的。广大的使用者和图书评论家的发现和批评,更值得重视,那是改善和修订全书的重要依据。美国的《不列颠少年百科全书》编辑部在书出版后曾公开向社会广大读者设奖征错,谁发现一个错误就奖励一美元。奖虽不大,但确实是一个勇敢之举,对于改进书的质量和提高书的权威性大有裨益。

走进多媒体

  百科全书与多媒体技术结盟还不到20年。在此之前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已出现了电子版百科全书一张小小的光盘竟容纳下几十卷百科全书,携带和收藏方便了,但字还是那些字,图还是那些图,只不过是改在电脑上阅读,并未增加什么新奇的东西。但这却是真正能 “百科革命”的前奏,所谓多媒体,就是把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结合起来。多种媒体再加上软件技术,百科全书便“活”了起来,能够同读者沟通对话,做各种知识问答和知识游戏,妙趣横生。

  多媒体百科全书出现于l985年,美国格罗利尔出版公司领风气之先,推出《格罗利尔多媒体百科全书》。它的前身是电子版《美国学院百科全书》,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新编的印刷版(20卷)与电子版并行的一部百科全书。美国《康普顿百科全书》于l989年推出交互式多媒体版,为第二家,以一张光盘容纳了26卷印刷版书的内容,另外增加了大量幻灯片集、动画、声音项目和动的影像。美国微软公司有雄厚的软件功夫支持,于l993年开发出《 Encarta多媒体百科全书》,出手不凡,编排奇巧,而且年年翻新,现在已成为世界多媒体百科全书之翘楚。甚至一向以学术性闻世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也不甘落后,于1995年开始推出多媒体版。

  多媒体百科全书通过超级链接技术而获得极方便的检索方式,能在条目、地图、年表和各种媒体内容之间穿梭往来,随意点阅。

多媒体百科的可视性内容

  可视性内容首先是图片,但图片并不新奇,手写本和印刷版百科全书使用插图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但多媒体百科全书对图片有独特的处理方式。最简单的形式是按图片的主题字顺把图片集中起来,供读者有意查阅和随意浏览。

  动画是多媒体百科一种重要媒体内容,用以形象地演示科学技术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Encarta百科》的动画最多,内容如相对论、多普勒效应、温室效应、火山、日月食、大陆漂移、切尔诺贝利事故、光盘原理、滑铁卢战役、朝鲜战争等。《康普顿百科》多媒体版的“造山运动”、“大脑与神经系统”和《世界百科》多媒体版的 “古埃及木乃伊”、“过山车”等都不乏知识趣味。动画项目一般都伴有声音解说和文字说明。

  可视性内容中最吸引读者的是影像,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们不大容易亲眼目睹的事物。例如,《Encarta百科》中的“西班牙内战”、“l900年巴黎博览会盛况”、“弹劾克林顿”,《世界百科》中的“林肯生平”、 “罗斯福事迹”、“爱迪生的发明”等影像资料,都具有文献价值,而如两次世界大战进程、“偷袭珍珠港”、“希特勒”、“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升空”、“柏林墙”、“肯尼迪遇刺”、“哈勃空间望远镜”等,差不多是各家多媒体百科无不编入的内容。

  可视性内容中最奇特也最具多媒体百科特点的是 “环景观光”项目。《世界百科》就设有l20多项,而且具有推拉和俯仰功能,只是画面质量欠佳。“国际空间站”、“印加人头颅展室”、“耶路撒冷”、著名的“流水别墅”(内外景)、“巴黎红磨房”、“日本富士山”等,都很有欣赏价值。所谓“环景”,就是立足于一点,旋转(用鼠标控制)360度,观览景点周围风光。《Encarta百科》尤以“环景观光”内容为突出,其中包括有两项我国的内容:“桂林山水”和“长城”。每项“环景”都设有3~4个立足点,读(观)者可以从任意点旋转,对相关景物还配有相应的图片。以“巴黎”环景为例,有艾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协和广场、蒙玛特高地4个立足点,配有塔上俯瞰、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卢浮宫、国防广场、圣心教堂和巴黎时装等图片,以及多幅巴黎历史和现代生活的绘画,还配有戴高乐打回巴黎的画面和录音。

从100卷到一句话

  一位外国同行在一次座谈会上讲了一个笑话,说是几个国家的一批大学者聚会,决意要编一部空前的鸿篇巨著“世界人类史”。反复商议下来,觉得这么大的题目,没有l00卷书是容纳不下的。于是,认真地草拟出一个庞大的计划,有了一个很长的大纲,由大家分头来编写。一年过去了,学者们再次聚会,结果谁也没有动手,计划仍然停在纸上。经过商议,认为原来的计划过于庞大,大家各有自己的工作,实在力不从心,计划可以压缩一下。商议的结果,决定编为10卷。一年又过去了。大家仍然很忙,谁也未动笔,事情仍无进展。大家再次计议,认为l0卷也嫌太大,不如编为一卷比较现实。在商量分工时,一位学者自告奋勇,愿意独自承担这个任务,表示他能写一页就够了。待他交卷时,竟是在一页纸上写了一句话:“世界人类自洪荒以来就已诞生,今天仍然在生养孳息。”作者可能意犹未尽,又在后面补上一句:“全书完。”

  笑话究竟是笑话,但还是有一点道理:人们编书著述总是贪大,非鸿篇巨著不过瘾,往往不太想到读者读书、购书、藏书的条件,有时还不太量力。其实,书不在大,是能够编得少而精的,并非越大越见水平。这个道理对于编百科全书之类的工具书尤为有益。

  (摘自《百科全书的故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定价:20.00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