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山花带来春消息

山花带来春消息

2014年01月04日07:20  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文热心

   一、盘点·检阅

  2013年举行的民间文艺评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第一次,是民间文艺界家底的一次盘点,也是创作成果的一次检阅。

  如果套用国家对民间文艺奖名“山花”,此次成果确是山花烂漫,万紫千红。

  试看,在这次获奖作品中,不仅有文字类,也有造型类;不仅有创作类,也有研究类。在造型类中,有纸、布、竹、木、石、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文字类中,不仅有《湘中民间故事》这样的图书,也有《关于盘古神话探源问题》、《湖湘图腾与图符》、《古今湘绣》、《梅山蚩尤》这样研究性的著作。

  获一等奖的棕编《十二生肖》,作品为国内首创,编织手法新颖,十二生肖生动逼真。获二等奖的陶塑《给力2011》,“采取漫画风格将人物大胆夸张变形,饱含民俗文化,泥土气息浓厚,人物栩栩如生”。获三等奖的湘绣《天界卫士》,“作品具有思想和艺术性,艺术上尤为突出。绣制的藏獒活灵活现,形象逼真而生动,针法变幻有层次,绣出了王者气质”。还有木雕《百鸟图》构思奇特,雕工精美,寓意深刻,彰显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二、守望·创新

  省文联主席、评奖审查委员会主任谭仲池在全省民间文艺评奖时指出:从获奖作品来看,我省的民间文艺不仅在保护、传承方面成绩喜人,也在发展、创新上有着新的态势和业绩。这说明,我省民间文艺工作者在价值观多元的大背景下,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做坚定的民族文化守望者。

  但“守望”不是“保守”,我省民间文艺工作者们主动进击,“致力于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艺术与民众的对接,书斋与田野的对接,民族与世界的对接”,在作品创造、民艺领域、传承方式等方面作了许多探索。这有获奖作品可以作证。无论是传统的湘绣、陶塑、石雕、木雕,作者们都运用了现代技法,如湘绣《狮啸雄飞》,评委认为,这幅“作品突破花鸟人物刺绣,成功地引入传统兽绣,在技法上进行创新,绣出雄狮的威猛,绣出雄狮的动态。针尖显功力,狮毛见艺术。”

  在这次获奖者中,不仅有柳建新、江再红这样老、中年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有一批20多岁民间文艺新秀——获民间文艺新人奖。如绣坛新锐曾理创作的湘绣《新潇湘八景》获一等奖。这套作品打破传统题材的束缚,“大胆创新,采取双面绣制手法,结合书、画、印、绣四大艺术元素,绣出潇湘八景之气象,绣出湖南之美景”。被誉为现代湘绣的经典之作,于2013年荣获外观设计、实用新型两项国家专利。作品一经问世,立即引起国内外市场的广泛关注。创造出一次性订购一千套的业绩,成为湖南文化名片的代表作之一。获民间文艺新人奖项二等奖的画册《校园山花集》,“是长沙市民协编辑的一本民间工艺进校园的画册”,“内容全面,装帧设计精美”。作者全部系十六岁以下的青少年,它预示了湖南民间文学发展的未来,评委看中它的是“传承发展与出新”。

  不仅如此,在这次获奖作品中,草编、蛋绣、折纸等,都属于新的门类。

  “有中生新”,是我省民间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三、生活·价值

  举办这样的评奖,组织者的初衷当然是为了繁荣我省民间文艺,但繁荣的目的又是什么?或者说价值又是什么?

  省文联副主席、省民协主席,评奖委员会主任曾应明告诉记者:“为了生活。”

  当然,创造艺术作品是为了美化生活,民间文艺作品更是如此。

  在这次获奖作品中,无论是造型类还是文字类,有些“象牙塔”式的作品,但更多的是世俗特征鲜明的作品,譬如说中堂挂扇、剪纸、纸影,是室内美丽的装饰品,是“好看又好用”的生活用品。获奖的民间文学图书和论文项目中,有作品的集纳,更有研究傩戏、皮影、民俗、对联这些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艺品类。这说明,我省民间文艺走的是一条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之路。

  民间艺术本来就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我国人民,一年中的四时八节等岁时节令、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间艺术的陪伴。以造型艺术为例,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如获奖作品《民俗衡东》,就是一部图文并茂地反映我省湘南地区民间文化习俗与工艺美术作品相结合的民间艺术专辑,它集中体现了民间习俗的传承与民间工艺的特色,是一部来自民间生活的乡土之作。

  曾应明说,我省民间文艺工作者,扎根湖湘这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土地,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

  四、总结·思考

  “我们通过盘点家底,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再求发展。运用现有成果,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繁荣。”曾应明说,“民间文艺要保护、传承和发展,光自我欣赏不行,得让它‘回’到民间、‘回’到生活。就是说要大力普及。”

  曾应明认为,这种普及要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要“有中生新”。在作品,特别是民间艺术商品生产中要变原来“我有什么你看什么”为现在的“你想看什么我创造什么”。在赢得市场的同时,不断解放思想,紧盯主旋律,创演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主题性作品来,成为人民大众喜爱的作品。

  二是要“艺变成业”,也就是形成民间文艺产业。民间文艺只有形成了产业,才能在产业中得到传承,得到发展。譬如湘绣、陶塑等形成了产业,也就得到发展。特别是要走“精致化”的道路。“无论是保护、传承和发展,走产业化道路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曾应明说,我省民间文艺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山花烂漫的好局面,为美化人民大众生活、发展地方经济、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原标题:山花带来春消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