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才是京剧灵魂 演《贵妃醉酒》造不出明星
2012年07月04日11:32北京晚报[微博]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何让京剧振兴,也该听听局外人的看法。于是,笔者这个京剧的“棒槌”,冒昧谈些看法。
有人说,京剧需要造明星出名角,似乎有了明星、名角京剧就振兴了。门外汉以为,明星名角的出现,是京剧振兴之后的产物。在京剧日渐衰微,戏越演越赔、观众越来越少的大背景之下,怎么可能造出明星名角来?当今京剧最要紧的就是创新。
京剧本来就是创新产物。徽班进京前,有京剧吗?徽班进京后,根据北京观众喜好——西太后也是观众,而且是一大批观众的代表——改革创新,这才有了京剧。
就说有伶界大王之称的谭鑫培吧,就是一位改革创新能手。同样一出戏,他唱,往往与别人不同。《搜孤救孤》原是末角戏,以公孙杵臼为主角。谭鑫培唱,则变成了须生戏,以程婴为主角。谭鑫培晚年经常唱的《珠帘寨》,就是一出创新改编的新戏。
有种说法:当年京剧界出了位老生新秀刘鸿声。年纪轻,嗓子冲,中气足,他的“三斩一碰”饮誉京城。谭鑫培不甘示弱,请长假在家潜心研究,找出部老戏《沙陀国》,将花脸角色的李克用改为须生,又添了些情节,改成了《珠帘寨》。果然,这出戏一推出,大受欢迎。而票友出身的刘鸿声,综合实力自然无法抗衡。
梅兰芳也为京剧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梅兰芳之所以成为梅兰芳,不是靠唱《汾河湾》唱出来的,而是靠改造旧戏、推出新戏成名的。戏剧评论家徐慕云评价他:兰芳“每叹我国乐律沦亡,而古舞尤失传,乃与二三同好别制古装新曲,如《天女散花》之绸舞、虞姬之剑舞、西施之羽舞,皆能独抒心得,融化古今中外舞态自成一家;时出新声,能令戏曲家荡气回肠……群以梅派尊之”。这段评论,足以证明,是靠艺术创新,才成就了梅兰芳,成就了梅派艺术的。不仅梅兰芳,四大名旦都是艺术创新的产物。四大名旦产生前,京剧舞台上可以说是须生、武生的一统天下。自从有了四大旦角,旦角才在一些新戏中开始挂了头牌。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这个道理不仅反映在京剧界。不是一部《天仙配》电影,中国人怎能都知道了黄梅戏和严凤英?正是通过《沙家浜》、《红灯记》,全国人民才都认识了谭元寿、刘长瑜的。现实更是如此,一个《不差钱》,小沈阳一夜红遍全国。
所以门外汉说:京剧要振兴,必须要创新,必须要出新戏。整天演《四郎探母》、《贵妃醉酒》,造不出明星、出不了名角,也振兴不了京剧。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