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用工荒反映出中国教育体制的另一个隐患

用工荒反映出中国教育体制的另一个隐患

  杨亚军:用工荒 中国应向德国学习什么

  2011年02月15日 14:06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杨亚军

  农历新年过后,新一轮的农民工离乡打工潮来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全国许多省市都出现了用工荒。在北京丰台区开了一家小型维修厂的王女士表示,工厂需要一名木工,工资计件结算,“按照我们工厂现在的经营状况,一个熟练的木工每个月的收入在3000-4000元,但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2月14日中国经济网)

  现在用工市场上,不缺高学历者,缺的是高级技工和能工巧匠。在人才市场上,一方面应届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到车站、码头举牌抢招熟练工人。造成用工荒的真正原因还是职业教育发展不够,目前,仍然有许多人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认为上职校做蓝领是没出息的表现,对职校毕业生也充满歧视,这是不对的。要知道在我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里,技术工人的短缺将直接阻碍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来制造,再先进的科研成果,没有技术工人的工艺化操作,也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既然当前技术工人有很大的市场,那职业教育就应当做大做强,积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未来社会最热门的职业可能是技术工种:如汽车修理师、粉刷和油漆工、电器安装工、木工、商业性劳动者、零售商、美发师等等,这些工作需要有更多的人去从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拥有和储备一批优秀的技术工人有利于本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长期以来被人们称道的德国,就一直把职业教育作为立国富民的“秘密武器”。“德国制造”的成功也归功于这个国家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及给予技术工人们的高水平待遇。而在我国,笔者认为在社会上普遍存有盲目追求高学历,鄙薄职业技能教育的倾向,这种倾向加剧了人才教育的畸形发展。因此,转变观念,重视职业教育,解决技术工人长期短缺的问题很重要。

  中国应当向德国学习,培养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良好社会氛围。据调查,德国许多政治家以及一些大企业家均出身于手工业者,他们的职业生涯大都是从技工开始的,这个国家的技工月平均收入要超过国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这些人有较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生活富裕,难怪有那么多德国年轻人选择上职业学校。

  今年的“用工荒”是技术工人短缺的集中表现,要长久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多培养技术工人,前不久,就有专家建议:把三本院校全部转变成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技术工人,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办法。

TOP

德国重视职业教育,上文已经说到。
瑞士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制中占有更大的比重。
在瑞士,只有20%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其余的全部接受高职教育。
正因为瑞士的职业教育十分发达,这才保证了瑞士制造出来的产品的全球信誉。

TOP

现在用工市场上,不缺高学历者,缺的是高级技工和能工巧匠——这不是今年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关键是社会导向多年来出了偏差,好像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大学文凭,就啥也不是,上高职是没出息的无奈之选,是从报考大学的队伍中剔除出来的“残次品”。
中国人爱从众,爱面子,家长宁叫小孩花大钱读一个三流大学,也不让读一个十分优秀的、可以掌握一手技艺,毕业后工作有保障的高职,因为他们认为高职生不是大学生,在亲朋好友面前有点掉价。

TOP

德国职业教育是“双元制”
学生是“半工半读”,好像一周部分时间在校学习,其余时间在工厂工作,所以他们一毕业就可以立即上手工作。企业也乐于接收学生实习。当然有国家立法保障!

TOP

引用:
原帖由 车前子 于 2011-2-16 10:23 发表
现在用工市场上,不缺高学历者,缺的是高级技工和能工巧匠——这不是今年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关键是社会导向多年来出了偏差,好像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大学文凭,就啥也不是,上高职是没出息的无奈之选,是从报考大学 ...
据说,瑞士的银行家必须有学徒工经历,否则不能担任高级职位。

TOP

引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1-2-15 19:57 发表
德国重视职业教育,上文已经说到。
瑞士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制中占有更大的比重。
在瑞士,只有20%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其余的全部接受高职教育。
正因为瑞士的职业教育十分发达,这才保证了瑞士制造 ...
中国高职已经占了高校招生人数的半壁江山,高校在校生的半壁江山,高校总数的半壁江山。
总体社会上不理解,舆论上不宣传,民众中不认可,考生中不选择。
很难!

TOP

大学生学的都是纸上谈兵华而不实的所谓知识,还不如就去学些手艺呢。

TOP

德国的高中毕业考试(Abitur)就相当于上大学的敲门砖,及格了就可以上大学。当然想学好专业比如医学、法律什么的,成绩就得好。不然就去学诸如历史、汉学、数学等。
选择了职业学校的人,自然就不能和读高中的同学一起获得Abitur。但是以后有可能边工作边上夜校或周末学校补上文化课,通过考试,获得Abitur资格,这样他们如果不喜欢自己的职业,还有机会去读大学,选择其他职业。
我周围的同学同事中,就不乏先学职业后上大学的人。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知识在学术研究中也非常宝贵。一哥们儿曾经当过若干年木匠,后来做技术人类学,到农村去田野调查,跟人扯锯推刨子,让那四川老人家特吃惊,说你们念书人还干这粗活。这哥们儿现被一美国名校给tenured住了。此外还有学过裁缝、制陶的,当过理疗师、助产士的,在面包店上早班烤小面包的,后来都成了知识分子。
也有人职校之后上大学,大学的专业(尤其是文科)不好找工作,毕业后靠原来的技能找工作。读大学就算是提高个人人文修养了。所以,他们在找工作上和学习上都多了一份从容,少了一份气急败坏。
中国的教育体系如果能做到开放,给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留出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估计学生和家长都能更乐于选择职业学校。毕竟,“艺不压身”这样的话,也是咱们传统的智慧,好多农村家长还是希望孩子学个能吃饭的实在手艺。
但是,如果一旦入了门,干上了力气活,就没有(向上)社会流动的空间的话,我也会宁愿别入这个门。
总之,教育要革命,才是正理。

TOP

引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1-2-15 19:57 发表
德国重视职业教育,上文已经说到。
瑞士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制中占有更大的比重。
在瑞士,只有20%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其余的全部接受高职教育。
正因为瑞士的职业教育十分发达,这才保证了瑞士制造 ...
的确,瑞士特别看重职业技能,术业有专攻,分工非常细致。
他们的用工制度也与众不同。人的工作能力都被精细化地区分,被实行了优化配置。
越是技能型的、普通的工作,几乎没有人能在一个用人单位拿全职的。一般人都会在两个甚至三个单位任职。比如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的岗位,一个小博物馆可能只有一个岗,这个岗可能会被拆成两个50%+50%,或者40%+30%+30%,雇两三个人,各负责一摊,决不会让一个人全部承揽下来,修复纺织品的不会去修金属物品。
这种教育和用工制度下,其出现的结果是,只要是瑞士人能做的事,他们都做得特别好。至于能做多少样事情,那就不好说了。当多面手肯定不是瑞士人的强项。
瑞士人也认识到,这种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眼界比较窄,心态比较封闭,缺少灵活性和适应性。
瑞士年轻人的心态因此趋向两极,一类人说什么也不肯出国,担心离开一段时间后就融不进这个社会了,这也意味着失去了富足和安逸的生活。另外一类是出国后死活再看不上瑞士,再受不了那“小国寡民”的心态,觉得那是无聊至死的一群人。

TOP

大家如上说的都有理,但是都没有谈到问题的症结点上。任何外国再好的理论也好,经验也好,在中国都会走调的。中国目前的用人荒、用工荒出现的原因,不在于我们国家不重视职业教育,早在20年前,国家就特别重视职业教育,这几年的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也是相当不错的,因为我在20年前也从事职业教育,对此类问题容易思考。在我认为,中国目前的用人荒、用工荒出现的原因,核心还在长期以来形成的用人体制的种种潜规则腐败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远和恶劣的。

[ 本帖最后由 张润平 于 2011-2-20 10:23 编辑 ]

TOP

我国的高职教育学习的几大流派: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开发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教学工厂模式”。
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是德国模式,我们国内对其课程及课程体系重点学习,某些专家提出建设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被列入了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选标准)。我国每年从高职院校选拔相当一批人去德国,主要集中在机电类、汽车类、物流类专业。

“用工荒”原因非常复杂,职业教育的发展肯定能解决一点问题,但绝对不是万灵药。

TOP

开眼界了。
前年有一远房弟弟,高考不行,上了高职,学的是物流。听听他的介绍,现在还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我们个人都有体会,网购靠的就是物流和快递。
总之,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好,技多不压身,就怕光玩嘴皮子,干不出活来。

[ 本帖最后由 李晓婧 于 2011-2-20 15:2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风林火山 于 2011-2-19 18:04 发表

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是德国模式,我们国内对其 ...
我以前也看过这样的报道,中国德国方面的都有,都认为是好事。
德国的赛德基金会也曾经在山东尝试过推行职业教育的计划,想把“巴伐利亚模式”引入中国农村,其核心是让农村居民在农业之外找到就业机会,通过培养各种职业技能人才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让人们愿意留在农村生活,以避免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一方面能缓解城市的公共供给压力,同时也避免形成人口巨大的城市贫民区。
这个想法挺好的,但是实施起来似乎有困难。中国还在鼓励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好多农村人还是想进城,肯定有现实的理由。
我个人认为高职教育的目标不光是为大工厂输送技工,也应该面对农村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比如土暖气炉的安装和设计,工厂的产品并不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点改进就能提高不少热效率。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润平 于 2011-2-19 10:59 发表
大家如上说的都有理,但是都没有谈到问题的症结点上。任何外国再好的理论也好,经验也好,在中国都会走调的。中国目前的用人荒、用工荒出现的原因,不在于我们国家不重视职业教育,早在20年前,国家就特别重视职业教 ...
什么后果都不能与制度无关。但是也需要看到经济转型和人口增长的因素。现在的用工主力都是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之后出生的年轻人,人口的绝对数量低于十几二十年前。如果中国的经济还是当“世界工厂”的模式,供应全世界的廉价消费品,那肯定会劳动力供不应求。
转向高端产品生产的话,缺职业教育肯定不行。如果职高这块根本收不到好学苗,说明这种教育没有吸引力。国家的重视体现在哪里呢?

TOP

从TeigEnte了解部分德国和瑞士的职业教育,长见识了!

德国模式在我国中职推销了数年,但推广不了。现在到了高职,结果大行其道;与教育部某些领导要话语权有关。

最近,高职教育管理从教育部高教司调整到了职成教司,今后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任务就是转岗培训、终身学习、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培训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