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楚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正式发行

楚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正式发行

楚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正式发行

楚雄日报 记者 张黎

新华网云南频道 ( 2008-11-25 ) 来源:楚雄日报




会议现场




《求是》杂志社原总编、《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编纂顾问王天玺讲话



     11月22日,在彝历过年日这个美好时刻,州内外众多领导、嘉宾、专家学者欢聚神奇美丽的彝州首府鹿城,共庆《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出版发行。
  《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编纂顾问王天玺,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何兆伯,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禄文斌,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沙马拉毅,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卢邦正,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主任格桑顿珠,省政协民宗委原主任马立三,省司法厅原厅长阿苏大岭,州委书记、《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编纂委员会主任邓先培,州委副书记、州长、《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主编杨红卫,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卢显林,省民委副主任李国林,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和少英,大理州委原副书记颜绍学,大理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从学,大理州政协原副主席杨培香,在楚的其他州党政领导和部分州级老领导等出席首发式。

   州政协主席、《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编译出版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怀德主持首发式。

  王天玺在讲话中指出,《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的编译出版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彝族同胞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通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浩如烟海的经典。收集、抢救、挖掘、翻译整理彝文经典古籍,是很多彝族文化专家学者、全国广大彝族同胞长久以来的共同心愿和梦想。楚雄州委、州政府组织各方面力量经过三年多艰苦努力,编译《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是彝族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一件大工程和大好事,意义深远,体现了楚雄州委、州政府领导的智慧、远见、决心和魄力。彝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彝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彝文经典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智慧的宝库,做好《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编译出版工作十分必要。希望楚雄州委、州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的宣传工作,使广大彝族同胞知晓并了解;相关的专家和学者要利用好《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充分发挥其作用,开展深入广泛的研究,使大家的研究成果能够推动和繁荣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楚雄州委书记、《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编委会主任邓先培讲话




楚雄州委副书记、州长、《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主编杨红卫讲话



    邓先培指出,正当举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我州隆重举行《彝族毕摩经典译注》首发仪式。《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的出版发行,是彝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对加强彝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加快推进彝族文化名州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州委、州政府把民族文化保护开发摆在突出位置,确立了建设彝族文化名州的目标,不断加大对彝族文化保护、挖掘、整理和开发的力度,切实做好彝族文化研究及彝文古籍翻译整理工作,先后出版了一批优秀彝族文化典籍,为打造彝族文化精品,构建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史料和智力支持。

  邓先培指出,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典型代表,毕摩经又是毕摩文化的结晶。鉴于毕摩文化在彝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州分别于1982年、1988年和2003年三次召开了全州毕摩座谈会,充分肯定毕摩在继承和发展彝族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彝族民间知识分子,要求对毕摩给予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此举充分调动了毕摩和民间收集、抢救、挖掘、翻译整理彝文古籍的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毕摩文化的“濒危性”日趋突出,抢救和保护毕摩文化迫在眉睫。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民委、省民委等中央、省级相关部门以及全国彝族同胞的关心重视下,在四川、贵州、广西和我省广大彝区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下,经过我州三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目前,计划编译出版100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的材料收集工作已基本完成,整理工作正有序推进,前期出版的30卷已正式发行。

  邓先培强调,彝族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编译出版《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是落实《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党的十七大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大部署的实际行动,是保护彝族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重大举措。全面完成《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的编译出版,是一件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宏伟工程。希望担负着该书编译工作职责的部门和同志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接再厉,使100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早日全部问世,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做好彝族文化继承和发展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杨红卫指出,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州委、州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发展彝族优秀文化为己任,把“实施民族文化战略”作为州委、州政府推进发展工作思路的四大战略之一,将建设彝族文化名州作了系统部署。编译出版《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是继承、保护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重大举措,倾注了各方面的关心和厚爱。我们不能忘记省委、省政府和省民委、省财政厅对我州开启这项伟业给予的关心支持;我们也不能忘记,所有编译组织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的编译是首次对中国彝族文化遗产的一次盘点和大展示,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彝族文化遗产巨著。要全面完成这项伟大工程还任重道远。


州政协主席、《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编译出版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怀德主持会议



但是在各方面的继续关心、重视和支持下,我州有决心、有信心按质按量圆满完成这项艰巨而富有意义的重任,向省委、省政府,向国家民委、省民委和省级有关部门,向全国彝族同胞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首发式上,宣读了贵州省副省长禄智明发来的贺信;禄文斌、沙马拉毅、卢邦正、马立三、李国林等作了讲话;邓先培、杨红卫、卢显林代表州委、州政府向省文史馆、省民族博物馆、省彝学会、四川省彝学会、贵州省彝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语委、大理州彝学会、州图书馆、州博物馆等九家单位赠书。
  当日下午,出席《彝族毕摩经典译注》首发式的州内外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参观了州博物馆,并赴彝人古镇参加“彝族年”庆典活动。(张 黎/文 张宝华/图)

TOP

40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出版

2008年11月26日 07:18:4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昆明11月25日电(记者陈鹏)近日,40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发。这是我国首次对彝族毕摩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大规模盘点和展示。  

    《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收录了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代表性的彝文典籍和口传祭经、创造史诗、英雄史诗、叙事长诗。内容包括彝族的天文历法、医药、指路经、祈福经、道德经、丧葬经、婚俗诗、招魂经、火把节祭经、祛邪经等。

    据介绍,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彝族民间的知识分子。彝族毕摩经一直缺乏系统整理,一部分毕摩经也以口耳相传方式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掌握毕摩经知识的毕摩日渐减少,毕摩文化走向濒危。

    2005年,楚雄彝族自治州投入1000万元编译出版《彝族毕摩经典译注》,规划出版100卷。除了刚刚出版的40卷,还有60卷将在未来出版。

TOP

楚雄发行《彝族毕摩经典译注》  
来源:云南网 发布时间:2008-12-01  
  


  近日,一部首次对中国彝族毕摩传统文化遗产的一次大盘点和大展示,涵盖了滇、川、黔、桂四省区,被称为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彝族毕摩文化遗产巨著——《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

  据悉,《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是彝族文化大厦的奠基石,是推进彝族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彝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医药、宗教、哲学、天文地理、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诸多内容。为丰富《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吸纳全国更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毕摩经典,2005年8月3日至4日,楚雄州委、州政府在昆明承办了“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古籍第十一次协作会”,北京、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的15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云集昆明,就楚雄州编译出版《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有关事项进行了座谈讨论,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当年楚雄州财政投入1000万元,系统收集、整理、编译出版100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结合彝州“一彝三古”的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彝族文化精品。经过3年多时间的工作,目前,100卷的篇目编译已全部落实,并已交稿70卷,已审定52卷。

  本次首发的40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收录了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代表性的彝文典籍和口传祭经、创造史诗、英雄史诗、叙事长诗。内容主要包括彝族的天文历法,彝族源流、创世史诗、彝族医药、指路经、祈福经、道德经、丧葬经、婚俗诗、招魂经、火把节祭经、祛邪经等。这是首次对中国彝族毕摩传统文化遗产的一次大盘点和大展示,涵盖四省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彝族毕摩文化遗产巨著,是广大彝区各族人民对继承发展民族文化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当日的首发式上,楚雄州委、州政府还向省文史馆、省民族博物馆、省彝学会、四川省彝学会、贵州省彝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语委、大理州彝学会、州图书馆、州博物馆等9家单位进行了赠书。

  新闻助读

  毕摩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意为“念”、“诵”,亦代指宗教仪式活动;“摩”意为“长者”、“老师”,毕摩即“念诗诵经的长者”,是彝族传统社会的知识阶层和仪式活动家。

  (春城晚报 王维娜)

TOP

中国首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40卷出版
2008-11-25 20:27:16( 新华网 )


    新华社昆明11月26日电(记者陈鹏)近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举办《彝族毕摩经典译注》40卷首发式,此举是国内对中国彝族毕摩传统文化遗产的首次大盘点和大展示,堪称彝族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据悉,首发的40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收录了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代表性的彝文典籍和口传祭经、创造史诗、英雄史诗、叙事长诗。内容主要包括彝族的天文历法,彝族源流、彝族医药、婚俗诗、火把节祭经等。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彝族毕摩文化遗产巨着,也是广大彝区各族人民对传承民族文化作出的重大贡献。


《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是彝族文化大厦的奠基石,它涵盖了彝族的历史、经济、医药、天文地理、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诸多内容。2005年,楚雄州投入1000万元编译出版100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成为继承和弘扬彝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大举措。


类似於纳西族的东巴,毕摩也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彝族民间的知识分子;彝族毕摩经一直缺乏系统整理,一部分毕摩经也只是以口耳相传方式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掌握毕摩经知识的毕摩日渐减少,彝族文化传承者——毕摩“人在艺存人亡艺失”的现象较为突出,抢救和保护毕摩文化迫在眉睫。(完)

TOP

整理、编译、出版《彝族毕摩经典译注》

李联会

楚雄民族网  发表日期:2008年2月25日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意为“念”、“诵”,亦代指宗教仪式活动;“摩”意为“长者”、“老师”,毕摩即“念诗诵经的长者”,是彝族传统社会的知识阶层和仪式活动家。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已故的彝学专家马学良教授曾经指出,毕摩“身系一族之本位文化”。也就是说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即彝族民间知识分子。毕摩文化随着毕摩的产生而产生,彝族先祖独特的文化创造历经岁月,传承至今,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毕摩运用彝文(基本字1000个左右)撰写并世代传抄或者以口诵记忆进行彝族文化传承方式流存在民间。古代彝族文化遗产,除民间口传以外,大量地保存在毕摩的彝文典籍中。所以彝文文献以及口碑文献习惯上又统称为毕摩经,也称毕摩文化。

    毕摩文化载体即毕摩经典种类繁多,卷帙浩如烟海,虽然历史的沧桑变迁,毕摩经典损失惨重,但毕摩文化依然以其鲜活的生命力传承在广大彝族地区的乡土民间,其古老独特的人文传统是独具生命情态的民族文化遗产。据楚雄州调查,楚雄彝文研究所、州档案馆、州博物馆、州民委、武定、双柏、禄丰文化馆、文管所等部门现收藏的彝文文献约1300部。通过普查尚有500余部散存于民间,还有幸存于荒野山中的500余通彝文碑刻,还有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台湾、日本、美国、德国等海内外的彝文文献大都出自楚雄州。彝族毕摩经集成了彝族古代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谱牒、地理、天文、历法、民俗、伦理、文学、艺术、医药、农学、技艺等内容。它的发展不仅促成了彝族意形态领域的聚变,而且推动了彝族社会的发展,并渗透到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十分深远,堪称是彝族人民世代相承的“百科全书”。毕摩文化既是我国族群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人类记忆和文化创造力的见证。毕摩文化源远流长,跨越时空流传到了现今,这是一份活着的珍贵民族文化遗产,对其深入了解和研究,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首先,有助于全面认识和了解彝族社会历史;其次,有助于促进民族宗教研究,丰富世界民族文化;再次,有助于深化彝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譬如我州著名的彝族十八月历、十月太阳历都是通过对毕摩文化的调查研究发现和得以恢复其科学原貌。1979年在双柏县发现彝文医书《齐书苏》,此书著于明嘉靖四十五年,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地区,彝文医药书也不断地被发现和整理出来,如《元阳彝医书》、《医病书》、《造药治病书》、《医算书》、《寻药找药经》等。根据彝族医药的药理,研制开发出“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灵丹草颗粒”等12个新产品种获得准字生产许可证并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其中,“排毒养颜胶囊”、“咽舒胶囊”等投放市场后疗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毕摩文献多以口诵记忆与手写传抄的方式流存在民间,有极其明显的易损性;加之现代文化发展,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毕摩经颂的受众兴趣转移,导致了文献传承与传播的迅速萎缩;近年来一批批老毕摩相继辞世,毕摩后继乏人,毕摩文化已成为濒危传统文化,许多文献正在成为“天书”。

    按照国务院“救书、救人、救学科”的指示,州委、州人民政府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采取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收集、挖掘、整理彝族毕摩经。随着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的全球发展趋势,伴随着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确定建设彝族文化名州的步伐。着眼于“打造彝族文化精品、发展彝族文化产业,建设彝族文化名州”三大发展目标,站在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这一高度,于2004年州委召开第52次常委会和9月15日九届州人民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决定:楚雄州财政安排1000万元,系统整理拟编译出版《彝族毕摩经全集》(后定为《彝族毕摩经典译注》)100卷,以楚雄州彝文文献及彝族口碑为主,兼收滇、川、黔、桂彝文文献,(楚雄州70卷、州外30卷),整理出版工作按三年规划四年实施的原则进行。到2007年底止交来稿件60卷,到庆祝楚雄州建州50周年,可出版发行30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可以说是当代彝族毕摩文化精髓的集成,它的出版发行不仅有利于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而且有利于加快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