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生命·生活·重阳——老后的大山情结”摄影展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生命·生活·重阳——老后的大山情结”摄影展


老后老师的摄影图片特别震撼人心。老后老师的讲座也非常精彩
祝老后老师身体健康,为我们带来更多更美的照片!
————————————————————————————————————————————————————
大前天(10月14日,农历九月初七),我的一位忘年交后哥在北京长安街上的首都博物馆举办老人摄影展,请我去凑个热闹,这些日子实在太忙,竟然把重阳节这样一个传统节日差不多给忘了,后哥的摄影展是应首都博物馆的邀请早在好几个月以前就定好了的。那段时间还有一个日本的什么公司想请他去建国门附近的国际饭店举办展览,并且说可以为后哥把他所有的照片打印出来,一分钱的不要。后哥问我要不要得,我便跟他说,日本公司也许是为了推销他们的相纸或者激光喷墨打印机之类的东东才邀请他的,如果自己太看重展览的结果,就怕应了一句山里人的土话——前面赶了麻雀鸟,后头丢了老鸡婆——底片之类的秘密都会失去了,大不了我们自己罢一次蛮,哪怕砸锅卖铁独立自主一次也好啊!



[ 本帖最后由 瑶族小妹 于 2012-4-14 20:36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后哥是湖南人,家乡距离一个几乎被现在的7、8、90后的伢子们忘记的差不多了的芷江机场不远。我不知道他是不是采纳了我的建议,但我知道他在重阳节的展览是早就给我打电话和当面邀请过的,因此,尽管自己俗务在身,再忙也按时去了首都博物馆为后哥的《“生命·生活·重阳——老后的大山情结”摄影展》加油。
说起我跟后哥的交情应该是蛮深的了,因为许多他的工作照都不经意间藏在了我的傻瓜相机里面。这里我姑且趁着金秋十月北京的好天气晒几张,顺便加上几句闲言碎语——

人到七十古来稀,踏破青衫人未老——他立足的虎形山的石瀑连着蓝天白云

石头能突兀的地方,青草自然会长的——这便是草根的力量


我不知道是什么深深地诱惑着他——但我知道他身上的时装藏着不老的心




我的这些印象跟曾经用无数个夜晚酝酿着《神鞭》以及《三寸金莲》的冯骥才先生相比较,实在是有很大的差距,冯先生用几句很简短的文字,为后哥白描了一幅令我为之深思的肖像——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后哥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存在!这里,不妨将我的一个学生范宁同学所写的一篇读了后哥的《神奇的花瑶》之后的感想介绍一下,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感想既是范宁同学的,也是很多跟她一样对后哥有所了解后的后生们的——

读《神奇的花瑶》

范宁

  

    初为民俗学研究生,诚惶诚恐,深知自己学识的浅薄,对民俗学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阶段,心里面更多的是对于纷繁璀璨的民俗事象的热情和对用脚步探究真实的田野调查的向往。在一个巧合中,我的导师朱老师介绍我认识了湖南著名的民俗摄影家——刘启后老师。刘老师慷慨赠予,《神奇的花瑶》这本书便摆了我的案头。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这个神奇的民族的认识,在与刘老师以及朱老师的交流中,我对田野调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民俗学学生,需要有一颗“民俗的心”。

    刘老师用镜头真实记录了生活在湖南隆回大山深处的一个神奇的部落民族——花瑶,并用抒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个民族的热爱。这是个我从未接触的过的世界:这里风景如画,山气氤氲,梯田就像一块块线条流转的平镜,村寨在山岚雾气中若隐若现;这里远离尘嚣世事,人们过着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生活,对身边的黄瓜、白瓜、古树、山石都虔诚地崇拜,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出别样的民族风情,宛若桃源。在一幅幅精美的照片中,总能看到女人们的身影,她们身上艳丽的服饰成为花瑶民族最突出的特征。我有幸见到了来首都博物馆表演的部分花瑶女子,她们身着民族服装,十分抢眼,尤其是那反斗笠状的头巾,显得奇异而又齐整,而头巾后垂穗飘动,又十分潇洒;色彩缤纷的花腰带裹在腰间,蓝白的挑线裹裙衬着婀娜的步伐。花瑶女子把心灵手巧都穿在身上,更叫让人感动的是她们嘹亮的歌声,两个花瑶女子在在她们下榻的宾馆给我们唱山歌,毫不矫造,张嘴便来,音调高亢,言辞火辣,这种歌声只能是在花瑶山寨那种山清水秀的地方才足畅心怀吧,只衬得宾馆居室狭小憋屈,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多么羡慕这种飞扬灵动的生活,才有了“背包客”,才有了“驴友”,而花瑶人民却天天过着这样的日子。

    这本书主要是对花瑶的介绍,并没有什么艰深的理论,最大的亮点是丰富的图片,读这本书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这个神奇的民族的了解的过程,更是是视觉的享受。但就是这本《神奇的花瑶》,凝聚了刘老师多年的心血,他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先后170多次去花瑶山寨采风,走遍那里的每一个山坳,村寨,和村民同吃同住。不禁想起了贾岛的诗句“十年磨一剑”,刘老师可是比贾岛还多费一倍工啊。刘老师为保护当地的文化奔走呐喊,付出了巨大的心力,不仅仅是田野工作的辛苦,还有时代发展,传统文化无奈没落带来的忧伤。那天,刘老师,朱老师和我坐在首博门口的台阶上,朱老师对刘老师说:“你都可以当选感动隆回十大人物了!”寒风阵阵,刘老师的头发花白,他告诉我,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是要靠年轻的后辈。我感受到身上担子的沉重,以及从事民俗学专业研究的艰苦。从书中的照片看出,村寨的经济水平还比较低,田野调查必定会面对多方面困难,生活上的,心理上的,如此种种。有时大量的调查不一定获得很大的成果,刘老师用二十多年时间才写铸就此书。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就必定面对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大有螳臂当车之势,不一定会有很好的机遇发出声音,可能会有传统没落回天乏术的苦闷。但就是这样,刘老师还是不遗余力地做下来了,可能,除了热爱,还是热爱,这是这一颗赤诚之心。我的心情很复杂,我对民俗学也是热爱的,因为热爱才选择了这个专业,但是与刘老师相比还差很多吧,对于将要面对的困难,真的心存恐惧。但是看到刘老师和朱老师的爽朗笑容,我想,我不会退缩的吧,只有从事自己热爱的领域,才会充满干劲的,我想我是比较幸运的。

    既然选择这个专业就应该坚定地走地更远,首先是知识的补充,刘老师提到“梅山文化”,我竟然一无所知,深感惭愧,当然这也算是一条让人探究的线索,算是日有所知。其次是应当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在胸中所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提出新问题和解决的新方法。而在此之前,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直面所有的困难。

    民俗学,在路上。



[ 本帖最后由 瑶族小妹 于 2010-10-23 02:1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我不知道大前天采访后哥的这位新华社的美女记者是否会有范宁同学的感慨,而且因为忙忙碌碌之中只是顺手摄了她一个背影。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

[ 本帖最后由 瑶族小妹 于 2012-4-14 20:37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TOP

朱师兄为什么不将这些东西贴到民俗学博客呀?
讨伐一下。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0-23 11:24 发表
朱师兄为什么不将这些东西贴到民俗学博客呀?
讨伐一下。
您去老师的新浪博客嘛,朱老师一直是人气博主呢,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