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书目季刊》新书介绍2007年第二期关于《天书》的介绍,概括还算全面。
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
劉宗迪著
商務印書館 647面 2006.12 34.00元
《山海經》由性質截然不同的兩部分組成,一爲《山經》,一爲《海經》。作者認爲該書講的不是地理,也不是神話,而是上古天文曆法制度,是一部被人遺忘的 “天書”,從時間觀和空間觀兩部分對該書進行了深入研究。
通過對傳世文獻與考古資料的分析,結合民俗研究,作者認爲《海外經》和《大荒經》兩書是述圖之文,其所據古圖並非所謂地圖,而是上古曆法圖,據此可以推斷兩書産生的年代和地域。由此可以斷定《大荒經》和《海外經》所反映的上古曆法制度是以泰山爲中心的古東夷文化的産物,而古人豔稱的封禪泰山最初實際上就是在泰山上進行天文觀測活動。天有十日、日載于烏、日中有三足烏、羿射十日這些密切關連的太陽神話主題皆源於立表測影這種古老的曆法觀測制度,《山海經》所據古圖再現了立表測影活動的場面。通過對《大荒經》和《堯典》中相關敍述的對比分析,作者認爲兩者都系統地反映了中國上古曆法制度的各個重要環節,這足以表明,《大荒經》這篇古老文獻並非荒怪之書,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性著作,應該納入中國傳統學術譜系的主流加以理解和研究。
與流行的觀點相反,作者揭示了西王母信仰的本土起源,證明西王母信仰源於上古時代的秋嘗儀式,而西王母的原型則是秋嘗儀式上祭拜的祖妣之神,此種民間信仰在漢代演變爲以傳“西王母籌”爲特徵的民間宗教。
《山海經》中之昆侖,它原本並非指西方世界的一座自然高山,而只是一座人工建築物,這座建築物就是古觀象臺,亦即明堂。
雖然《山經》不是述圖之作,但反映了地理文化背景。
作者試圖揭示該書寄託於天地之間的天道人文。該書論證詳密,視角獨特,是民俗文化與上古文化研究的得力之作。
Link URL: http://liuzongdi.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79938&PostID=14550831&idWriter=0&Key=0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