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将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成旅游景点70岁龙云家祠昨获新生
昭通将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成旅游景点70岁龙云家祠昨获新生
--------------------------------------------------------------------------------
昭通将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成旅游景点70岁龙云家祠昨获新生
一度破败凋零的龙氏家祠如今修葺一新
昨日,在荒烟蔓草中风雨飘摇了70年的昭通龙氏家祠终于迎来了重获新生的日子——由昭通市政府投资1100万元,历时两年多的龙氏家祠主体(祠堂和宅院)维修工程昨日通过了竣工验收。民国期间曾主政云南18年的“云南王”龙云为家乡父老创下的这份历史文化遗产,将成为昭通一张无比珍贵的文化旅游名片。
龙氏家祠 两年多修葺重现风貌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下,昭通市委、市政府理顺龙氏家祠产权,从财政拨款维修龙氏家祠主体工程。工程2006年5月10日启动,2008年10月底维修结束。维修工程严格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保护原则进行。为最大限度地真实完整再现龙氏家祠的建筑风貌,昭通市文体局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广泛调查、搜集龙氏家祠原貌的图片资料和记忆资料,仅走访、调查社会各界人士就有200多人次,共搜集各种线索100余条,核实有价值的线索50余条。获得了一大批龙氏家祠的实物资料、图片资料和记忆资料,确保了龙氏家祠主体工程维修设计和施工的顺利进行。如今,龙氏家祠主体又重现了始建时的建筑风貌和神韵。
近5年来,本报曾多次报道龙氏家祠状况,为龙氏家祠重获新生尽到了一份绵薄之力。昨日,记者走进刚刚完成主体工程维修的龙氏家祠,第一时间欣赏了重现恢弘气势和精美绝伦的祠堂建筑群落。祠堂的正殿是整个家祠的灵魂所在,从左至右分别悬挂着陈荣昌、蒋介石、胡汉民为家祠专门题写的牌匾。对面的牌匾则是袁嘉谷所题写。正殿门上雕刻着18条金龙,栩栩如生,各不相同。和金碧辉煌的家祠正殿比起来,用于居住的宅院则显得格外清静和婉约。
开发利用 可建历史文物陈列馆
龙氏家祠主体工程维修完成后,将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昨日,昭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为刚刚接管了龙氏家祠的昭阳区人民政府建言献策。
历史小说《龙卢演义》、《龙氏家祠》的作者,昭通著名作家曾令云认为,整个云南民国期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昭通人书写的历史,因为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云南两个最重要的历史人物龙云、卢汉都是昭通人。龙氏家祠今后不能闲置起来,可以考虑打造为民国云南历史文物陈列馆。
昭通师专原校长、著名书法家陈孝宁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恢复龙氏家祠的原貌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如何充实其中的内容,发挥功效,体现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昭通市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市长韩梅认真听取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后,要求昭阳区政府尽快做好管理、规划和保护工作。争取明年3月底前完成附属工程的建设,早日向社会公众开放。
■新闻助读
龙氏家祠是“云南王”龙云为祭祀祖先而修建的家祠,位于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簸箕湾村,距昭阳城区7公里,建于1933年,占地26亩,内有祠堂、宅院两大建筑群及碉楼、粮仓、花园、月牙池、亭榭、网球场等,外有垛口城墙及护城河。2003年,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氏家祠整体建筑气势恢弘、布局合理、工艺精巧,中西合璧,集家祠和居住功能于一体,是近代家祠建筑的精品之作,代表了当时云南乃至西南地区建筑技艺的较高水平,是云南省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建筑技艺较高的清式官式建筑群,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研究近代宗法制度、云南民国时期建筑艺术、民风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记者 李昌莉 摄影报道(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