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奇异的出进门婚俗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奇异的出进门婚俗

  永靖人娶亲时,男方向女方行“提话礼”,而后由媒人、牵马娃、“用相人”等组成迎亲队伍。新娘离开娘家时,要过“水灯”,要往后抛一把筷子。新娘上马前要头顶“巾袱”、身穿“袱衣”,胸佩铜镜。新娘忌骑骡子,怕绝后。上下马时要择12生肖中属相相配的人相抱。到男方大门口,“贵人”要抱新娘过“油火”入院。
  临夏双城,新娘进婆家时,一不允许姑嫂见面(否则在以后的生活中会产生许多矛盾),二不允许新娘戴金银首饰等装饰品,三则要求新娘必须将身上穿的外套脱掉扔到新房的房顶,等三天以后再从房顶上取下来。这里的脱衣服或许是新娘摆脱旧的身份——即结束少女生活,迎接少妇生活的标志,更重要的是,“新人被视为入侵者,特别是针对她的直系亲属”。正因为如此,脱衣服意味着新娘将扔掉自己单身成年的东西,永久性地告别原来的群体而进入到一个新的群体,只有脱掉衣服,才会被新郎所属的群体所认可。除此之外,还要“闹公公”——由公公拉车迎接媳妇。当新娘快到村口的山坡下时,新娘的公公前去迎接即将进门的新媳妇,并且要接过娶亲人手中的架子车,亲自将媳妇拉到家门口,越是卖力,越被认为是好公公,否则就不称职。
  张家川的回族结婚时有打女婿、请女婿的风俗。即在女孩子出门之时,用手中所拿的任何东西对准男方打。这种习俗早在北朝就已经盛行,据《酉阳杂俎》记载:“婿拜阁日,妇家亲宾妇女集毕,各以杖打婿为戏乐,至有大委顿者。”其实“许多民族在迎亲仪式中都有女方亲戚朋友采取某些戏谑的方式来暂时阻止男方迎亲队伍迎接新娘,以及男方亲友故意不让新娘进家门的娱乐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增加迎亲仪式的热闹气氛,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女方家族对新娘出嫁时恋恋不舍的心理状态以及双方家族在结成姻亲关系时某种互比高低的家族群体意识。”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这种“殴打”新郎的习俗保持了远古时期“抢婚”习俗的文化遗迹。女方打女婿假装对男子的敌意其实就是古代“抢婚”习俗的遗留,女方被抢,初时一定极愤怒,发生武力斗争,但到后来抢婚太多了,便也因见惯而视为平常,武力斗争的气氛渐减,真的斗争变为半真半假,后来便变为完全假装的“佯战”,成为一种虚应故事的仪式或是结婚喜庆的娱乐活动。
  定西人定亲时,男方带来两瓶酒,在男方离开时,由女方换装上米和面交由男方带回,意即米面夫妻。农耕社会,生存是第一位的,所以希望以后夫妻之间相互恩爱、白头偕老……下轿后新郎怀抱面斗,斗装白面,斗用红纸糊严,内插擀杖一根,秤杆、剪刀各一把,圆镜一面,绣花鞋一双,走到客厅前拜堂。入洞房后要梳头“破面”:三梳子,两篦子,养下娃娃戴顶子。然后给新娘綰纂纂,将两个包有铜钱和草秸的馒头放在二人前面,新郎新娘任取一个,掰开后看谁获得铜钱,谁获草秸,俗意为“处女难再”。
  卓尼一带,男方娶亲时,要有两个中年妇女跟随,碰到女方闭门不纳,由她们唱 “叫门歌”,经过一番激烈的对唱,方可进入女方家迎亲。同样,新娘到婆家门前下车时,也要经过一番考验。首先由男女8人围成一个正方形,新娘弯腰站在中间,不让男方家人看到新娘的脸。新娘进婆家门的时候,婆家烧柏香,用柏香蘸上放有三点糌粑的清水撒在新娘身上,然后放炮。当新娘进婆家大门时,新郎则要站在大门的屋顶上之后,才允许新娘进门。进门之后,新娘要坐在正对着新郎坐的房顶之处且装有粮食的方斗上边(笔者认为“斗”是量粮食的器具,在民间被认为是万物出生的源泉,具有强大的生殖力。“混元金斗”是《封神演义》中威力最大的法宝之一,是琼霄、碧霄、云霄三位娘娘所使用的法宝。“此斗开天长出来,内藏天地按三才;碧游宫里亲传授,阐教门人尽受灾。”“ 装尽乾坤并四海,任他宝物尽收藏。”而“混元金斗”的持有者琼霄、碧霄、云霄三位娘娘,是专司保护孕妇和儿童的女神。新娘坐在斗上,既希望能得到她们的保护,也希望新娘以后能够像斗一样孕育出新的生命。)然后摆宴席招待客人,新郎则必须在正对着新娘的屋顶上坐着,等招待完客人后,女方家又会带着新娘离开,这时新郎要站在房上送新娘及其客人离开,等她们离开以后,新郎和伴郎方才从房顶上下来,等六天之后才将新娘接回家里居住。
  婚俗的种种讲究,来源既久,流传也远,并在各地有所增饰。关于进门的诸多要求,我们无法做出准确的考证,但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仍然能窥见一斑。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记载:“汉世京房之女适翼奉子。奉择日迎之,房以其日不吉,以三煞在门故也。三煞者,谓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也。凡是三者在门,新人不得入,犯之损尊长及无子。奉以谓不然,妇将至门,但以谷豆与草禳之,则三煞自避,新人可入也。自是以来,凡嫁娶者,皆置草于门阃内,下车则撒谷亚,既至,蹙草于侧而入,今以为故事也。”高承解释宋代风俗,援引汉代事例。由此可见,新妇到门前,以草、米、谷、豆禳煞的婚俗,实是古风。“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民俗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自然出生出种种不同的进门婚俗。
  陕西汉中,由男方到半路娶亲,女方父亲把女儿抱上“马”,由女方嫂子送亲(嫂子必须是丈夫、老人、儿女健在者),半路上有一堆“柴”(柴是提前放好的),女婿上“送亲嫂”的马,嫂子回家,半路上碰到一群人(一般是亲人)要“红包”,给了“红包”,方可回男方家,入洞房之后,把男女双方头发梳结在一块,即“结发夫妻”。
  《天津志略》记载:“轿至男家,入门时必跨火盆而过,否则谓恐有妖邪。新妇下轿时,必手抱宝瓶,或左手金、右手银,以示其非空手来也;又必口含苹果,谓平也。”
  河南《获嘉县志》记载:“妇至,由搀新人授以瓶、抒、秤、镜之属使抱之,取德、言、容、工四德之意也。”
  湖北《来凤县志》记载:“女至婿门,婿家陈香烛、酒醴、鸡一,把护送神于门外,曰‘堵煞’。入门,门内燃七星灯,罩以筛,喜娘二人扶女从筛上过,曰‘触邪’。”《江夏县志》记载:“新妇舆至门鸣金,云避白虎凶神”。
  广西《宜北县志》记载:“妇将入门,男家破竹一条,揉成拱桥形,派老妇一人扶新妇跨过竹,以取健康之兆。”
  江苏一些地方,迎娶之时,门前要以布袋铺地,几个布袋子辗转交替向前铺,新娘踩着袋子进门。此俗称为“传袋”——意谓传宗接代。
  山东《莱阳县志》记载,新人下轿进门,“路铺红毡,阈覆马鞍。将入门,以黍糕越新人首,谓之‘顶高’……大门左右则置谷秸一束,蒙孺子红衣,或书‘狮王’二字”。
  总之,异彩纷呈的婚姻习俗反映出民俗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这些民间婚俗。

TOP

地名注释

永靖: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
临夏双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双城经济开发区
张家川: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卓尼: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

TOP

有一些很新鲜的,之前没看到过

TOP

奇风异俗也精彩

陕西汉中,由男方到半路娶亲,女方父亲把女儿抱上“马”,由女方嫂子送亲(嫂子必须是丈夫、老人、儿女健在者),半路上有一堆“柴”(柴是提前放好的),女婿上“送亲嫂”的马,嫂子回家,半路上碰到一群人(一般是亲人)要“红包”,给了“红包”,方可回男方家,入洞房之后,把男女双方头发梳结在一块,即“结发夫妻”。
干嘛要签名,又不是真名。。。。。

TOP

广西以前婚礼习俗中的跨火盆、门槛现在已经很少讲究了,但仍很讲究进门的时辰。

TOP

学习了!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一号)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xiangyang_ma@163.com
QQ:191979538

TOP

跨火盆是否有避邪消灾之意?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