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药王孙思邈在湘中龙山的民间信仰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药王孙思邈在湘中龙山的民间信仰

(原题《龙山药王信仰初探》)  

       纲 要:
  一、巍巍龙山
  二、药王孙思邈
  三、龙山药王殿(庙)
  四、药王民俗信仰
  (一)、《药王花疗歌》; (二)、药王禁咒
  五、药王宗教信仰
  (一)、药王咒; (二)、药王符; (三)、药王诀
  六、药王民俗、宗教信仰活动
  (一)、儒祭; (二)、忏香; (三)、打醮; (四)、求签; (五)、祈茶
  七、药王经、忏科书辑要
  (一)、《药王真人济苦真经》;(二)、《药王经》;(三)、《孙真人灵应经》;(四)、《药王经》;(五)、《药王朝拜》
  八、药王经忏科书举例
  (一)、《药王真人济苦真经》;(二)、《药皇经》
  九、药王庙会
  十、药俗
  附:药王孙思邈民间传说
  (一)、药王行孝;(二)、两针救双命; (三)、喜得龙将; (四)、虎口拔钗; (五)、药王传医道; (六)、药王山下治疫病; (七)、寿福神助修药王殿; (八)、凤凰寺的由来;(九)、奇方治奇病; (十)、尖山岭三圣殿的由来
  后记

  在龙山及其四周,包括娄星区、新化、冷江、涟源、双峰、新邵等县市区,许多村民都崇拜药王孙思邈,每年都有很多人要到龙山岳平顶或凤凰寺药王殿烧香,祈求药王保平安,或求签降药治顽疾,或已降药病愈上山还愿,或为生意兴旺、全家健康、永保吉祥。因此,在龙山及周围村组,老人都有很多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故事,各村每年都有祭祀、忏香、打醮等宗教活动,家家户户都有请药王神,祈求降取灵茶之习。尤其是每年农历的四月二十八日,传说是药王孙思邈的圣诞日,都有药王庙会,村民都认真参与,积极捐钱派物,热闹严肃。一般地,有一定基础的人家都利用药王孙思邈的禁经来防盗、禁蛇、禁蚊虫叮咬。这里还有一些以药王为尊神的各种俗语和掌故,本文就以上事实进行初步探讨。

  一、巍巍龙山
  据清道光29年(1850)《宝庆府志》卷第六十五《疆里记》第十八页中记载:“龙山在湘、邵接壤之间,其名自古未改。”清朝县人刘应祁《游龙山记》云:“邵境之山,惟龙山最大,而高等衡岳,其顶名岳平,谓与岳埒耳,衡岳群峰四出,忽起忽伏,而龙山横亘数百里,一望如屏,幽崖绝谷,鸟道狷踪。”又说:“龙山一名岳平顶,俗称十二景之一岳平云顶者也。”《宝庆府志》第十二页中又记载老僧空如曰:“侵晨望日出,岳平顶更胜祝融峰观日出也。”并指出:“涟水自龙山东面发源。”“邵水出龙山”;又据清乾隆十三年(1748)《湘乡县志》记载:“(龙山在)治西一百八十里,踞湘乡、安化、邵阳、新化四县之域,矗立高耸,环湘二百里外,望如阵云浮碧。山巅有池,池中多鲤,常有烟霞护绕。相传为龙所居也,因名。”同治年间《湘乡县志》亦称:“龙山为湘邑山水之宗,盘亘数百里,迤逦而东。”
  相传,古时的龙山,乃一片汪洋大海。在浩翰碧波之中有一座美丽的小岛,名叫岳坪岛。岛上古木参天,繁花似锦,野果飘香,猿猴嬉戏。四周则碧波荡漾,渺无边际,美如仙境。一日,南极仙翁与菩提祖师同赴蟠桃盛会,路过岳坪岛上空,但见这里紫烟缭绕,瑞气蒸腾,也就降下祥云,上岛游览。二仙兴致盎然,高兴之余,即摆下一盘棋子,奕棋为乐。得意忘形之间,南极仙翁不小心掉落一颗宝珠在地,却忘了拾取,飘然而去。夜晚,宝珠大放光芒,惊动了东海龙宫。东海龙王立即命令夜叉带领虾兵蟹将前往查看,发现了宝珠,却无力搬取。东海龙王即又令龙子龙孙四十八条小龙一齐上阵,誓要搬回作为镇宫之宝。谁知,正在众小龙四面八方扑向宝珠之际,天空中猛然传来一声吆喝:“大胆孽龙,敢取吾宝。”原来是南极仙翁返回,寻宝来了。众小龙不知天高地厚,见有人拦阻,连忙丢开宝珠,上前迎战。南极仙翁站立云头,指头一伸,四十八条小龙立即僵硬盘伏,不能动弹。南极仙翁生怕众小龙醒转,伺机逞强,为祸地方,也就口诵仙咒,将四十八条小龙变作了四十八座山峰,岳坪岛也随之变成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岳坪峰,大海也不复存在了。而只在龙山半山腰为老龙留有一个呼吸洞口,是为老龙潭。
  龙山,巍峨而美丽,自古就有四十八面山峰之说,形似巨龙,总面积近二百平方公里,与新邵、双峰县交界,距涟源市城区35公里。其境域古属盘瓠之后“梅山蛮”居住之地,他们慓悍顽强,不畏强暴,不服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宋太祖即位时,曾派大将周武率数万大军前往围攻,经七日七夜的浴血奋战,“梅山蛮”终于寡不敌众,纷纷死于宋军刀下。为了保存实力,“梅山蛮”众峒长即决定杀开一条血路,转移至地势险峻的半山岭三条深涧之中据守。总言是:“一人拼命,百人难挡”,好不容易,“梅山蛮”众终于冲破了宋军的包围圈,退到了山中。殊不料时物弄人,蛮众又被汹涌的大洋江水挡住了去路。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终得“神法师”仗义相助,祈求青龙、白虎、青牛三位星君搭桥解救。一夜之间,大洋江上即架好三座石桥,安然度过“梅山蛮”去。直到如今,三条深涧虽被泥沙淤塞,但三条仙桥依然横卧溪上,成为了今人游览的通道和传诵的佳话。
  龙山周边地势平缓,多在海拔200米以下,唯龙山平地崛起,以20°~40°的坡度急剧抬高,直插云天。为何龙山有如此特殊的地形结构呢?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在很古的时候,龙山上古木参天,奇花异草遍地,一片郁郁苍苍,百鸟以此为家,百兽也在此安居乐业,人到这里,更是视为宝居,连玉皇大帝也一闻此地,心喜非常,连忙派遣药王菩萨下凡,长住岳坪峰顶,一则管理龙山,二则采集百草为药,为民治病。从而,龙山也就兴高采烈了,活象个不懂事的小孩,一蹦一蹦的一天比一天长着高。
  正因为龙山这样的不懂事,却惹起了旁边大石山的不服气(在今涟源市枫坪乡与湖泉乡接界处),它想:“你龙山美是美,哪能这样乱来呢?一个山头独具一格。我且和你比比看。”,于是,它也一个劲的疯长起来。渐渐地,它竟比龙山还高了。
  这时候,药王菩萨有点看不惯了,就劝大石山道:“喂,大石山,龙山有作有为,越长就越有作为,可你呢,草不生,树不长,几个大石头,越长越有害,快莫长了吧。”可大石山是摒着一股气来长的,哪里肯听?它非但不听药王菩萨的劝告,反而气焰嚣张地回答说:“我不,我就是要长个高,与龙山比比看,你能怎么样?”没办法,药王菩萨只好飞到了天上,报告玉皇大帝道:“玉帝在上,今有凡间大石山,嫉妒龙山,要与龙山比高。我劝它也不听,特此禀报,请旨定夺。”玉皇大帝一听,勃然大怒,道:“这还了得,即着雷神下界,惩罚大石山。”于是,雷神离开天庭,腾云驾雾,来到了半天之中一看,果然看见大石山还在疯长呢。雷神生气了,他左手把凿,右手握锤,对准大石山的脑袋 “轰隆”就是一下,把大石山的脑壳[1]凿去了大半截。从此,大石山就不能再长高了。而龙山呢,也见自己已经高出众山之上不少了,也就不再往上伸长。从而,大石山也被人们改称了作雷峰山,大石山掉落的脑袋,滚在湖泉那边的脚下,成了小雷峰。
  正因为龙山有如此特殊的地形结构,故其主峰岳坪(平)峰视野极其开阔,据1998年新编的《涟源县志》载:“岳平峰,龙山山脉主峰,海拔1513.6米,比著名的南岳祝融峰高223.6米。”故而,登临岳平峰顶,游目百里之外,则邵阳、娄底、涟源、双峰、新邵、湘乡一带的秀丽山河尽收眼底,为湘中一登高远眺的极佳胜境。道光29年《宝庆府志·疆里记》更有非常详细的古代人“登高临绝顶”、“极目楚天舒”的游历和观赏记载。
  龙山山势高大险峻,峪谷幽深,林木苍翠,奇特壮观。山内动植物种类繁多,据有关部门统计,“有木本植物83科、258种,草木药材500余种,野生鸟兽60多种。”[2]山涧林内,四时鸟语花香,珍稀动植物比比皆是,名贵中草药材漫山遍野。在涟源市域内,龙山七条山涧,溪水清澈,条条珠连玉翠,两岸佳景叠出,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部分幽深峡谷郁闭度几达100%。这里酷暑盛夏,气温清凉如春,历为湘中避暑胜地。氧气及负氧离子含量很多,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主要景区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000-30000个,是一个天然的“自然氧吧”。境内旅游景点亦甚多,著名的有岳坪峰药王殿、彩凤湖、凤凰寺药王殿,还有石牛相斗、小瑶池、宝石残月、避暑仙境、将军石、猴头石、观音岩、情郎石、仙人石、藏金洞、一树多花等,其溪流瀑布更是比比皆是,使人游览观赏之余,神驰遐想,陶然而醉。1992年,即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国营龙山林场的基础上,成立了龙山森林公园;2007年岁末年初,国家林业局又正式批准其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龙山也是一座饮誉江南的神奇药山,据最新资料统计,“初步查明,山上有中药资源品种2384种,为全省之冠。常年生长的中草药达1400多种,重点栽培种植的中药材达500多个品种,其中被中药专家评定为种值效益好的药材品种有金银花、淫羊藿、天麻等26种。”[3]清《宝庆府志》上亦载:“龙山地区的种植中药多达130多种。”[4] 1936年《湖南物产调查》公布:“当年仅蓝田、杨家滩两镇,远销长沙、汉口两地的中药材达21个品种、1450担[5]。”[6]因此,龙山历代被誉为“天下药山”。也因于此,它无论是从神话传说中的古代神医神农、仓公,还是有史可查的汉代药祖张仲景、唐代药王孙思邈、明代药圣李时珍、清代药神周学霆等,都曾与之结下不解之缘。据有关方志和地方文献资料记载,汉代神药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时,著《伤寒杂病论》,曾由昭陵[7]县令陪同上山采药;唐代孙思邈更是长期居住在龙山,撰写《千金要方》;明代药王李时珍为湖北人,为撰写《本草纲目》曾三次远赴龙山采集中草药标本。也由于龙山此独特的优越自然条件,龙山本地亦产生出了不少著名的医药大师,如清代药神周学霆就是龙山脚下人,他为著医书《三指禅》,足迹曾踏遍整个龙山。此外,从清末至民国初,龙山籍名医就还有肖琢如、肖雍元、肖辑元、周建甫、黄益荣、刘哲明、刘以贤、刘绍裘、彭绍霖、易阳生、肖畏皇、汤子云、罗海涛、彭康庚等。据近代史书记载:肖琢如,甘溪丰瑞村人,生于1857年,17岁中秀才,立志于医,1913年(民国二年),在长沙组建中华医药联合会湖南部,任会长,并创办了湖南第一所中医院——翔仁医院,著有《医学卮言》、《喉科要义》、《历代名医方评》、《遁园医案》、《遁园诗文草》等书;刘哲明,茅塘水源冲人,于清道光六年(1826)编集《传家药书》,收方345个;肖雍元,自幼天资聪颖,咸称神童,一生急公好义,造福桑梓,曾倡办育婴会,乡邻交口称赞,治疗白喉有妙方,自制丸药以施义治,不收分文;肖辑元在家乡创办“明经医学讲学所”,致力于中医教育,周建甫、肖楚翘、周仕章等都是当地名医,曾承教于他,后肖辑元在杨市镇开设中医诊所,名“汲古书屋”[8] 。到当代,更是孕育出了曾益新、石海澄、肖建勋、周指明、肖汉兵、刘国和、李丽等7位医学博士。石海澄,龙山脚下百坪村人,1945年出生,12岁从师刘绍裘,19岁独自行医,先后在孙家桥公社卫生院、田心医院工作。他自幼酷爱中医,四处拜师学艺,认真学习钻研《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神农本草》、《本草纲目》等,尤特别喜爱钻研药王孙思邈的著作及孙氏的医风医德,全心全意为当地和从外地慕名而来的病患者服务,被时人尊称为“石神仙”。他1993年担任田心医院院长,1995年被国家卫生部、国家人事部联合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年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出席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奥地利),被评为世界传统医学博士。他的足迹曾踏遍四十八面龙山,认识和采集的龙山中草药多达2000多种,并在田心及其周围,裁培各种中草药达10000多亩,潜心龙山中草药研究和药物开发,至今已开发出“龙山胃乐”、“癌痛宁”、“灭湿搜风膏”等十多个品牌,药效神奇,饮誉海内外。
  据老辈人翻古[9],龙山在明清时期寺庙众多,香火很是旺盛。凡住在龙山及其周围的山民,都信仰药王孙真人。那时候山民们的工作主要是刀耕火种式的农业生产,品种有玉米、红薯、小米、高梁之类等杂粮,只在阳光充足的小河两岸,有少量稻田,种植水稻。其次就是上山采挖野生药材,或种植尤如厚朴、杜仲、牛膝、赤芍、白芍、黄精等技术性不太强的易生长中药材。药农就是山民。因为龙山山高坡陡,许多地方不适宜种植业,所以,种植规模都比较小,从而那时的山民经济状况都相对较差。直到解放后,还是省级贫困区。解放以后,当地山民在人民政府的资助下,发展了生产,提高了收入,山民的生活水平也逐年上升。他们除种植粮食作物外,依然在山上采挖野生中药,其品种主要是前胡、续断、沙参、黄精、紫草、细辛、秸根、葛根、五味子、山茱萸、瞿麦、金银花、半夏、天南星、白芨等,另外,就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利用山上楠竹多的优势,家家制造竹业产品,在龙山周围出售。1958年建立国营林场后,山民们由国家按定量供给粮食,其主要工作改以植树造林,每年根据政府计划,砍伐竹子、杉木供给国家建设,同时,在一些适当地段也种植一些中药材,如上述所提的厚朴、杜仲等。改革开放以后,山民们的思想更开放了,龙山林场管委会制出计划,准备在龙山各工区,划拔一些土地,种植中药材。培育“药王圣地天麻”、野生天麻等,并大力开发野菜品种,如麻芥菜、石波菜、山芹菜等,有二十多个品种,并逐步形成生产规模。这些野菜味道鲜美,药、食两用,游客都喜欢吃。
  现在的龙山,与过去相比,形势大有好转,水泥公路通到了山腰,电灯、电话也通到了各户,还有外地开发商前来投资建设,从而,现在,一座耗资一千多万元的龙山宾馆已经建成了,一座由香港荣艺集团投资5亿元的环保型风力发电站也已正式开始在岳坪峰顶动工试验。2007年岁末年初,中国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正式发文,决定在此建立“中国龙山·华夏中药文化园”,迄今,这一彰显中华神奇医药文化特色的文化园业已基本成形,涟源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在龙山通过结合新时期农业产业化改造,创办出一个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创建一个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创立一个全国中医药大学中药生产实习基地,并全力结合龙山已有的人文旅游资源,将龙山全面打造为一个融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和中医药文化研究、开发为一体的“健康之旅”景区。宣传教育基地,将以白马湖为中心,内分中医文化园、中药文化园、和谐文化园、影视文化园和爱心文化园,成立华夏中医药文化研究会,筹办华夏中医药文化艺术节,组织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科技产业基地,则主要组织湘中中药产业项目的可行性开发调查,制定中药材种殖、加工、销售产业链工作规划,全力打造龙山药博园建设,搭建海峡两岸民间文化和业界学术交流平台;生产实习基地则以“天下药山”为中心,然后辐射整个涟源、娄星区及周边县市区,近期规模达到20万亩,中期规模达到50万亩,远期规模达到100万亩的中药材生产构想,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全面在本地计划施行。目前,以名医石海澄为总顾问的龙山中药文化园开发已应运而生,涟源已建成10万多亩的药材生产基地,药材已成为涟源市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一个崭新规模的“南国药都”形象呼之欲出。另外,为适应、保护当地民俗活动的需要,在龙山宾馆附近,老凤凰寺药王殿的侧对,由神宇旅游开发公司经理刘凡投资建设的新凤凰寺药王殿亦业已新建完工,大型、精致,全部采用麻石装饰的彩凤湖广场亦已装修完毕。新凤凰寺药王殿,殿高18米,内面药王孙思邈金身系用玻璃钢塑造而成,身高9米,据说在中南五省内是最高的药王菩萨。
  诚然,龙山为一自然生态保存良好的湘中一旅游胜地,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文化渊源亦很深厚。它古属梅山,梅山文化根深叶茂;山上又有着不少的中草药材。相传古代不少的名医先哲都曾先后来此考察、研究,著书立说,因此,这里的人文文化现象亦相当具有特色,尤其是唐代药王孙思邈,据说曾在此长期居住,采药济世,山民特信仰之。这里的山民也十分懂得中医草药,十民九医,每一个山民代代相传,都掌握有不少神秘的巫医疗法和中医药秘方,并影响着周围群众的文化思想,千百年来,这里已形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信仰。在此,我特意作了一些实地调查,撰出此文,以作个交待,因本人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只算是个初探。

  二、药王孙思邈
  历来,“王者,受命为天地人之职。”[10]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亦说:“王,天下所归往也”[11] 。在佛教经典中,就鼓吹有一位药王,俗称为药王菩萨,有经典《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传诵,说过去世以药救病,因以为名,《妙法莲华经》里还有《药王菩萨本事品》以记事。佛教经典里还有一位药师佛,也是一位药王,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管有十二神将,还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二位尊者,《药师经》是他的教义经典,说此佛菩萨曾发十二大愿,医治众生病苦,消灾延寿,在一些佛寺大院里,药师佛的塑像通常与释迦、弥陀两佛并坐,成为三尊,可见,他的地位无论在民众之中,还是在宗教信仰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国被尊称为药王的人很多,世传三皇之一的神农氏,曾尝百草,首创医药,被尊称为药王。伏羲,因其首创医药,帮助百姓治疗疾病,也被后世尊称为药王。河北省的安国县,古称祁州,早在千多年前的宋朝初年,就成为了大江南北的药材市场,号称“药都”,那里的药王庙年代久、规模大、影响广,堪称全国之冠,所祀的药王神乃是东汉开国功臣、刘秀部将邳彤,说邳彤才兼文武,精通医理,曾倡导扶植民间医药行业,为以后安国成为全国的药都,人们世代保持种药、制药、重医的传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死后被当地人尊奉为神,称为药王。其南、北二侧殿则又分别供奉有华佗、张介宾、扁鹊、张仲景、孙思邈、三韦等十大名医,并称为药王。华佗,东汉沛国谯[12]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张介宾(1563—1640),明朝山阴人,从金英学医,尽得其传,著有《类经》和《景岳全书》;扁鹊,战国时期渤海郡[13]人,《史记》称其姓秦,名越人,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张仲景,原名张机,仲景是其字,汉末南阳郡[14]人,曾任长沙太守,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孙思邈,陕西耀县人;三韦,指唐代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慈藏,《旧唐书》称其为京兆[15]人,后人称韦真人;韦善俊是唐武则天时期人,《列仙全传》卷五称其十三岁奉长斋,后遇一道士授以金丹秘要,常携一条黑犬,呼之为乌龙,一日,黑犬化为乌龙,韦善俊乘之仙去;韦古道,又称韦老师,西域天竺人,唐玄宗开元(712—743)中入京师,腰间常系葫芦数十个,广施药饵,治病多见奇效,玄宗召入宫中,赐号“药王”,朝野称其为“药王菩萨”。而全国各地所祀,因民间信仰不同,其神亦有差异。清代著名学者、官詹事府少詹事、礼部侍郎高士奇,即在他的《扈从西巡日录》一书中说:“(鄚州)城外药王庙专祀扁鹊。”说明鄚州一带是奉战国时期名医扁鹊为药王的;陕西耀县一带则尊孙思邈为药王,湖北蕲春一带尊李时珍为药王,等等。由此则知,药王神非只一人,乃是各地称其所信仰的名医的尊称。
  那么,孙思邈又与龙山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既然孙思邈是陕西耀县人,作为千里之外的湖南龙山又为什么会特信仰之?孙思邈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
  根据保存在龙山及其周围的一些手抄本资料,原来孙思邈曾经到过龙山,并在龙山著书立说,采药挖药,在龙山周围施药诊病,普渡众生,从而,他死后,也就在龙山及其周围民众中享有至诚至尊的声誉,成为一位已经被神格化的菩萨尊神,被尊为“药王”、“药王菩萨”、“药王大帝”、“药王孙真人”、“药皇”、“药皇灵通大帝”、“药王灵通大天尊”、“普济药王大天尊”、“药王佛”、“救难消灾善济佛”、“南无药皇大天尊”等。
  据龙山凤凰寺药王殿杨坤全所藏的《药王咒》说:“志心虔诚皈命礼,奉请药王孙真人。药王菩萨本姓孙,三天门外炼丹人。点药先治老龙眼,恨只虎威魁精神。龙虎威环巡世界,灵山采药正分明。采尽百般灵丹药,常将妙药挂真人。十方百姓来相请,扶助弟子救凡民。一百八十药王祖,三百八十药王精。吾今奉请靠真人,惟望真人亲降灵(临)”又,龙山岳坪峰药王庙周晚初所藏之《药王孙思邈灵丹灵签·药王咒》亦说:“韶州得道,降下灵丹,一传天下,采访八百八十之妙药,救了人间,学习四百四十之病沅(源)。位庙唐朝,得师万代。千家有请,万家有灵。掌十三代之真传,瑞以万世之洪渊。我今稽首靠真人,惟望真人亲降灵(临)。大慈大悲,普济药王大天尊。救男男成对,救女女成双。上界天佑齐拥护,下界鬼神尽皈诚,南无阿弥陀佛观世音。”在龙山周围的一些拜香歌里亦唱道:“志心虔诚服(皈)命礼,朝拜药王大天尊。药王姓孙名思邈,勒(敕)封药王老真人。当时唐朝为进士,声名显著在朝中。不顾朝中把官作,太白山中去修行。修行就把医书著,千金方药最有灵。四月念(二十)八成道后,大彰医国又医人。岳坪峰上神通大,将身飞落玄元宫……”[16]、“志心虔诚皈命礼,朝拜药王大天尊。真人唐朝为进士,千金方药最有灵。四海龙王都欢喜,亲传秘诀得(到)龙宫,猛虎得病来求救,虎口拔钗显神通。龙王之子得了病,龙鳞解毒建奇功。正宫娘娘得了病,传(悬)丝探脉奏奇功。唐王一见龙心喜、圣旨敕封药王神……”[17]保存在当地一些行教法师手上的经忏中亦有说明:“真人药皇,显生在唐。曾救虎口龙鳞伤。治病愈育,医理无双,等探即安康。朝礼药皇灵通大天尊……”[18]。另,在龙山岳坪峰药王殿、马溪镇三清殿[19]等处亦有碑刻记载,均说明龙山药王,祭祀的就是唐代医药大家、《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著作者孙思邈。解放前,在龙山脚下和山中居住的人家,家家都供有较小的药王孙思邈神像,每月的朔望日和四月二十八日都要摆祭供奉。而岳坪顶药王庙、铁丝坪二处又有比较高大的药王孙思邈神像。岳坪顶药王像摆放在庙中,制作年代较近;铁丝坪药王像因当地无庙,摆放在民居家中,制作年代最为古老,据当地一些老人介绍,此二神像均系站像,摆在家庭神龛上的药王像系坐像,其药王左手掐龙,右手上前略伸,右脚踏一只斑烂猛虎,威风八面。可惜,这些神像在文革中全部被毁,今之塑像,均系近年新制(见图一),倒是在2010年4月,笔者在娄星区大科街道一个名叫柳建均的收藏者家中看到了一尊旧的药王塑像(如图二)。
                                                                                                               

  图一:龙山新制药王圣像           图二:柳建均收藏的药王圣像

  龙山岳坪顶药王庙周晚初保存的一本《药王孙思邈灵丹灵签》,另有一篇《药王咒》,特别对孙思邈的形象进行了一番浓墨重彩的描述:“奉请药王孙真人,三天门外练(炼)丹人。一十三代[20]名医祖,二十四代药王精。会诊东海龙王眼,能治南山虎眼睛。强龙威虎震世界,灵丹妙药救凡民。一百八十药王祖,三百八十药王精。头戴冲天皇帽,身穿九宫八卦龙袍。腰系玉石金带,脚踩光明火轮。凡人有病来相请,敕吾弟子保安宁。拦前断后随吾后,存家变宅显威灵。坐卧宿室扶弟子,交前接后护吾身。千处有求千处用,万方相请万方灵。蓬莱顶上仙家客,唐朝显圣到于(如)今。传海上之仙方,练(炼)灵丹之妙药。起死回生皆有感,仙丹渡济世间人。救男男成对,救女女成双。弟子一心虔奉请,惟望真人亲降灵(临)。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敬礼药王孙真人,菩萨、摩诃萨。”
  据史志和地方志记载:孙思邈,“京兆华原[21]人也”[22],西魏大统七年(541)出生于城东北十五华里的孙家塬村,殁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1),享年141岁。明嘉靖《耀州志》载:“孙家塬即真人籍里……今无人……数年前,人掘地得铁钵药瓢诸物,有窑洞以红土涂者,今已毁矣。”现孙家塬村东北方一处老堡子,尚存旧堡残壁、旧窑洞、残砖碎瓦和一些瓷器片,一“真人故里”石匾,就镶嵌在老堡子的北大门上。
  孙思邈幼时聪慧过人,“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说,兼好释典。”(《旧唐书·孙思邈传》)[23]时任尚书令的北魏将军独孤信闻见后接见了他,不无感慨地说:“这真是一个圣童啊,可惜他的才器太大,很难给他适当安排,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啊。”孙思邈幼儿时期就身患肺痨,后来又患了风冷的痹病,这在当时是一个很难救治的重病,病人只要稍一遇到风、寒、湿三气的侵袭,身体就会感到气血凝涩,闭阻不通,四肢不遂,孙家为了治好孙思邈的病,简直耗费了不少心血,倾尽了全部家产,以至孙思邈在他以后的著作《千金要方》序中说:“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馨尽家产”[24]。
  孙思邈从小就是个品质良好的小孩。据传 ,有一年瘟疫流行,华原人半数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孙思邈也染上了瘟疫,高烧不止,卧床不起,他母亲日夜守护在他的床边,哭肿了双眼。眼看家里已再没有钱请大夫看病了。正在母子相对而泣时,门外走过来一个鹤发童颜的道长,他把一包药交给孙母,说:“我就只这一包药了,你快拿去熬给孩子喝吧,病尚有救。”等到孙母把药煎好,孙思邈正要喝,邻家的一位大嫂突然发疯似地扑了进来,对着孙母求救说:“大嫂,我家英子怕没救了,求你去看看她。”孙思邈听后,连忙把药碗往前一递,说:“大婶,快把这碗药端去吧。”孙母也说:“你就端去给英子喝了吧。”大婶沉吟了一会儿,也就倒了半碗,千恩万谢的离去。道长目睹这一舍己为人的场景,非常感动,就问孙思邈:“你病好以后,打算做什么?”孙思邈是个饱受了病痛折磨的人,也就毫不加思索地说:“象道长一样云游四海,济世活人”。道长道:“你博览群书,志向宏浩,走仕途之路不是更好吗?再说眼下朝廷官吏以及一些有名望、有地位的人都以医术为耻,看不起行医之人,你为何偏要做一个开方施药的道人呢?”孙思邈挣扎着从病床上爬了起来,对着道长叩了三个响头,大方地说:“人世间最可贵的是生命,我就要象道长这样,普救天下百姓之苦。师父,你就收我为徒吧。”道长深受感动,立即扶起了小思邈,又从背囊中取出两部书,说:“你读过的书也不少,但多数只是皮毛,我这里送你两部书——《老子》、《庄子》,医以道行,道以医显,深钻细研,自知其中奥妙,我已在书上做了些批注,望你能写出《老子注》、《庄子注》来。”说着,道长又指着远处的山峦说:“你学道的地点就在磬玉山,珍重吧。”说完,果然,等孙思邈病体初愈,他马上就离开父母,来到了离城东三华里远的磬玉山。此山因“山出青石,扣之铿锵声”而得名;北宋时,改称“五台山”,为别于长安南之五台山,亦称“北五台”;晚清时,因是孙思邈修道之所,又改称“药王山”。孙思邈在山中一住就是十数年,他一边认真感悟《老子》、《庄子》的玄妙思想,一边利用修炼的空间,大量采集山间药材,从而为自己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立”之年前后,他遵照师父的意愿,终于完成了《老子注》、《庄子注》这两部著作,可惜的是,这两部著作至今已散佚殆尽,不见流传。
  北周建德五年(577),孙思邈三十六岁。这一年,周武帝宇文邕下《诏制九条》,要求各州郡向朝廷推荐人才,孙思邈在荐之列。由于当时朝政比较混乱,朝庭君臣骄纵荒淫,昏狂杀戮,孙思邈实在有点看不惯,也就在朝廷使臣还未到来之际,即偷偷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秦岭山脉的主峰太白山,当起了隐公。
  孙思邈在太白山隐居了四十年。在这四十年中,他只做四个方面的事情:第一是炼气养神,用以强健体魄,炼制“内丹”,他写了《内丹四言古诗》,以论述自己内丹修炼的步骤和修炼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据说,孙思邈通过修炼,能随时打开身上大小周天,使元气在体内汩汩运行,自保健康,并能发向体外,给人治病,还能闭目存思,用特异功能遥视太空,预测未来,这在《旧唐书·孙思邈传》上有许多详细的记载;第二是服气采气,也就是吐故纳新的呼吸锻炼法。他又作了《卫生歌》,以说明服气采气的实践经验;第三件是炼制外丹,这实际是一件炼制中成药的方法,著名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卷七十就收有孙思邈的《太清丹经要诀》,详细论述了他炼丹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对后世的中成药制作和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四件是救疾济危,这也是他一生所做的最主要的事情。
  太白山可以说是一“药山”,山上有各种植物一千二百余种,其中可入药的就有五百一十多种,足足一半,当地群众常自豪地称是“太白山七十二样七”。“七”是群众对重要药物的总称。孙思邈亲自涉步深山老林,采集药物,品味药性,探究种植技术,并特别注意一些前人没有发现的“新药”,从而大大丰富了我国的药材宝库。孙思邈坚持行善积德的思想,救疾济危,以仁爱之心对待病人,一心为解救民众疾苦着想,且遵照道教“损己救穷”、“慈心万物”[25]的戒律,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脏,不怕臭,不怕传染,不追求名利,对病人,“不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景智”,均“普同一等”[26],一视同仁,为医药执业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太白山的后期,孙思邈还写成了《枕中记》,认真记载了他在太白山修道期间的体会和学习古代养生的情况,可惜这部书也已散佚,不经流传。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孙思邈八十六岁,这一年,他奉唐太宗李世民诏来到长安,正式体验了唐朝庭的政治、文化,为魏征、令狐德棻等人奉诏修撰的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提供了充足的佐证。在京期间,孙思邈接触了不少长安名医,看到了各类医学书籍,还为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治好了沉疴痼疾,使唐太宗非常高兴,准备赐给爵位,但孙思邈坚持不受,说:“我立志周游四方,采集药材,广搜众方,为患者解除病苦,陛下所授爵位,我实在不敢领受。”从而深深感动了唐太宗皇帝。唐太宗即拜封他为“真人”,并作《赐真人颂》[27]以赠。
  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孙思邈又曾两次南下四川,先后到过江州[28]、渝洲[29]、夏口[30]、梓州[31]、玄武[32]、飞鸟[33]等地考察医药,采集药材,炼制丹药,并沿途施诊。
  据湘中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记载,孙思邈曾来龙山采药、治病,并写下部分《千金要方》书稿,清道光29年《宝庆府志》卷六十五“疆里记”裁:“北行数十武,石壁完固,铁瓦密复,共喜,至岳坪顶寺矣。……是寺也,高淡山游处。十里,较昌黎哭处且高十五里矣,唐时孙真人修炼于此”。龙山脚下有孙氏一族,其《孙氏族谱》有称:“始祖孙思邈于公元640年,从京兆耀郡[34]孙家塬千里跋涉到长沙昭陵[35],龙山孙家桥村采药治病,救苦救难”,并留下孙氏一支嫡传后裔,至今已有30余传。故,至今在龙山顶上尚有不少古迹遗踪,如岳坪顶上的晒书石、洗药池,传说孙思邈曾在石上晒医书,在池中洗药;大洋江边有陕西寨,有望乡台,传说是唐代龙山人为挽留孙思邈,免除他在异乡的深深思乡之情,当年特意修建的;拱形桥,是孙思邈为方便人们行走而修建在大洋江上半山处的一座小石拱桥,还有孙家桥、孙水河、医龙滩、治虎坪等,也都是与孙思邈有关的真名胜迹。至于孙思邈是否真的来过龙山,何时到龙山,皆因没有正史参考,只能存疑。这里以几则民间传说作为依据。
  据民间传说,孙思邈在长安传丝探脉,为长孙皇后治好了沉疴痼疾之后,唐太宗非常高兴,想要赐封孙思邈一个官,孙思邈却是坚辞不受,唐太宗只好说:“卿意如此,朕也不好强留,我们就各干各的吧。我在长安做帝王,你到山中当药王。朕就把龙山封给你吧,你住居的村子从此以后就改名叫孙家村,村口那座石桥就取名叫孙家桥,那条河就叫做孙水河吧。”此故事传说让人很感觉牵强,倒是周边一种解释似乎更有说服力,说孙家桥、孙水河二地名的来历是后人为了缅怀孙思邈的功迹,把龙山脚下的河流称之为孙水河,为纪念孙思邈在河流上修建的为行人方便的一座桥命名为孙家桥,他居住过的村庄取名为孙家桥村,当是合情合理。按:据此说法,与史志相接,孙思邈到龙山当是在贞观十年往见唐太宗之前,且孙思邈去长安是在龙山动的身。而据史志看,孙思邈应在此之后,是二下四川贞观六年至贞观二十三年之间。另据《千金要方》记载,孙思邈也曾在此期间前往原湘东郡为前湘东郡王治愈脚气痛,据地方志资料湘东郡治所在今常宁县,离龙山不远,仅150多公里。由此,孙思邈来龙山,似也不为不可能,至于时间的长短,龙山脚下孙氏一脉,是否确为孙思邈的嫡传后裔,反正古者已矣,时间太久,亦只能存之为说。
  还有一个传说,说是在贞观年间的有一年,龙山脚下遭受百年不遇之大旱,河水断流,人民十分焦急。一天,一匹白马腾飞而降,在干涸的河床上用马蹄刨开了河沙汲水。人民惊诧不已,赶去时白马却突然隐形不见了。人们便在白马刨沙喝水的地方掘沙寻水,果然得一清泉。于是,这口井便被称为“白马井”。据说,这白马就是当年驮唐僧去西天取经的白龙马,为纪念白龙马之功,人们在其井旁修建了白马寺,与洛阳白马寺南北遥相呼应。也就是这一年,孙思邈被唐太宗册封为药王,并御笔亲书《真人孙思邈颂》,钦赐其于山野之中采药撰方著医书。孙思邈辗转来到龙山,就在河边上筑庐而居,白天,他上山采山挖药;晚上,他在茅庐之中撰写医书,常来常往于河之两岸,亦为民治病。山民有感于药王恩德,就在药王屋前的河面上修筑了一座石桥,以能方便药王和求医之人出进,这座桥后人便称之为“孙家桥”,村庄被称之为“孙家桥村”。这药王来到龙山,便深深地被龙山上的遍地草药所吸引,他长期居住了下来,一方面认真钻研医学,一方面广泛指导当地山民使用草药,故长期以来,当地人们乃形成了“十民九医”,世世代代保持着崇文尚医的风尚习俗,久而久之,孙思邈的行为就感动了河对面罗坪村的一位名叫罗敷的美女子,美女深深的爱上了他,二人终于结为夫妇,乃就有了龙山脚下孙氏一脉。一天,药王在白马寺旁的白龙潭洗药时断言:“为报白龙马隆恩,千年以后,白马龙潭洗药池将成为水乡泽国,为‘天下药山’的‘大药池’。”至如今,孙思邈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末,周围两万劳动大军奋战了数年,腰斩孙水河,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湖南省重点水利工程——白马水库,而当年的孙家桥就被湖山秀水淹没了,白马湖当真就成了滋润龙山,成为了“华夏中药文化园”的“大药池”。当代药王传人石海澄特藉始建于明代,为清代药神周梦觉(号学霆)梦幻中遇到药祖张仲景、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三仙的点化之地——药王岭遇仙亭附近,重修旧宇,再塑金身,捐巨资,重建起了药王岭药王殿、止渴岭中草药植物园、爱林园中华诗词碑廊,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在清道光二十九年由杭州人王展成所署的《宝庆府志》卷六十五《疆里记五》第十二页中也有一段这样的文字记载,称:“唐时孙真人修炼于此(龙山),宋元时,建小庙祀之,国朝乾隆三十七年,太守刁邑候方倡修而扩大之,因山高岭峻,风饕雨蚀,不数年,铁瓦剥落倾朽,五十一年乃移高就平焉,僧真如道光十九年,劝修山门牌头,规模甚广,其左有井泉,孔如牛鼻,味甚清洌,山之右曰小岳平顶,真人炼丹池在焉。”仅是如此。这与民间传说孙思邈在贞观年间,第二次入川以后,在楚地山川采过药,并到龙山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撰写《千金要方》有关部分,并在河畔垂钓,在民间治病救人,并在山顶修炼相一致。
  如是,至今在龙山还保留有孙思邈的实用药方二千多个,均有神奇的疗效。人们一些疑难顽症,用其相应药方治疗,痊愈者不计其数,起死回生者亦有不少。因此,慕名前来龙山烧香求医药者络绎不绝。尤其是现在新化、冷江、涟源、双峰、新邵等县市群众每年都来朝拜,香火长盛不衰。
  孙思邈之二下四川,在游历了大江南北之后,来到了四川青城山,继续他的修道和医药研究。
  青城山,原名清城山,取天上清都之意。唐玄宗时,因其“青翠四合,状如城廓”,故改称青城山。它位于四川省灌县[36]西南三十华里,背靠岷山雪峰,面向川西平原,山围二百四十多里。在道教史上,青城山占有独特、重要的地位,道教洞天福地称它为第五洞天,在第十大洞天里名曰:“宝仙九室洞天”[37]。传说汉代张陵就在这一带创建道教。孙思邈来到青城山后,就住居在丈人峰北坡的天真观里,从事修道与写作的工作。传世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就是在这里撰写而成的。
  《备急千金要方》全书共分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卷一之《序例》可谓总论,阐述为医者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分为“大医习业”、“大医精诚”、“治病”、“诊候”、“处方”、“用药”、“合和”、“服饵”、“药藏”等章,深刻地阐述了有关理论,并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是“大医精诚”一章,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阐发了医学伦理道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影响极为深远,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唐显庆二年(657),唐高宗李治诏令检校中书令许敬宗、尚书局奉御许孝崇等人,会同诸路名医二十人,增损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的医书,编撰新医书《本草》。显庆三年(658),孙思邈被召至长安,编审即将成书的《新修本草》。孙思邈校正了许多陶弘景《本草》及《名医别录》二书的错误,又据亲身考查和使用的情况,增加了百余种行之有效的药物。
  显庆四年(659)七月,“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38],孙思邈请求到主管医药典籍的殿中省尚药局工作,高宗便“制授承务郎”。十月,随唐高宗和武后东行至洛阳,自此,便成了高宗的随身医官。
  唐上元元年(674),孙思邈133岁,但依然“视听不衰,神采甚茂。”他的年轻好友,著名诗人卢照邻曾在著作《病梨赋》中这样写道:“癸酉之岁,余卧病于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之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处士孙思邈居之。君道洽今古,学有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及其推步甲子,度量乾坤,飞炼石之奇,洗胃肠之妙,则甘公洛下闳、安期先生、扁鹊之俦也。自云开皇辛丑年生,今年九十二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矣。共语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也。然犹视听不衰,神形甚茂,可谓聪明博达不死者矣!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椿菌之性,何其辽哉!”[39]由此可见孙思邈修道之深,养性之真,非一般所为。
  孙思邈在长安住居了十六年,披阅了大量医学、道学著作,积累了不少资料,准备对《千金要方》作一些补充和修正,便上表高宗,请求辞职返山。高宗料难挽留,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送其回到华原磬玉山。
  孙思邈回到了家乡,子女们也可以随时前来看望,送一些必需的物品,共享天伦之乐了。孙思邈也不忘自己的本性,经常到县城及周围农村给乡亲们诊医治病,共话桑麻。在磬玉山,孙思邈更是老而忘倦,常常伏案深夜,忙于撰书写作,终于,他的又一部煌煌巨著《千金翼方》,大功告成。《千金翼方》全书共三十卷。卷一为药录纂要,详述采药时节、药名、药出州土、用药处方;卷二、三、四为本草,分类叙述了八百七十三种药物的性味、主治、地道产地、采药时节及制作方法等事项;卷五至卷八为妇人;卷九、卷十为伤寒;卷十一为小儿;卷十二为养性;卷十三为辟谷;卷十四为退居;卷十五为补益;卷十六、卷十七为中风;卷十八、十九、二十为杂病;卷二十一为万病;卷二十二为飞练;卷二十三、二十四为疮痈;卷二十五为色脉;卷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为针灸;卷二十九、三十为禁经。据龙山一些老人称,古版的《千金翼方》,后面还附有一些行道符箓,以及驱蚊、赶贼、禁蛇、灭邪的咒语和使用方面、练习方式,学之相当有效,本文后面略有涉及,此不多述。该书共载方论二千九百则,是为补充《千金要方》的“羽翼”之作。
  孙思邈一生著述凡八十余种,所存不多,现存的除《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还有《卫生歌》、《枕上记》、《养生铭》、《存神炼气铭》、《保生铭》、《养生论》和《福寿论》等。尤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早在公元六世纪,《千金要方》就传到了日本,影印版《嘉永版千金要方》一直被日本政府视为“国宝”,专门赠送给外国元首和贵宾;在朝鲜、东南亚和西方一些国家也都有深远影响,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深入研究《千金要方》后,把许多论点写进了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使西方医药界更加了解了孙思邈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
  孙思邈之医学典籍慎贯以“千金”书名,用意颇深,乃正如他在《千金要方》序中所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40]。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炙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炙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他曾亲上峨眉、终南、嵩山等,游遍大江南北,致力于药物研究,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成为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同时亦成为中国火药发明的奠基人之一。
  无疑,对于中国医学史和自然科学,孙思邈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关于他的生平年月和经历在学术方面还略有争议,根据有关专家论证,孙思邈的生平主要还有以下几种说法:(一)开皇元年说。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代表,认为孙思邈出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二年,即公元682年,享年102岁;(二)天监十四年说。以黄竹斋的《医仙妙应真人传》为代表,以为孙思邈生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十四年,即公元515年,卒于683年,享年168岁;(三)大统七年说,以马伯英等人的《孙思邈生平略考》中的意见为代表,认为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即公元541年,卒于683年,享年142岁。这些说法都是反对史志《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的。在龙山,则也有一些记载,据涟源市桥头河镇周鸣初保存的一本祭文资料有《祭药王孙老真人诞期文》说:“孙老真人原名孙思邈,受生于公元五八一年四月廿八日辰时生,至公元五九七年学医治……”[41]上又标“北周朝太定辛丑岁四月廿八日辰时生”字样,则当与开皇元年说相称,其“太定”当为北周静帝“大宝”年号。马溪镇药王殿碑刻《药王圣殿重修序言》称“恭维圣帝诞生隋代,士取盛唐,寿享百零二岁,亦是与开皇元年说相称的。关于这些说法谁正谁误,因与本文的调查倾向无过多关系,不再多谈,仅存此大概。

  三、龙山药王殿(庙)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孙思邈终于逝世,享年141岁。据《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他“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42]
  从而,孙思邈的仆仆一生,赢得了社会和后世的敬仰,不少神话、仙话也应运而生。据《太平广记》载: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至四川,一夜梦见一须眉皆白的老者,穿一件黄袍,拜而奏曰:“臣孙思邈,居于峨眉山多年,今闻圣驾临幸成都,特来候谒。”玄宗说:“我熟识先生的大名很久啦,今先生到此,将有所求吗?”孙思邈对曰:“臣隐居云泉,好服食药饵,听说此地出产雄黄,望赐为臣八十两,并请派使臣送至峨眉山。”玄宗点头应允。醒来后,即诏令大臣陈忠盛携带雄黄八十两前往峨眉山。陈忠盛来到峨眉山,走至屏风岭,遇见一老者形貌俊古,身穿黄袍,立于岭下,对陈忠盛说:“来者莫非天子使节,在下便是孙思邈。”边说边俯身接过雄黄,又道:“诚蒙天子恩赐,今有表章致谢,奈何山居之野,无有笔墨。”陈忠盛正要随从献上笔墨纸张,只见老者又指着一方巨石说:“表章在石上,你可抄之奉上。”陈忠盛顺着老者手指看去,果然看见巨石断面有一百多个朱红小字,于是令随从抄录下来。转头再看,老者却不见了。表章抄完,巨石亦随之不见。
  《类说》亦载:眉州有一对夫妇,直到中年才生有一个男孩。但孩子羸弱多病,体瘦难看,夫妇就把一部《千金翼方》供奉在香案之上,日夜焚香,朝峨眉山祷告。一天晚上,其母梦见一位老翁对她说:“你们的孩子所以生病,是因为在胎中接受父母元气太少的缘故,你们每天早晨呵气,让孩子开口吸之,三天之后必好。”果然,夫妇遵照其法做了几天,孩子日见强壮长胖起来,以后终身无疾。
  关于这一类的故事很多,在龙山,清代药神周梦觉(号学霆)就曾在梦幻中遇到药祖张仲景、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三仙点化,至今遗有遇仙亭胜迹。在宋朝时期,徽宗即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世人皆尊称为“药王”。现今,我国各地都建有庙堂纪念,巍巍龙山更是庙宇众多,人人信奉。陕西耀县药王故里亦是保存有孙思邈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及孙氏莹园、药王碑苑,并建有宏伟壮观的药王纪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都要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文化节活动,平时,来自日本、台湾、香港和全国各地的游客亦是络绎不绝。就这样,深受人民敬仰的“药王”,也就成了“药王神”。
  龙山药王殿,传说早在唐朝永淳年间就建立起来,当时规模较小,地点就在岳坪峰南面马鞍山脊,曾经药王熬药炼丹的地方,是全国最早的药王殿,至今那里还有地基、砖块等遗物留存,那一块地方,当地人称之为老圣殿[43]。后来,大概是登高能望远的缘故,明初时候即又把老圣殿重建到了岳坪峰顶。两殿之隔仅距三十多米,只可惜,此殿亦于1959年被推毁,直至1982年,方由当地政府部门组织,在原址处恢复了原状原貌。
  现时重建的药王殿,殿宇宏伟,用工粗犷坚实。整个建筑用地1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山门、殿堂、僧房及客房等。由于峰顶距于海拔1500多米的高处,经常云雾缭绕,气温较低,而且风大雨大,为防讯风暴雨的浸袭,殿宇外墙仍沿用巨大的条石和方石砌成,所有建筑材料,尽可能仍然采用原殿的所有材料,其形迹至今仍可见。墙面上的字画几经沧桑,依然清晰可辩。屋面上仍然全盖铁瓦。铁瓦长50厘米,平宽29厘米,顺弯宽32厘米,调查时称重为7.55公斤,据老辈人讲,原是9公斤。传说此瓦为唐时产品,历经如许年代,饱受如许风雨侵浊,仍不见锈蚀,仅失重1.45公斤,堪称一绝。而于1982年新制的铁瓦,听现在守殿人周晚初、周益兴介绍,早已浊透漏水。由此可见原铁瓦制作工艺的精良。
  山门外,有30多米长,4米宽的草坪,坪与山门间设有九级台阶。山门造型古朴,有高3米、宽2米的拱形石门,门外两边石墩上,有雕刻精细、形象生动的石狮两尊。拱门横额刻“湘南孕育”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门边有副对联:“巍巍龙山四十八峰,采药前来,自古林泉归隐士;遥遥唐代一千余载,枯踪既去,而今风月属谁人。”为缅怀孙真人功迹之作。另外,还有两副对联:“万里风光供吐纳,四时花草著精神”、“宫阙生灵穹天章云汉,造化运神秀仙露金茎”,世代相传,称此二联曾为孙真人亲作。山门旁边,有一自然形成的大青石,传称“晒书石”,是当年药王孙思邈凉晒医书的地方。
  进山门,沿石径行10多米就是殿堂,石径两旁有坪,坪上两边各有一座石头砌成的香炉,四时青烟袅袅,芳香四溢。靠近石径的两边又各摆放着一排洗脸洗手用的盆架、脸盆、毛巾和清水,以供香客朝拜药王净手净脸之用。两排盆架后面,又分有两排供香客住宿的平房。石径左边,还设有药房和餐厅。
  药王殿殿堂为石拱门,门的两边各有一尊半蹲的石狮。门上嵌一竖匾,镌有“药王殿”三字,为清代著名汉族中兴重臣曾国藩手笔。门框上有“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双狮抢宝”等浮雕。殿中有4根9米高的顶梁石柱。正面设立神龛,正中有高大的药王神像,药王身骑猛虎,手捏蛟龙,两旁又站立龙、虎二将,担任侍卫。神龛左边又有南岳圣帝神龛,右边有观音大士神龛,均略退药王神龛稍后。其所有神像均鎏金溢彩,十分庄严。
  药王殿正殿两旁各有僧室数间。靠右最后一间房内有一石井,水质清洌,素有“一人饮水不溢,万人饮水不竭”之说,在四周无高山的情况下,在海拔1500多米的山顶上,清泉四季常在,实属罕世奇观。传说此水大有仙气,人称“仙井”,常有朝拜香客带着瓶子、水壶,装上泉水回家,以祈消灾延年。
  在岳坪峰下,龙山半腰有凤凰寺,也是一座祭祀药王孙思邈的大庙。始建于明代,原为三进大殿,规模宏伟。前为百亩大丘,大洋江绕寺流过。寺宇红墙青瓦,雕檐画栋,用工讲究。寺内一座吊钟重1000多公斤,晚上敲响,远播诸峰。寺前一只石凤凰,展翅欲飞,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在龙山及其周围,传说凤凰寺原有一宝,乃是能煮供千余人食用的大铁锅,称“千人锅”,现在活着的老人都见过,要四、五个大男人才能合抱下来,系58年大闹钢铁生产时被毁。据凤凰工区横江冲钟敦浦老先生回忆,“千人锅”上刻有文字,说明乃“凤凰寺药王殿”所有,建于明朝永乐七年。此锅实铸于明朝崇祯13年。另外,在龙山荆竹景区建造“古功德寺”中有一张旧床,传说能睡一万个人,称为“万人床”,可究竟有多大,什么材料制作,却因原物已失,早无从得知,访问龙山诸多老人都说未见过,只是听到传说。由此二件,当知当年龙山香火极为旺盛,这些庙文革时大多被毁。古凤凰寺,1958年建立国营龙山林场时,在基地上改建了个礼堂,近几年恢复为庙,称凤凰寺药王殿。去年底,有开发商在离原址百余米远的横江冲重新修建了一处大殿,殿高18米,长27米,宽18.5米,新殿为仿古建筑,装饰豪华,金壁辉煌,殿前有石桥两座,过桥为一大型广场,有水泥马路相通,并建有大雄宝殿。
  龙山药王殿最著名的除以上所述的岳坪顶药王殿、凤凰寺药王殿,还有药王岭药王殿,洪水岭药王殿,并称为龙山药王四大名殿。此外,在山外马溪镇也有一座药王殿,原称三清殿,建于明末清初,现称为药王圣殿。药王圣殿为新式建筑,殿门贴白色瓷砖,装饰华丽,为二进殿。
  这些殿神龛布局基本相同,都是正中为药王圣像,左右两侧为南岳昭圣帝和观世音菩萨。只有马溪药王圣殿除正中摆药王神像及龙、虎二将外,右边又排八洞神仙等,左排为龙山四十八位团将及护殿神灵。
  龙山及四周在解放前寺庙还有很多,据《宝庆府志》卷第六十五,《疆里记五》第十三页至第十六页列出有:水月庵、五龙庵、贵州庵、双峰庵、金竹庵、仁山庵、鸭觜庵、梓橦庵、凤鸣堂庵、朝阳庵、太平庵、铁炉庵、竹影寺、凤凰寺、回龙寺、真慈寺、孙真人殿、白马寺、康济庙、古功德寺、岳平顶庵、五峰庵、渥树庵、凤尾庵、莲花庵、螺纹庵、望莲庵、上峰庵、桐庄寺、马勒庵、崇山庵、兰若庵、桂竹庵、夏家冲庵、带秀庵、白云庵、顶佛庵、碧云峰阉、龙眼堂庵、慈云庵、红田寺、浮云寺、洪江庙、杉树庙、峡山庙、水西寺、风子庙等,离莫家冲二里有一座古庙,是龙山建庙最早的一座,龙山南有禹庙、林杪庵、杨柳庵、潮水寺、仰睇庵等,另外还有一些小寺没有计算在内。这些寺(庵)庙,都是在明清时期建起来的,大多数寺(庵)庙规模都不大,影响也比较小,当地人朝拜药王大多还是上岳平峰药王殿或凤凰寺药王殿,尤其是新化、冷水江人最多,年龄有七十多岁的老人,也有刚出生的婴儿。


  四、药王民俗信仰
  是的,孙真人去了,可孙真人的精神还永存,永远存活在人民的心中。孙思邈崇文尚医,大业精诚的人生态度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医德思想与高风亮节,时时都激荡在人民的心中。在龙山,不论是山上,还是山下,抑或是其大山四周,都普遍信仰着药王,这是一个祖祖辈辈流传了几十代的乡风民俗,就是拙作《岩门前师教与黄喜初》中所提到过的岩门前师教,黄喜初也还保留有一本《药王经》[44]。另外,在他们做“纂庙”、“求雨”、“斋醮”等法事中也要请求药王菩萨前来保佑、保护,不至受到瘟疫邪鬼的侵害;“冬天腊月不修塘,五黄六月抬药王,药王菩萨是坨泥,要想落雨等明年”,这首歌谣就是流传于娄星区西南大部份村落的,证明抬药王求雨的习俗在早先也是普遍流行于这些地方的。在龙山脚下,大凡掌握有单方灵药的人,也都流传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民风约定,只要有人需要,大多是无私奉献,为他人解除病魔痛苦,故在其地又有“草药子郎中不发家”的说法,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医风医德啊!至今,在龙山本地及四周,流传下来的医药单方就至少有二千多个,它又是一笔多么可贵的文化遗产和物质财富。
  (一)、《药王花疗歌》:
  过去,这些地方缺医少药,也缺银钱摘药买药,老百姓病了,就只能依赖着那些山涧林内、田边水墈经年生长的草药偏方,据说当年孙思邈在龙山时就编有一首《龙山花疗歌》,以供人民采纳。这首《龙山花疗歌》唱道:

                                               四时繁花似锦,  令人心旷神怡。  百花医治百病,  龙山花疗歌齐。

  人间仙境何处有,喜看龙山百花园。四时花木著精神,花开花落紧相连。

  痔疮便血槐花验,白菊明目又平肝。漫山遍野花是宝,置身花海乐连连。

  争相斗艳花飘香,巧夺天工来装点。朵朵鲜花疗疾病,四性五味任君选。

  杏花味苦可温补,梨花润燥能化痰。食用桃花能美容,清心降火吃榆线。

  兰花去腻清肺热,梅花解腻又舒肝。茄花清热治牙痛,石榴花治中耳炎。

  水仙花瓣治惊风,韭花温中开胃田。愿君怜花又爱花,从此与花结良缘。

  百合润肺又止咳,迎春消肿可发汗。圣诞花治中风症,芍药敛阴又柔肝。

  丁香花诊气管炎,参花泡茶醒脑丹。木槿凉血治痢疾,柳絮散痛治牙疳。

  清热解毒南瓜花,昙花煎服结核完。肿毒恶疮食芙蓉,治疗呕逆柿花煎。

  楝花外用杀蚤虱,菱花止血最灵验。止血收敛数玫瑰,平肝降火有牡丹。

  清暑止血食荷花,桂花暖胃又散寒。烫伤调经选月季,合欢花儿助君眠。

  长发香肌茉莉花,腊梅止咳又去痰。醒脑安神夜来香,健胃止呕葛花餐。

  白茅花治鼻出血,冬花镇咳又平喘。妇女停经选红花,月经疼痛有凤仙。

  咽喉肿痛皮生疮,银花野菊山茶煎。鼻炎服用辛夷花,金针在蕾治黄疸。

  游山赏景观百花,花香袭人润心田。劝君对症用鲜花,消灾去病事为先。

  更看一树育多花,稀世奇观天下传。赏花请到龙山来,花开胜似大观园。

  芝麻花治粉刺好,绣球花治疟疾验。百花仙子伴寿星,保君一生乐无穷。

  
    细看全文,语意上有疑曾是后人伪托之作,但此处全文辑录,当是不排除曾确是当年孙思邈所作的作品,只是通过千百年来不少有识之士的传承抄录,它有所变味罢了,确不失为一件中国医学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药王禁咒
  龙山谓之山,自然就有了不少山所应有的附着物,如各种各样的蛇、各种各样的蜂、各种各样的蝇蚊,这些东西对山民们的生产生活常常带来一定的阻碍和不良。为了适应山里的环境,山民们不得不对这些不良因素有所警觉和防备。因此,龙山上不少的山民都学有孙思邈的有关咒语,他们说都还比较灵验。
  龙山上的蛇很多,如眼镜蛇、百步庄,还有一种小得只有筷子长、筷子大的双头蛇,那真是毒性无比,只要让它们咬上一口,如不及时救治,顷刻就能要人命;这里的蜂也是有毒的,尤其是黄钻子蜂,一窝一窝的,你要是不小心碰着了,那就惨了,一窝蜂爬得你满头满脸都是,叮一口,痛痒钻心,叮得你头青脸肿时,简直就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再严重时,毒性一发作,还真能要你性命;山上的蚊子也不同于山下的蚊子,个特大,脚特长,嘴特尖,冷不丁袭击你一下,马上大拇指大一个包,奇痒无比。而会咒语的山民日日行走在山上,夜夜安居在山上,却就是安然无恙,他们说这就是孙思邈咒语的功效,毒蛇、黄蜂、山蚊不敢侵袭他们,真是奇了。
  这里我们特采访了几个人,从他们那里抄来了一些咒语,为了记录方便,就简单地称作××禁蛇咒、××禁蜂咒、××禁贼咒吧。
  【周某禁蛇咒】
  作法:上山以前,对着北方(因为药王孙思邈家在北方的陕西省耀县),心中想着药王圣像,双手作揖,恭恭敬敬站在那里(在家还要烧香),然后闭气念诵咒语二十一遍。
  咒语:日出东方,赫赫煌煌。你这蛇虫,远逃深藏。你若不走不藏,鹳鹊步刚,吃你蛇头,撕你肚肠。大蛇必死,小蛇必亡,从此绝迹,一扫而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资料来源:周某,名益兴,男,72岁,小学文化,龙山凤凰工区林业退休职工。
  【彭某禁蜂咒】
  作法:如果今日上山,出门后,面向北方,心想药王圣像。双手作揖,恭恭敬敬站立在地,口里默默念咒语2-3遍。
  咒曰:黄蜂黑蜂听端详,我从这里上山岗,赶快逃往别地去,碰上我等你就亡。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资料来源:彭某,名达才,男,55岁,龙山凤凰工区人,小学文化,今在深圳打工。
  【戴某禁贼咒】
  作法:山林人家,出门后,房屋无人看管,偶尔也有不法之徒到其家中盗窃财物,因此,山民们就在出门前,必先伫立,然后顿首,继向药王祈求保佑,使其家庭平安。
  咒曰:恶贼欲来狂,或从东方青帝来,或从南方赤帝来,或从西方白帝来,或从北方黑帝来,或从中央黄帝来。欲来伤害我者,令其作事不成,拔刀自刺,拔箭自射。我已四道开通,盗贼伏匿,五兵摧折,蜂蛇不动大尾。辟侧百步,莫令相伤。我禁五方,恶贼握我手中不得浪得。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资料来源:戴某,名小六,男,60岁,龙山林场凤凰工区人,现退休在家。
  龙山上的禁咒还有很多,譬如禁蚊咒、禁虎咒、禁肿毒咒、禁鬼怪咒、禁梦靥咒等等,还有禳解法。有位周益兴老人,曾经在岳坪顶药王殿守殿,经常上下山,往来于殿与家之间,他说:“我上山之前念了咒语,从来没有见过蛇、蜂之类,就是晚上也没有。”
  禁咒,乃是指一种能够制约某一事、物,不允许其自由活动和按其自身固有规律发展,而能经被引导,按照施咒人意愿和思想发生转变,形成一种新的动力,达到一种新的目的的魔力语言。它是民间咒语的一种。表现在宗教方面,它通常有一定的固有模式,以为可以通神、降妖、克敌、祛邪、治病,以至赐福,其先由某一古人或具有这一方面魔力的师傅制作而成,语句常押韵,有似口诀,轮到它人使用,则成套语格式;表现在民众之中,则主要包括有关禁忌语言和诅咒、谩骂某一人、事的凶言恶语,反之则称吉祥语和颂咒。
  无论是禁咒还是颂咒,在其表达方式上,却成为一种语言,一种能供人与神直接交流的语言,因此,被统称为咒语。咒语多由施术者在宗教信仰和迷信活动中念诵或哼唱。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语言,它既是人类思维与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的认知、观念与信仰等文化内容的外显形式。它之所以被民众认为具有灵力,其深层的结果还是基于民众的信仰。看上述所引龙山各种禁咒,我们不难发现,它完全是一种人民对药王的特别敬仰,乃视为一种精神之依托所产生,以至成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化现象。这种民间文化现象是否就真有神奇的作用呢?孙思邈在他的著述中论道:“斯之一法,体是神秘。详其辞采,不近人情。故不可推而晓也。但按法施行,功效出于意表。”[45]乃是说这种方法实在诡异神秘,光是只琢磨它的文辞,有点不近人之常情,所以不可以胡乱去猜测讲解。但若依照这些方法去做,其效果却又往往出人意料之外。之后,孙思邈又引用《神仙经》曰:“凡欲学禁,先持知五戒、十善、八忌、四归,皆能修治此者,万神扶助,禁法乃行。”[46]可知,要想所施咒禁有效,是还需循法练习的。那末,什么是法?法,就是方法,正如拙作《岩门前师教与黄喜初》中主体人物黄喜初所言:“法者,伐也。”[47]看《千金翼方》一书,做法似乎相当神秘,可其实许多不是不无道理,如果我们把它统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还不失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那就是阴阳五行、八卦预测、五运六气学说、中医原理、药物制用等的有机组合。故有的乃干脆直说:“若履城邑污秽者,当用此方:竹叶十两,桃白皮四两,柳白皮四两。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煮之一沸,去滓,浴身,百秽消除。又辟温瘴疮疡,此法天仙下游既返之日,未尝不用此言解秽也。至于符水咒漱及外舍之近术,皆不及此方。若能常用此汤澡浴者益佳。”[48]乃是有药物的作用。当知,咒禁之法,乃是各种科学方法总结出来的应用办法,是有理论依据的,只是这种理论依据和方法有的还未被科学所解释,而被封建卫道者所利用,蒙上了神秘外衣而已。因此,孙思邈又曾引用《神仙经》曰:“阳道强坚而易歇,阴道微软而久长。圣人闭口,万物可藏。回转清白,改易阴阳。应言不言,神明相传。应语不语,神明相与。故万法闭口,藏身之禁法流行,五脏神明。众人游戏而我独住,众人浩浩而我独静,众人言说而我独默,此行禁之道异矣。”[49]而非是常人所认知的,任何人都可行禁咒,任何禁咒都有神奇的功效。
  据说龙山水师的法水也是很神奇的。郭锦辉先生说,上世纪八十年代,龙山凤凰工区有位姓周的女子曾在山上砍树时,被五步蛇咬伤,当时整个脚都肿了,伤处痛得要命,肉都乌黑乌黑的,生命垂危。其小叔的师傅彭先生,赐水一瓶,拿回去,喝下后,疼痛大大减轻,以后喝了几次水,很快伤就好了,也没有留下后遗症。有人想探个究竟,解开这瓶水到底有什么妙法,可他就是不肯讲,说:“即使是女徒弟,不到必不得已的时候也是不轻易传人的,这是祖师的规矩。”
  语言灵力信仰由来已久,《礼记·郊特牲》中就曾记有古时候的农事咒语:“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50]在人类早期社会,曾只有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极为有限的认知能力,乃形成了人们“万物有灵”的基本思想观念。人们笃信自己的语言能够具有神秘的魔力,可能够在人的生活和自然现象里唤起所希望的结果,象人的呼朋唤类一样,能够叫动某人、某事、某物的苏醒,与之相声相应,相气而成,以达到某一自己需要达到的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语言灵力信仰上所表现出来的原始信仰观念,正逐渐被淡化,直至消失,灵力语言的运用也逐渐衍化成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模式,虽然被人们接受下来,但明显地褪去了民间语言灵力的依赖和恐惧,而更多地寄托于自己的个人奋斗,以达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望。
  
    [1], 脑壳:湘中方言,指脑袋、头。
  [2],曾维亮,《湘中揽胜》,岳麓书社,2000年,页150。
  [3],龙山林场,《天下药山,华夏药园》,2007年宣传资料,页3。
  [4],《宝庆府志》第2册,《物产·土特产》,道光29年(1849)刊行,页23。
  [5],担:质量计量单位,每担约合公制50公斤。
  [6],《湖南省志》第六卷,《财经贸易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页394。
  [7],即今湖南邵阳市。
  [8],史料参见李藻华,《杨家滩古文化八篇》,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页141-142。
  [9],翻古:湘中方言,回忆过去、讲述过去事情的意思。
  [10],汉班固,《白虎通德论》,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页22。
  [1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书店影印本,1989年,《说文·一上》之页三,原文无标点。
  [12],即今安徽省亳县。
  [13],即今河北省任丘北鄚州镇。
  [14],即今河南南阳市。
  [15],即今陕西西安。
  [16],涟源市梁正德、肖汉涛、熊集虎,打印本,《拜香歌》,页1-2。
  [17],涟源市三甲乡实竹村梁经标,2003年油印本,《龙山药王歌书》,页1-2。
  [18],岐山周淳溪藏,《药皇经》,手抄本,页1。涟源市三中周中和老师供稿。
  [19],三清殿:现称药王圣殿,在马溪镇城郊。
  [20],一十三代名医祖:据涟源市三甲乡实竹村梁经标2003年仲夏辑《龙山药王歌书》指“一代名医肈岐黄,君臣问答内经详。二代雷公及伊尹,尊古炮制撰药方。三代越人卢医祖,难经著出更端祥。四代华佗针炙法,青囊秘诀惜灰藏。五代长沙张仲景,折衷古圣最精良。六代王氏叔和出,扩充脉诀医道昌,七代丁德虞公庶,仲立诚叔各专长。八代张公名洁古,李公士材滑刘杨。九代黄君士安出,五运六气始测量。十代吕纪袁陈谢,各著医书远传扬。十一刘君名河间,李氏东垣亦豪强。十二丹溪张景岳,洋洋大作撰妙方。十三孙公名思邈,万民顶礼祝词章。自古名医惟两代,金匮千金汉与唐。汉朝仲景医中圣,唐代思邈药中王。”这篇歌书在时间顺序排列上显有差错,当为后人对中医名家的一个不成熟总结。
  [21],即今陕西省耀县。
  [22],后晋刘昫,《旧唐书·方伎·本传》孙思邈条。转引自张伟、张瑞贤《药王全书》,华夏出版社,1994年,页885。
  [23],同上。
  [24],魏启亮、郭瑞华校注,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目录前之作者原序。
  就长袖一挥,健步离去。
  [25],宋张君房辑,《云笈七签》,齐鲁书社,1988年,卷38-40。
  [26],魏启亮、郭瑞华校注,《备急千金要方》,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2。
  [27],《赐真人孙思邈颂》:“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之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据龙山老年人反映,古有旧碑存,后佚,岳坪顶药王殿四迁到山顶后重置,今嵌新碑存于该殿。
  [28],即今江南九江。
  [29],即今重庆市。
  [30],即今湖北武汉。
  [31],即今四川中江市三台。
  [32],即今四川中江。
  [33],即今四川蓬莱镇。
  [34],即今陕西省耀县。
  [35],今湖南邵阳市。
  [36],即今都江堰市。
  [37],见《云笈七签》卷27。转引自朱越利,《道教答问》,华文出版社,1989年,页201。
  [38],见后晋刘昫,《旧唐书·方伎·本传》孙思邈条,转引自张传、张瑞贤《药王全书》,华夏出版社,1994年,页885。
  [39],清董诰等,《全唐文》第二册,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第二次印刷,页1688。
  [40],魏启亮、郭瑞华校注,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上,目录前之作者原序。
  [41],周鸣初,手抄本,无页码。
  [42],见后晋刘昫,《旧唐书·方伎·本传》孙思邈条。转引自张传、张瑞贤《药王全书》,华夏出版社,1994年,页885。
  [43],此说与清道光29年《宝庆府志》所载略有差异,不知是否为龙山老年人记错。
  [44],参看本书中册曾有幸著《岩门前师教与黄喜初》一文。
  [45],王勤俭、周艳艳主校,孙思邈撰《千金翼方》,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631。
  [46],同上。
  [47],参看本书中册曾有幸著《岩门前师教与黄喜初》一文。
  [48],王勤俭、周艳艳主校,孙思邈撰《千金翼方》,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632。
  [49],同上。
  [50],除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岳麓书社,1989年,页383。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曾有幸 于 2012-6-28 10:35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太好了,曾先生!期待全文!

TOP

大家就是不一样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