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村村有宗祠 村规挂祠堂门口

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村村有宗祠 村规挂祠堂门口

中新网 2012年05月29日 14:53 来源:新民晚报

  温州永嘉楠溪江两岸的村落,每个村都有宗祠。芙蓉村的陈氏宗祠、鹤阳村的谢氏宗祠、枫林村的徐氏宗祠……

  在古时,就是这样的宗族组织管理着村里的一切社会事务。而在现代社会,年轻村民离开家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宗族文化会消逝吗?记者在楠溪江的村落里寻找着答案。

  说起祖先一脸自豪

  屿北村位于楠溪江上游。来到村口,干完农活往家赶的汪德元热情地把记者带进了村。


  在屿北村有大小祠堂6座,除了小宗祠,还有一座大宗祠。汪德元带记者去的,就是大宗祠,祠堂总面积3000平方米,内建两廊,中院有戏台,戏台前有石砌月街。祠中还有一棵800岁的银杏树,根深叶茂,雨过苍郁,风来婆娑,似乎诉说不完岁月的沧桑。

  “这里是村民们最在乎的地方。”汪德元带着记者走过祠堂的每一个角落,边走边说。记者注意到,“不准在祠内堆放杂物,不准破坏古银杏树……”的村规,就挂在一入祠堂大门的最显眼处。

  汪德元说,屿北村96%的村民都姓汪。“祖先叫汪应辰,是从江西玉山过来的,官至吏部尚书,和岳飞一起抗过金,后来被秦桧所害,隐居到屿北。”说起先辈,汪德元一脸的自豪。

  智慧先人巧思妙筑

  屿北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四周群山重重叠叠,形似莲花瓣。村落的巧思妙筑不仅体现在选址上,汪氏先人当时还进行了一套非常系统的规划布局。他们严格依照传统文化中五行平衡的原则,以北面的金山为金,南面屿山茂林为木,村东交叉阡陌为火,村西平畴肥田为土。

  尤为称道的是,先人从村北开凿水沟,引水入寨,补足五行相生之说,也给屿北留下独特的风景——一条幽深美丽的护寨河。

  如此严谨的规划,并不是屿北一家独有,楠溪江边如芙蓉村、苍坡村、岩头村等都是如此。而这只有宗族才会去做,才能做到。

  宗谱就是自己的根

  在汪德元看来,村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每隔20年修一次宗谱。因为这套宗谱,完整地记录了整个家族的每一位成员,是宗族文化的象征。

  一箱《汪氏宗谱》足有十多本,其中一半是手写本,一半是印刷本。手写本是1982年做的,印刷本是2002年做的。之前的族谱,在“文革”时被毁掉了,后来他们找到汪氏其他的分支保留下来的宗谱才补完整。当遇到有人考上大学,或者有什么重要成就,修谱时都会点上一笔。

  除了修谱,宗族文化对乡民的影响更深了。在屿北村,祖上制作素面的,这户人家便会代代相传以素面为谋生手段;祖上是织布的,这户人家古老织布机,仍在唧唧地唱着千百年来不变的调子。老人们都说,这些是家族先人们传下来的,是他们的最大财富,要好好地保护。

  年老乡民有着强烈的宗族意识,那么在外闯荡过的年轻人呢?

  38岁的汪祥鑫二十出头就外出打工了,多年闯荡后,他回到了屿北村。“早几年,我对宗族的认识还没这么强。如今,我也有两个孩子了,他们大了也可能会离开这里。但是,我会告诉他们,即便我们的家不在这里,但是我们的根在这里。”

  “在宗谱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是最兴奋的一件事了。”汪祥鑫说,“下一次修谱,我们要把宗谱做成电子版,传到网上,告诉在世界各地的每一个家族成员,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宗谱,增强宗族意识。” 王晨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