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陈群歆】潮汕“带客”史话潮汕“带客”史话
潮籍华侨,漂泊海外寻求发展,艰辛劳作、克勤克俭,最大的希望是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恪尽供养父母妻儿的义务,满足华侨这个心愿的是奔走于南洋和国内之间的“水客”。有一种人,却是专门捎带客人来往海内外的,从事这种职业的商人叫“带客”,在潮汕人迁往海外的移民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雍正至道光年间,潮汕人到海外谋生已成风气,红头船也有了专门载客“过番”的新业务。《公案簿》上就有道光四年(1824)2月,红头船从樟林载客出发,在海上航行26天后,抵达吧城(雅加达)港口的记载。那条船上有503名搭客,加上船员共619人。这还不是条大船。另外的记载,载客多在800人以上,连船员超过1000个人。潮州人向东南亚的第一次移民,这时达到高潮。在这期间,据统计,通过“红头船”方式移民海外者近百万人。
当时潮州移民多从澄海樟林出发,樟林有一种专做移民生意的商人,也就是“带客”,也称“客头”。他们对东南亚地区比较熟悉,潮州人出洋谋生多由带客组织偷渡。已经移民海外并站稳脚跟的海外潮人,则又纷纷委托“带客”引带自己的眷属和亲友前往东南亚谋生。“带客”还代办潮州籍华侨与家乡的函件和汇款,据说每月由“带客”乘红头船带回的侨汇多达4万元。至1858年,红头船时代结束,暹罗已约有华侨150万,其中60%是由樟林乘红头船到达暹罗的。
我们潮汕人,胆大心细,敢于冒险。海外乡亲发财致富的带着传奇色彩的故事,在潮汕本土到处流传。“暹罗好插(捞),拐(瘸)脚也来!”有着久远商业传统的潮汕人,对到南洋发财,产生了强烈的期待。这种企望直接变成行动,到19世纪中期,火轮船航路一开通,本地移民如潮水一般流向南洋。1860年汕头开埠后到1949年,又出现第二次大规模移民,这期间的移民都是无需签证的,直接可以上岸,而移民方式是双向的,有去有来。
1945年10月,也就是日本鬼子投降不久,我外祖父卖掉家中仅有的15亩薄田,获得200块“国币”,用100块钱买船票,从澄海湾头至汕头港搭乘火轮,在暹罗“带客”引带下启程,投奔南洋我外老舅。漂泊25年后,在我外婆望眼欲穿中侥幸回到潮汕。我少年时常听外祖父提到一处地方——“客头行”,几乎潮汕人到暹罗回潮汕的大小事都与“客头行”有相关联。“客头行”应该是一种提供出入境服务的商业机构的俗称。
1946年9月,我姑丈,时年14岁,从潮阳贵屿至汕头港搭乘火轮投奔暹罗他伯父,家贫,无钱购买船票,由“带客”先垫付,经过半个月的海上颠簸,抵达曼谷。
1947年5月,我父亲,时年6岁,由于那时家族的男丁都在暹罗,在曼谷的祖父委托“带客”带年幼的他回普宁池尾老家奉养曾祖母。那位带父亲回家乡的“带客”我在8岁时见过,是一位慈祥爽朗的老头。我清楚地记得父亲还跟他开玩笑:“伯,您要是不带我回来,我现在就在曼谷发财了!”
解放后,“带客”还存在一段时间,但由于出入境签证手续的正规化,“带客”就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