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2-16 14:24 来源:
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
王霄冰
王霄冰在九华外陈村了解立春祭的民俗
腊月廿七,王霄冰回江山老家过年的路上,接到一个电话。她马上赶到了金华磐安。磐安高姥山有个“娘娘厅”,是“七七庙会”的重要载体。王霄冰与农民朋友一道上山,体验当地村落的过年风俗。冬天的山路很滑,她摔了好几跤,直至2月5日接受记者采访这天,她的腰还是隐隐作痛。“中国的农民很有文化。”这是王霄冰常说的一句话。
-九华立春祭:神话还在民间
2月4日,柯城区九华立春祭在梧桐祖殿举行。王霄冰跑上跑下,细致入微地纪录了整个仪式。当天下午,几乎所有的领导、记者都回家了,只有王霄冰坚持到夜里,坚持到《闹八仙》的戏唱完……正因为她用扎实、认真的态度去调研,正因为她笃勤匪懈地努力,正因为她18年国外游学,才能有国际视野、又有深度广度地概括出那些民俗的特性。
王霄冰说,梧桐祖殿所祭祀的是中国始祖神之一——春神句芒,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她将把衢州九华立春祭作为个案分析,在“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中详细介绍。王霄冰高度评价了九华立春祭,她认为,中国的神话是被历史化的过程,而九华立春祭的民间性、乡土性,体现了神话还在民间,它的祭祀活动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典礼。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我所接受的教育告诉我,做学问,一定要扎实严谨,而调研一定要亲到现场。”王霄冰说,有一次为了写一部关于张承志的书,便去了西海固。西海固的旅馆,就一马粪、牛粪燃出热烟的炕,男男女女就披一件棉袄倒在炕上,当然那次女人只有她一个。而上个厕所,要跑到老远的玉米地里,实在不方便,可还是要忍受。记得调查最后一天,房东实在看不过去,便安排了王霄冰与房东的女儿合铺。后来,关于张承志的书德文版出来了,反响挺大。
记者问:“18年在国外,走过20多个国家,哪个地方风景最美?”
王霄冰说:“有一回,我去玛雅遗址,道路在维修,我也没多想,租了一辆车就抄小路去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怕。因为梦想和激情,一个女人就不顾后果和陌生出租车司机驱车七八个小时。前往墨西哥帕伦卡的都是山路,那段颠簸了七八个小时的山路,我认为是我见到的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王霄冰是想告诉我们,最美的风景是在路上,在努力的路上。
-玛雅文字与"2012"
王霄冰始终认为,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真正做好学问。
2004年,王霄冰承担起研究玛雅文字的任务。这是近几十年来困扰国际学界的难题,曾被世人传为研究“外星人的语言”。在接手这个古奥艰深的高难度课题时,王霄冰面临的还有时间紧迫、国内研究资料缺少和经费严重不足等一大堆难题。相比在德国的优厚待遇,很多关心她的人劝她不要接这个课题,可王霄冰说:“一个出国十多年的海外游子,心里最盼望的就是祖国强盛。能用知识来报效培养自己成长的国家,我义不容辞。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为她花点钱出点力,我愿意。”
为“解谜”玛雅文字,王霄冰多次往返于中、德等国之间,自费收集相关资料。半年多时间,她不曾逛逛繁华的大上海,不曾会见国内的亲朋好友,甚至曾担任她高中校长的亲叔叔去世都没能抽出时间回家奔丧。严寒酷暑、经费紧张、起居简陋,一心钻研学术的王霄冰克服了这些困难,提前完成了攻关任务。填补国内空白的专著《玛雅文字之谜》一问世,就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密切关注和好评。有人问她美国灾难电影《2012》传播出的所谓“世界末日”,王霄冰惊讶地问:“这里也有这种谣言?”随即她肯定地说,2012年不是世界末日。据她亲自到玛雅遗址研究表明,玛雅文字里并没有提及“世界末日”的说法,玛雅文化中根本就不存在这种传说,玛雅文字记载的只是他们文明的历史和纪年方式,并未提及预言。
-“中国农民很有文化”
在国外游学期间,有一回有人和王霄冰说,中国的城乡差别像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王霄冰说:“小时候生活在江山农村,农村孩子在城市孩子面前的自卑,几乎是天生的且又是无形的压力。就拿我两个姐姐来说,她们到了婚嫁年龄时,表现的那种坚决是前所未有的——绝对不嫁到农村。”
“所以,一定请你写上我的重要观点:‘中国农民很有文化’。”王霄冰继续道:“一方面,广大的中国农村里总有着一些相当于‘落魄秀才’的文化人,他们通过写春联、号箩筐以及民间故事、俗语、歌谣等等传承着知识谱系的文化。另一方面,农村中的大量的手艺人仍在传承着文化记忆。更重要的是:农民本身表现出的那种人情世故、礼尚往来,本来就是几千年来儒家‘礼’教在民间的继承、绵延、发展。特别是农村里‘慎终追远’的观念,本身就是孔夫子思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上姑姨家的三个鸡蛋一碗面条,那过年时的压岁包,那祭祀时的禁忌……不但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与形式。”
正因为如此,王霄冰近些年把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民俗的研究上。包括“立春祭祀”、“礼贤城隍庙”、“麻糍节”、“老佛节”等家乡的民俗也都纳入她研究的视野。
-“非遗”面临过度开发
为了研究衢州的“非遗”,王霄冰在衢城买了一套小房子,是为方便她作“田野调查”。20多万字的《南宗祭孔》就是她为衢州写的一本专著。
可是各地的非物质遗产,都面临一个问题:重申报,轻保护。王霄冰坦言道:“任何脱离了自身生存的土壤而被作为表演题材孤立地提取出来的‘民俗’,都是二手的假货。有些地方只看重入选名录的社会影响,申报时很热闹,可‘非遗’的生态状况保护却很糟糕。最根本的恰恰是过度开发和利用,这其实是背离了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民间的、动态的、生活在每个人心中的传统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记忆。”王霄冰如是说。
-人物名片
王霄冰
1967年生于江山。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民俗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陶立璠,获法学硕士学位。留学日本、德国,2003年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留校担任汉学家顾彬的科研助手。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字专业博士后,指导教师臧克和。2005年—2010年,慕尼黑大学亚洲学院汉学研究所课题研究员,2007年—2008年,兼任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起兼任浙江大学社会学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兼职研究员。2010年12月,由中山大学以“百人计划”引进,任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曾获“浙江海外留学英才奖”。著有《服饰与文化》、《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德文)、《南宗祭孔》、《玛雅文字之谜》等。
(记者巫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