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基督教化到基督教中国化
蔡大海
[内容摘要] 近代以来,基督教一直被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人对基督教漠视,甚至敌视态度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第一部分分析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失败与西方中心论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基督教义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和谐统一,旨在说明基督教对中国要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
关键词:基督教;基督教中国化;西方中心论;儒家思想
任何宗教,都是以济世救人为宗旨。基督教更不例外。工业、民主和基督教曾被誉为产生西方强国的三大法宝。然而,当西方传教士将这一法宝(基督教)移植到古老的中国时,却似乎种瓜得豆。晚清教案、义和团扶清灭洋、非基督教运动、文化大革命。在一次次的冲击下,基督教信仰在中国大陆似乎荡然无存。
然而,在进入21 世纪的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成为基督徒。这一现状说明了中华儒家文化什么呢?到底是整个中华民族是幸还是不幸呢?鉴于历史教训,基督教对当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意义何在呢?
一、中国基督教化与西方中心论
基督教传到中国,受到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批判和排斥。从异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化冲突是很自然的。在一定意义上,人类就是在多种异质文化比较融会中走向文明。同时,文化也是一种思想统治工具,当强势文化进入弱势文化领域,尽管自称拯救落后世界,但由于人为的不善,强势文化会遇到排斥。特别是在近代中国,基督教能在中国盛行一时,与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不无关系。虽然外国传教士在近代中国做了一些善事,但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的外国传教士是伪善。1925年圣诞节,在长沙的教会建筑物上贴满宣传画,号召人们“打击基督教”,因为帝国主义荷枪实弹的侵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基督教无形而险恶的“文化侵略”,因为它是以仁慈博爱作为面具,具有欺骗性,它的险恶用心是想根除中国传统文化,奴役中国人。①面对非基督教运动,外国传教士一再强调他们来的目的是成全,而不是废掉。基督不是到世界来毁灭(或消灭世界)、而是来成全(充实它)的。他们引用了《马太福音》的记载,耶稣说:“莫想我来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意思就是说:耶稣来到世间,并不是要完全废掉(原来的)希伯来的传统文化,却是要让传统文化的精神更丰富、更得充实;基督教对今日的中国文化,也是如此。这就是“成全”的意思。②
“成全”即充实、帮助。但帮助的前提是平等,在不平等的情况下的帮助实质是一种凌辱;帮助还应当是无私心的、谦卑的,公开的。相互成全,共同进步。
基督教文化和儒家传统文化分别是东西方古代思想的奇葩,是人类最智慧的思想精神财富。它们形式不一,但殊途同归。无论天堂还是大同世界,无不表达人类对光明、和谐世界的渴望。正所谓一脉相承,万流归宗。
西方人花费那么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向全世界传播福音,想要基督教全球化,普世化。但是,他们多以基督教为主体,只重视基督教的全球化,普世化本身,一厢情愿地推行,甚至武力强迫别人接受他们的教义,价值观。其结果是:其他民族认为基督教是西方征服者的侵略工具,是精神鸦片。另外,世界近代以来,西方人在物质生产上走在世界前列,不自觉地、习惯地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或者认为人类的历史围绕西方文化展开;或者认为西方文化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某种普遍性,从而代表非西方未来发展方向,所有这些,都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它的最极端、粗劣也令人反感的形式是种族优越论。它的最温和的、使人觉察不到的,也“科学化”、概念化的形式是现代化理论,认为西方文化在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发展出来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制度装置、价值观念、生活取向,具有普遍意义。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它的成功,更强化着这种普通性的意识。
西方人的西方文化中心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傲慢、无知的表现。人类历史是一个多种文化对垒,渐近文明的动态过程,时而冲突,时而对话。对于区域文化,时而领先,时而落后。谁若以中心自居,必走向衰败。古罗马、大清就是明证。正如西方谚语:“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所言。
西方文化中心论是违背真正的基督教精神的。基督教终极观,从一种超越历史的审视来看待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对于现代化所带来的新问题,出现的新矛盾和冲突,提醒人们认清其不足和历史局限性。这种审视,是以洞观历史全部过程的眼光来明察历史的阶段性和局部性,认为只有在历史的终结才能揭示历史的整体意义,而这种揭示乃超出困囿于历史阶段之中的人的能力,是一种神启或世人不能悟透的奥秘。人们若基于终极关切来观察历史的演进过程及其具体阶段,则可防止其对相对历史的满足、陶醉或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具有更现实和认真的历史态度和责任感。在现代世界的多元发展中,无论是“西方中心论”还是“东方中心论”都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更谈不上哪一个民族或其文化能真正领导世界潮流。一些人抱着某种政治动机,用粗暴的方式推行自已的文化霸权,剥夺别人的话语权,这必然引起对方的强烈反弹,对抗和冲突就在所难免了。基督教只所以没有在中国扎下根来,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即异质的文化之间缺乏起码的了解和尊重,上帝告诫世人:只有上帝是世界的中心。这样人类才会平等;上帝告诫世人:人要时时谦卑,这样人类才会和谐。
二、基督教中国化
无论是耶稣还是孔圣人,都是人类的楷模,世界公民的典范。有一个名词叫基督教君子。这一名词颇能体现基督教中国化。21世纪,如果西方世界继续一味地朝着文化霸权的方向行事,那么,西方人就再不配带十字架,因为西方世界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督教世界。而作为正积极创造和谐世界的儒家圣地--中国应当义不容辞地扛起基督教大旗。
如果说近代由于中国的落后、封闭及西方的殖民侵略让基督教很难在中国传播,扎根,发挥其价值的话,那么在今天开放,与时俱进的中国,正是耶儒相互成全,中西合璧的大好时机。原因如下:
(一)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对基督教因为基督教义与基督教徒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礼仪之争、晚清教案、义和团运动、非基督教运动等有关中国人反对基督教的事件,其实是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吃教之人、及反对外国人拿基督教当文化侵略工具。傲慢、无知和贪婪,这正是基督教义所不容的。
(二)基督教义与儒家伦理思想有众多异曲同工之处基督教义最感人之处就是博爱、牺牲精神,这与儒家核心思想的“仁”很相似;“上帝是否存在”一直是中国人信仰基督教的障碍,当年的政治宠儿陈立夫晚年远离政治,扮演儒家文化的推手。对于诚字的阐释:God is wisdom上帝即智慧, God is strength上帝即力量,God is faith上帝即诚信。中国的这个诚字其实就是外国的上帝。中国落后需要内伤调整,第一着手应于文化精神道德重建。基督教义提倡拯救人类和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如出一辙;基督教义和儒家思想都强调诚信、宽恕的待人思想,特别是在物质世界发达的今天,基督教和儒家思想都强调精神世界的重建,坚守精神阵地。
(三)动态的、发展的教义很多历史文化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迷信的、但是文化是与人类认识自然和生命的水平紧密联系的。可以这样说:人类早期文化带有迷信色彩是正常的,不带迷信色彩是不正常的。文化是在不断的更新发展的,而不是凝滞不前。众所周知,基督教脱胎与犹太教,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前后的基督教又有很大的不同,在不断地自我批判、改革、分裂及重组中,基督教会和基督教义日臻完善,儒家学说岂也不是一样。任何人若静止地看待二者,以偏概全,批判基督教是迷信,儒家思想保守,压抑人性,都只能说明其机械和无知。
(四)基督教义与儒家伦理思想都具有普世性世界上存在多种文化意识、思想精神,虽然形式各异,但仍然存在着重要共性的价值趋向,这种普世的重要共性的价值趋向,就是适用于全人类的价值观,可以来自西方,也可以来自东方。孔子可以说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他生活在经常打些无义战的春秋时代,或周游列国,或退而办学,孔子一直在推销和传授他的治国方略和仁义礼智的理想。孔子那里几乎没有什么国家概念,从孔子周游列国看,虽然他是鲁国人,如果有哪个国家同意,他都愿意去推行他的一些想法。爱、仁、诚、孝、谦、恕这些被基督教和儒家强调的思想是不以时间、空间、对象的改变而改变的。就像燕京大学教授赵紫宸说:“耶稣是人,和孔子一样都是人类的至宝,人类的模范;并不是犹太人所独占有,也并不是英、美、德、法、意诸信基督之国所独占有。谁有他的精神,谁就是耶稣……。”③世人不可能都成耶稣,都作孔子,但是世人应有耶稣基督的精神,假如世人皆能心向耶稣,行如孔子,和谐世界岂不是指日可待?
(五)儒家文化的稳定性和兼容性中国传统文化,至秦汉以来就以儒家文化为主脉。儒家文化的历史渊源多种多样,既有中原本土文化,又有所谓蛮夷文化,还有异域高级宗教文化。例如,佛教起源于印度,却兴旺于中国,中国对佛教的改造很明显,这说明儒家文化有很强的同化,以华变夷的能力。晚清中国的落后挨打唤起了中国人对传统儒教文化的反思,促使形成新儒学,新儒学是继程朱理学后中国传统文化一次革命性的飞跃,而“基督教中国化”正体现这种革命性的飞跃。
三、结论
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中国基督教化”比“基督教中国化”更刺眼,更能唤起中国人的民族热情和民族自尊。相对于20 世纪初中国基督教徒的大量增加,中国人掀起了非基督教运动,基督教进入中国犹如一把双刃剑,基督教曾让西方人经受了黑暗的中世纪,但基督教又是自由、平等、民主的西方文明的渊源。
从本质上讲,基督教和儒家伦理一样都是人类发明的高级形式的工具,不能人为地说基督教是西方的,好的东西应该属于全人类的财富。就像当年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争。无论市场还是计划,都是一种经济手段,资本主义运用市场经济,同样,社会主义也可以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来发展国民建设。基督教和儒家伦理都存在普世的,全球性的价值观。不论是“中国基督教化”还是“基督教中国化”,那都是中国国力或强或弱的表现,历史的教训告诉人们要清楚一点:基督教义和基督教徒是应该区别看待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可以引狼入室,改革开放中国大陆基督教徒的大量增加将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需要正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国人的智慧和胸襟。
____________
注释:
①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295 页.
②刘家峰编.离异与融会:中国基督徒与本色教会的兴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248 页.
③[奥]雷立柏.论基督之大与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46 页.
参考文献:
[1]郭清香.耶儒伦理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年.
[2]袁正光.现代文明的基石.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3]李跃森.司徒雷登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年.
[4] 吴梓明. 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5]于歌.美国的本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年.
(本文转载自:《安徽文学》2009年第1期)
本文来源: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