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0-5-2 17:27 发表
这个“他者的视角”确实很重要。不过要是一个人脱离了原来的社群,丢弃了该社群的文化价值,那他就不再属于传统的承载主体了。比如在 Unterpfaffenhofen村里也一定有很多年轻人不会来参加这个活动,而宁愿去看足球比赛或参加五一的工人阶级大游行。但是他们也不会对五月树的传统提出任何批评,而顶多只是漠不关心罢了。还有就是外来的旁观者(像我们这样的外来移民),也不会觉得这是在装模作样,或有所反感,反而觉得很有趣,也很骄傲。东瓶先生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
获得他者的视角,并不一定等于脱离原来的社群。即使是真正的他者,也未必一定会对观察对象加以负面评价呀。
我想说的是,对于传统中的人,传统无需判断,只需实践,而正是他者视角的介入,使得对传统的审视和评价成为可能。
这个评价可以是否定的,也可以是肯定的。
如果只是脱离关系,或是如果只是旁观,不会涉及到真正性的问题。
而获得了他者视角并停留于内部的人,或是不甘于旁观的他者,有时会显示出更大的热情。
往往也正是这些人,为了达到理想中的完美,最先开始追求所谓历史的渊源和地域的独特性。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还请指教。
另外,标题一面将对象设定为“真正”的传统,一面又说它不存在“本真性”的问题,是不是有点授人以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