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亚:问题与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2012年08月09日 来源:读者推荐 作者:张诗亚
【核心提示】只要你确定了你的核心问题,总有几块工作要做。思考问题的整体,抓问题的关键,平常看什么书,确定里面的材料。这些问题确定后,才形成问题的必然架构。这块为什么我去调查,调查了哪些材料,调查用的什么方法,然后,引出对问题的讨论,然后通过这个证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一层一层必然递进,这要让人家看起来觉得你的每一个东西都是自然而然的,连贯的。
我们的博士生开题,已经有很多届。像今天这样大规模的博士生开题,在西南师范大学还是第一次,外请的评议专家都感到我们的开题数量多、涉及的领域多、存在的问题也多。其中涉及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跟同学集中讲一讲,无论对开题人还是对旁听者,都很有意义。要今天讲而不是隔几天讲,因为隔几天再讲,大家对今天开题的印象会淡得多了,就会失去很多意义。十四篇开题给了我们十四个范例,每一个范例都有很多话要说,集中一起谈,把一些共同的问题讲一讲,就效率上讲,要好的多。
首先,我要谈的是对待开题的态度、对待别人意见的态度问题。请来评议的老师,各种“武艺”的都有,对我们开题人来说,不要说那个老师说话说重了,那些话不实,而你只听对你有好处的那部分;不要计较别人的态度,不要计较人家是不是都是客观准确的评价,更不要因为一个老师说我好,就不服气其他老师的否定和批评。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就是要端正态度,这个非常重要。我们开题不针对任何学生,不针对个人的关系,更不针对老师之间的关系。如果考虑关系问题,就把学术问题偷换成人际关系了,因此,不要说这个老师有几个过了,那个老师有几个没过等等。
第二,我们的开题很多人都是临时弄并且希望老师配合他,这样的临阵磨枪是不行的。所以我在这里讲要端正态度的同时,还有个更大的问题,是很多同学在学习的安排上。一方面,口头上都说博士学习很重要,要非常认真的学习,可是每到关键的时候,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而每个理由,用我一句话概括,都是以革命的名义。所以,这是个麻烦的事情,也就是在安排上没做好。很多同学在入学的时候都跟老师说,觉得学习非常重要,一定要好好专门安排时间学习,一定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请老师务必考虑,可是到时候就不是这样了。整个安排上说他不认真,他感觉到冤枉,可是这个认真决不是形式上的读了多少篇,弄了多大一堆材料,这不是量的问题。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有个女老师写了六百多字的东西,在我看来这个六百字超过了好多长篇大论,因为她抓住了一个一个破产小公司骗取国家财产的报道,揭示了现行经济中的大问题。虽然她只用了六百多字,但是她需要做的东西是很多的。所以这个核心的问题是你的思维严不严密。这个话题本可以不讲,似乎跟开题没有关系,但我觉得我们同学做的最不好的就是这个问题。有些同学不在实际学习上下功夫,到临时了想通过其他途径混过,只要我把关,绝对不可能。课不来上想拿学分,论文这么做想要通过,开玩笑!这绝对不是针对哪个同学,我讲了以后,你们就会觉得这些话不是在乱说。博士生开题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以为有如下几点:
1.研究的领域也就是研究域非常重要。
研究哪一块,干些什么,这一块原来是哪些人在研究……请注意这个问题,在开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到底是不是教育类的问题。这个话题的背后是说这块研究领域划归到哪个学科。用法学上的概念就是说主权是谁的。这个问题又真又假。为什么呢?说他真,确确实实被划归为很多学科的领域,这个是实实在在的有一个标准的,有一个所属学科范围。但学术的领域是真又是假,上升到哲学层面就会明白。比如这个问题看起来是法学的问题,是经济学的问题,是教育学的问题,但是,我怎么就不可以研究呢,社会学可不可以进来?人类学可不可以进来?产权是通过法律的形式授予你对这个东西的主权,这个是可以授予的,是人为的行为,是可以明晰,划定的。学术问题,从来没有哪个领域说只许这些人研究,不许其他人研究。就算他说了,这个授权也没有法律效力。
同时,人类对研究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当我形成了一套话语体系,有概念、有术语、有定律、有专家群、有方法……那么我可以说这是我的领域,这个话是对的,这是真的一面。当其他人要进入这一领域,内中包含的术语要懂,工具要懂。要用他的话语、方法等等,进入这一领域,研究问题。学术领域是人类对其认识的主体的划分,不是永远不变的。但是当博士申请学位的时候,是在这个话语体系理论框架中去获得认可。所以,我提这个问题:你这个问题是不是教育学问题?到底是哪个领域的内容?
因此,弄清楚学术领域,研究领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认真思考,而我们不少同学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搞清楚。总的来说,在学术研究上总还得有一个范围,这就是说要给自己的研究划个界,这个非常重要。我们讲“时”“空”两大关系。万物都在运动,凡运动绝对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东方的天地,实际上也就对应于西方哲学上的时空,确立了这个,才能确立了坐标。所以说有的同学的开题不对头,凭什么就定个1978年后,这个不是搞政治运动,又不是因为三中全会以后颁布了什么政治文件,引起了事情的变化,所以我就只研究这后面的一部分,你所研究的农村教育的不公,以前没有吗?为什么你只取这一段,这个是完全的错误的。时间坐标没弄懂,这个划分是乱的。我们经常犯这个错误,我们长期宣传的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以后,天是明朗的天,这个是政治宣称。不能说从那以后,一切事情的性质就变了,这个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只有政权的性质变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很多东西没有变,可以以这个作为坐标,但是千万不能把这个理解为可以一刀切,昨天和今天截然分开,我们犯这样的错误太多了。
还有,以这样的划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就一切黑暗。以前我们就论证了这个问题。以这种逻辑的话就会得出非常荒谬的结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是荒唐的,草和苗哪有阶级性?这个概念偷换过后就公然成为口号。邓小平就比较聪明,他就提出,黒猫白猫,逮住耗子就是好猫,他就不会说,只有黒猫才逮耗子。我在这里不是给你们讲政治,也不是讲文化大革命,我是谈我们同学作研究的思维方法跟这个问题的共性。在开题、答辩中,这个问题比比皆是,莫名其妙的概念偷换。
所以,研究领域是我们同学开题、研究问题第一要做的事情。在我上课的时候,几乎每个年级我都讲过本体的运动、本体和认识的关系这些话题。这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视角我也曾谈过。西方的本体的认识,西方哲学的这一块,本体包含了一切。英文中的这个词,我曾专门从词源上谈过这个问题。本体它是无所不在,连续相继不断运动的系列,这是把它抽象成哲学概念,这一概念包含了什么呢?天地万物以及人的精神,都包括进去了。然后再抽出人的精神、人的认识,于是为了研究方便,便确定了这一关系。哲学里面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本体在运动,人在认识,本体在前,人的认识在后,人的认识受本体挑战,本体变,认识就变,认识不能涵盖本体,就是错的。所以当本体不断的运动的时候,我们去认识它,去划分一些学科领域,那不过是你的认识理论体系。它(本体)没有因为你划分,就变了,恰好因为它在不断运动,所以产生了很多边缘领域,出现了交叉学科。
那么在你们的开题和研究中就应该思考。比如:教育纠纷、受教育权利等等,这些只是教育问题吗?法学也可以从受教育权去研究它。当我们弄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单从某一个领域去谈它,我们都谈不清。举个例子来说,把教育比作外贸,这只是从教育作为产业,有贸易的某些相似特征定义的,这是执其一端。很早就有寓言讲过瞎子摸象,犯的就是这种错误。看完整的象,为什么要只把象认为是个柱子呢?领域划的界非常重要,他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研究的逻辑起点。比如说,民族的节日、本祖、传承这些类似的问题,它是什么领域?最早我们国家把他划成民族学,然后发现好像这个只谈民族学比较狭隘,民族学现在几乎不大谈了,因为西方谈的是人类学,这样人类学又冒出来了,所以这个领域开始在变了,然后是社会学,在然后是文化学,现在教育学发现他有很强大的教育功能,我为什么不研究呢?还包括宗教学。就这个问题,就可以涉及到这么多方面。假如你在研究,思想学、民俗学、文学、艺术都可以在里面去找到一块地,他是个巨大的林子,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就应该知道你的研究领域的包容度。
我们很多同学不大思考这些问题。比如说,有的同学的西南人力资源与教育,这两大块涉及哪些?很多人没有梳理,当我的研究划了个圈的时候,这圈里包含那些,搞动物学的马上去查查动物志,搞植物学马上去查查植物志,光查动物志植物志还不行,它所生长的那块地土壤学、地质学、气候涉及地东西多了。同样的一块研究领域,都可以进去,问题是你怎么研究?你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要做的最起码的一件事,尤其是对所谓的科学研究来说,就是要清楚都有些谁进去过,已经有些什么东西在那里长期生长了,这个学有哪些主要的东西,那个学有哪些主要的东西。比如说,文化学涉及哪些,宗教学涉及哪些,就不要只盯着那个看。
现在你就知道我要谈到第二个问题了,就是资料去那里找?都有谁做过这个研究?做博士研究,对于那些浩如烟海的资料,到底看那些,看多少都必须清楚。很多不会做资料研究的同学,或者只注意了形式,比如按字母排列资料或者按笔划排列等等,我们很多人把资料理解成摆盘子,先上什么,后上什么,谁坐哪里,这个是资料的排序。资料首先是对这个领域的了解,这就是所谓的基本功。通过一看书,马上知道谁是权威,谁是抄的,我看谁的,不看谁的,不要认为看的多就好,我可以看一本就解决所有问题,这才是本事。象邓小平处理文件一样,很大一摞可以一会整完打桥牌去。勤奋永远不是形式上的勤奋,而是及其敏锐的抓住问题然后把他分门别类,当然,那个形式上的勤奋还是需要。一定要善于根据领域确定研究的问题。
2.问题跟着来了的第二个概念,叫做问题域,
为什么是问题域呢?其实问题域最核心的是一个问题,核心的问题,处于中轴的那个核心的问题,也就是毛泽东经常说的抓主要矛盾。这个问题反应特别明显的有两位同学,抓不到中心问题。于是,平面铺开,整个就显得麻烦。像这样的东西,你们要抓住中心的问题。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来探讨,全盘皆活。比如好的画家画葡萄,决不是硕果累累,画了一筐葡萄,而是运用几种主要的颜色,这几个颜色跟另外一种颜色什么关系。所以要考虑,在你的谋篇布局中怎么注意这些问题,中心问题一抓,虚的、实的、需要调查的、需要文献梳理的、需要个案研究的,浑然一体。而好多人不是,是为了调查去调查,为了统计而弄点统计数据。
在中心问题确定之后,还不要忙着谈写作。我们同学心中全然无数,这个问题是个真问题呢?还是个假问题?我很爱举这么一个例:比如卖东西,我们会争论怎么卖的问题,拍卖?摆到铺子里寄卖?走到街上兜售?一家一户推销?所有这些卖全是假问题。为什么呢?没有产权。先要弄清楚是谁的,别人的东西,你凭什么卖?关于拍卖、寄售那些都是假问题,没有前提,站不住。这个问题你解决不了,下面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因为你提出的问题是怎么卖?为什么说是个假问题呢,前提是你没有权力卖。
同学们的研究中出现了多少这样的话题。首先要把你的问题做反复的思考。他是个什么问题,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我要批评有的同学,看看他的问题由来,简直全是废话。三大原因,一是宏观的,再是自己的,自己主观的可以考虑这个问题,也可以考虑那个问题,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有的同学说我到过加拿大,就研究加拿大教育,那要到过美国呢,就研究美国教育?像这些呢,都不是充分理由。有的同学是白族人,就研究白族。那如果按照这个理由,我们汉族人不能研究白族吗?那个可以作为一个条件,是你的方便,但是请注意,这个不是必然的,不是充足的。学习,都是从未知到已知,这个里面的分寸需要把握好。对于问题的由来,很多同学几乎不知道怎么说,为什么你要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什么现实的矛盾?有那些重大的危机?有那些紧迫性矛盾?这些才不是空话。
我们很多同学一上来就是东风吹战鼓擂似的,比如世界正在进行全球化……好多人写这个东西,前面的全是废话。要写最实在的,全球化跟你的问题有什么相关。我也写这个问题,比如,我写民族认同的问题。我曾经在美国做过一次讲话,就说全球化下的民族认同问题,华人民族认同问题。这个我也在北大发表过一篇文章,主要的观点在上面。我那个文章,说句不谦虚的话,为什么美国人争着叫好,好多美国教授,至今给我保持很好的关系,很多主动给我帮很多忙,就因为他觉得这个东西做的好,有些佩服。我们有的人,尤其是一些出国的教授,在国外讲话,动辄教训我们的老祖宗:中国因为礼教,所以怎么怎么样了。什么叫礼?什么叫教?什么叫德?全然不懂!都是以极左的腔调在定位,这个价值坐标,在理论上就是简单的进化论。
现在提的进化论是广义的进化论,觉得以前的狭义进化论不对头了。社会没有那么简单的,我们经常提的很多问题就是假问题,比如,搞德育的人,说德育现代化,听这个话好像很对头,当什么都现代化了,德育为什么不现代化呢?没有现代化的德育,怎么有现代化的人呢?听起来似乎很有逻辑,仔细分析一下,所谓德育几个要素?人性有那些东西?仔细分析才发现,核心的命题,德的现代化,美的现代化,美的科学化,真正的人性的进化,在我看来,很难说。假如人性简单的进步了,孔融让梨到现在用来教育人就没有价值了。因为那是封建社会的,但是现在看来很有价值,因为他所表现出来的德,很有价值。人性有很多共性,冰海沉船,救人时让儿童妇女先走,不会因为他是美国人、英国人或者是大亨就不同。所以这个德育现代化,常常是假问题。经常弄起来就是一通胡说。
像这样的问题,一定要说清什么是真问题什么是假问题。这是写论文中的第二大问题,而我们同学却常常弄不清这个。我们有一个大的团队,我们的同学发展阶段不一,兴趣领域不一,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也不一样。有很多各方面的行家,确定这个核心问题的时候,核心问题找准没找准,思考好没思考好,为什么不请教一下他们呢?比如谁研究的东西多一点,就跟他反复磋商这个问题,请他批判。其实通过这个开题,你们很多人心里都有数,知道谁好,谁不好。也知道,谁评的好,谁评的不到位。你们心里都有杆称,但有时候为什么东西出不来呢?这个时候尤其需要听人家的意见,尤其需要和同学们反复讨论,不要顾脸面,这个很重要。这才可能由此产生你整个论文的逻辑起点。这个问题的由来,才是你整个论文中的眼。有此眼,全局皆活,否则,就算摆很多规规矩矩的子,都是废棋。
现在开题一定要弄清楚关键问题,否则真要我到论文答辩的时候来推翻你的论文,我心里也难受:要是我不说呢,请你坐在那里,看见问题了都不说,充什么烂好人?说呢,心里又嘀咕,这个老师,咱们还是哥们,那位先生还帮助过我们……是不是就不说呢?但有时候看到同学在那里求学,整个报告厅挤的满满的,又觉得不能不说,还是得说一说,一说呢,有时候又打不住,说的比较尖锐。好多同学一听,糟了,这个论文的根都遭拔了,通不通的过?
所以,我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确定你的核心问题,这个非常重要,事关你论文的生死。我们很多同学至今这个问题把握不住。这个跟平常写什么工作报告、宣称材料、文学作品绝对不一样。
确定这个问题后,跟着来的就是,这个问题是证实,还是证伪?比如,民族节日的教育功能,题目叫什么,对我而言,还不是很重要,不是说他不重要,而是说相对而言,问题更重要。因为题目一下子定的很满意不可能,但是问题在那里,这个问题的核心成不成立,是论文的眼,这个问题有了,下面的研究范式基本有了,其他的问题,在我看来是第二问题。有核心问题,那么就可以做论文,没有的话,就不能做。这才是决定你开题顺利与否的关键。因为那个问题你做不了,比如,那个本祖,调查了很多东西,但是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是本祖的文化教育功能研究,或者是对民族认同的研究。把这个问题域弄清楚了,涉及到那些领域,看谁的书,他都说了什么,这个时候的书绝对不是罗列作者,而是关注哪些问题研究过了,哪些问题还没有研究。哪些问题研究的时候方法是老的,结论是错的,哪些材料是做过调查可用的,这里面涉及的问题相当多,这就要牢牢把握自己的问题。
如果你的问题是证实类的,证明确实有这个教育功能,这个教育功能是独特的,而不是说在这个节日穿什么衣服,跳什么舞等等,要凸现背后教育学的意义。比如说节日的教育功能,我们现在的节日怎么样,做个梳理,研究的基本功就来了。分个类,从形式上分,法定节日,非法定节日,这是两大类。这种分法很简单,但是这也是一种分类体系。第二,还可分为经济类的、文化类的、民俗类和其他各种各样类别的,按范围大小分,是全民族的还是部分村落的。分类之后,找出共同的问题,看看有谁在关注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学领域里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没有,没有或者很少,这个才敢说是问题的由来:这个问题没有人研究,或者很少有人研究,我们只注重了学校的这块教育,严重忽视了这块的教育意义。在说到本祖这块,可以调查人们在节假日花了多少钱,占了整个村落经济的多少,然后在学校经费上又投入了多少。本祖这块这么大,花了那么多时间,时间是可以量化的,投入了多少经费,这个也可以量化,还可以理清在人们心中的排位,这个可以调查很多人得出。这个这么重要,可是对他却没有研究,那么这个研究就是填补空白的了。这个不用你说,写评语的老师就会自己给你摆出来,就不用自己去吹。关于本祖,一个村子,有多少人参加,用多少时间?不是让你去把那些庙的资料弄下来,而是研究他起什么作用。
昨天我还看到有关资料说它起法律的作用,排解纠纷。假如我们把重心再偏到对村民的教化作用,那么,我们可以找个没有本祖,但经济情况差不多的,犯罪率比较多的村落去调查,再去发达地区调查,在去其他地方多调查调查,这样研究方法不就出来了?这个出来以后,跟着出来的就是这个村子里,怎么犯罪率就那么低?这个时候让你得到什么结论,那就是不能简单的取代本祖。这样才不会只是简简单单的告诉我们一个常识,这个村的本祖怎么来的,那个村的本祖怎么来的,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你在转述给我们有关资料,根本不是你的研究。我刚刚说的那样才是研究,这个功能,由多少要素构成,仪式有多少,占多少时间……为什么研究个案?要素同构,普遍性问题就出来了。这样就既有前人的东西,又有自己的研究。所以中心问题的确定非常重要。这个问题确定以后,要是证实,就要考虑怎么证实,或者证伪,也是同样的。比如,这个学校的德育不行,这个怎么证伪?我们很多人就是因为领导人说了,所以不行,他都得出结论了,那要你研究做什么?这个不能取代你的研究。他说此事,你只能把他当作你的调查客观对象之一。
刚刚说的问题域,是个大的范围,中心问题确定以后,其他的问题就跟着出来了。然后,那些问题是第二层次的,那些问题是第三层次的,要分清,不能一股脑儿的收罗。很多同学都是犯的这个毛病,没有主线,没有解决的主要问题。比如那个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和教育应该是对什么样的关系,这对关系谁起作用。以前是教育无条件服从政治,现在是服从经济,所以我们整个西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都这么定位。我们很多同学是政府官员,也读过这些文件,也参加过这些东西,都是这样的教育,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西部大开发,所以我们要建什么学校。这个完全是荒唐的。没有211就不建大学了?这种报告,把这个学校换成那个学校完全一样。核心的问题也就是独特性在那里,没有解决好。
人的发展才是永恒的,教育研究的根本是人的发展。而这个人的发展,既可以在纳西族也可以在白族,在整个西南民族。摆在一块来看,都一样。要明确我抓那一块,哪个问题,哪对关系。以前的关系错了,被颠倒了,因为把教育服从经济发展服务出了问题。现在说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等等的话,不等于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只是中央层认识已经有了,下面怎么做,还是没有转过来。
比如有的同学,他研究民族关系是怎么解决的。他就要找一个例子,以说明怎样形成了个良性的关系,这个例子是经过你深思熟虑、反复调查拿到的东西。别人看你的研究方法就可以知道那不是简简单单的抄袭。统计资料,那个根本就不叫研究。我们同学经常辞海怎么说,词源怎么说,辞海、辞海哪个时候编的?那些东西在专家看来错误百出,而常常作为你们立论的依据,辞海这么说,所以我这么说。这个逻辑前题是错的。你们要证实,证的就是这个核心的关系。这个例子证明了这个关系成立,于是,理论的东西出来了。这是什么关系,什么新理论?教育不仅仅是为经济服务,反过来它作用于经济。在这个知识密集信息化的时代,它创造新的产业。知识分子在文化、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创造会规定今后的社会发展方向。这个才是一个核心的命题。然后在这个进程当中,我们的民族文化以及以前的东西该干嘛,有哪些东西我们该留下来?这几个问题就出来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有机的融合的整体,而不是东一块,西一块,满纸的感受,那种凑起来的东西不叫研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这是统帅你问题的关键。然后把你的问题分层。既然要回答的是节日的功能,那节日的分类、节日的运作机制、现在的操作情况、对节日的投入、组织形式、影响人群,这些问题层次就跟着来了,同时还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样才把问题形成一个体系。这些没有思考,拿出来的开题报告就没有问题的层次。所谓问题域,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金字塔,最后服从你的核心问题。
3.方法刚刚讲的是两大类,证伪类和证实类,背后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注意,通常我们用的方法论,就是所谓的逻辑实证主义。有的同学的弄的一塌糊涂,贴一块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这样谁都不敢说话,谁敢说不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再多搞点,还可以弄个邓小平上去,这种标签似的方法论,根本没有内化。方法一定是服从于方法论的,我曾经讲过这个问题,我们这次的博士生考试,很多人这种题答不出来。上次研究生答辩的时候,孙振东老师也提到过这种问题,比如,十个男老师一个女老师比教学,男老师有三个不合格,女老师有一个不合格,看上去女老师的教学不合格比例大,这样就可以说女老师教学成绩就比男老师差?分子分母都不一样,这个根本没有可比性。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可比不可比?这个比较的前提是什么呢?
注意,他的方法论的基础是农业的投入产出,所谓秋后算帐,收了多少庄稼,用以证明我的耕作比你好,比你勤快。西医分了很多科,背后蕴涵着什么东西?中医不这样看,中医的方法论就变了。黑箱不看中间,中间怎么运动是黑箱,所以只有阴阳、五行、正邪,怎么正怎么邪,挑两段,一个看输入,一个看输出。这个方法论背后是什么东西呢?这才开始谈到黑箱,阴阳五行平衡制约的关系。
你们注意你们在用很多名词的时候,这些东西都没弄清楚。用了很多后现代的东西,后现代的核心的命题是反现代化。科学搞的是去魅。比如黄梅戏中的天仙配,树是媒人,这个是神话,神话是科学眼中的迷信。树怎么可能是媒人呢?树能开口说话吗?但这个不是谈科学,谈的是背后的东西。科学就把这些东西去掉了。于是没有寓言了,全是日本的那些玩意儿,什么金刚等等,是科学的东西。
在我们教育上这种问题多的很,我们到底用什么发展我们的儿童。当我们开始思考人性的时候就会发现,发展儿童需要想象、需要审美、需要同情、需要爱护,需要好奇,需要这些神话,这些魅的作用。现代化把这些东西搞掉了。后现代意识到我们需要这些东西,所以叫后现代,我只举了一个小例子。他的思维角度,背后的方法论是什么东西呢?于是开始分析话语霸权,你的话语一说,非得是因果链条,我非得按你这样说,当说支部、书记的话语的时候,话语权已经定了,这是政治话语权,而且是研究党的关系的。这个话语权用这个词的时候,讨论这个东西就不要说其他了,就要用这个程序谈话。这叫话语权,而且是话语霸权,不许你引进其他领域,其他的思维,所以后现代反对。然后这个话语形成的一个语境,让人在这个里面思维,他谈的是这些东西。你们往往不大考虑不大思考,就用上来了。这个意思本身是什么都没弄明白。
我希望同学们要把其背后的方法论弄清楚。方法和方法论是两回事。方法论是价值定位,方法是具体的。这样的东西要考虑到,然后才是你的方法。你们写的那些东西,好多人在研究方法这块都是贴的标签。我批评过若干次,不外乎是文献法、田野调查法……谁看书不用文献,但是有的文献根本没看懂。刚刚说了,你的研究域,决定了你的文献方面,这个时候你呈现给我们的文献综述,让我知道,你还知道在哪里去买菜,比如要上的菜是萝卜炖牛肉,你还知道在哪里去拿萝卜,这个萝卜好,什么季节去买,这个方法和你的研究合在一块才行。你都没有分析人家的文献怎么叫文献法?文献法怎么用的极看个人功夫。
为什么呢,说明你看了很多,说明你看懂了,说明你不光看懂了,还能几句话拎出关键来,让没有看的其他人懂。而不是像你们那样堆在上面。读书笔记把刚看的东西全都堆在上面,是典型的堆砌。这样子,根据你的问题域,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确定主要文献。要找对关键的书,社会学的看谁的,人类学的看谁的,几本书,让你一下子清楚这个领域都主要涉及了些什么问题,而不是把你列的书目往上堆砌。很多人花了不少功夫,平时也很幸苦,要说呢,还是个好学生,可是不知道怎么读书。你的问题域才决定你下面的研究。比如经济领域,我不如人家,我就不作突破,明说我借用谁的,白族的历史,我不作研究,文字学的东西不懂,甲骨文的东西从来也没研究过,只是学了学,我就用其他人的结论。然后谈什么地方是我研究的,什么地方是我创新的。
我们不可能把人类的东西都弄懂弄透,引用人家的东西非常关键,用谁的,都要一一的列出来。这是个科学态度,要用注脚,要知道出处。这个才开始学术规范。这种引用就不是堆砌,这个时候谈你引用文献的文献法你会谈的头头是道。这块文献,我用了谁的谁的,为什么要用这些人的,他们做了什么研究,缺什么,那些不足,我需要做什么。这才不是在那里瞎说我用了这个法那个法。
再然后,田野调查,为什么我要选这个点?比如,有的同学确定了研究加拿大高等教育,这个点,用了同构,里面有哪些要素。这个是很小的枝节上的方法,不是你通篇的东西,不是像有的老师研究的那么复杂,那个是整个教育观的改变,像那种基础性的东西挑战性很强,要读很多书,证明这点很不容易。具体的研究方法就慢慢展现出来了,再这些方法上你也可以有创新。同构是个早就有了的数学概念,但是我能合理用到这个研究上来,这个用的好,就是一个小小的创造,就有点创新了。或者至少说在这个研究方法上动了脑筋的。不是把人家的东西胡乱拼在一块。这个非常重要。选点,选什么点,你想证明什么问题,而决不是出去跑一通,回来就把资料列上去。好多同学在选点问题上存在这一共同的问题。而且还要处理好局部跟全局的关系问题。一个个案跟要研究的整个大问题的普遍性的问题。比如,一个县的乡土教育怎么跟整个艺术教育结合起来,两张皮各谈各的,最起码形式上都没结合起来。一个地方的怎么跟整个研究结合起来。还有的同学,是大东西有了,反过来,小的点不知道在那里。这个东西非常重要,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点。这个跟法律的东西一样,法律也常常从案例出发,一个案例,引出一个普遍的东西。真正深入实际后,就会发现我们要研究的眼相当多,能抓住很多问题。
下面一步,研究域――问题域――方法,这才是你的架构。你分几大块,哪一块研究什么问题,哪一块是前面的逻辑上的延伸,在下面是什么。所有这些合在一起,是个什么问题,理论上是什么问题,证实了什么,得出了什么新的理论?我们的教育对民族节日严重忽视,把这些资源既浪费了,又引起了民族认同的危机。理论上作出这个东西,算是有点建树了。经过这个推理,得出来的站的住脚。在教育整个领域中,有创新,没有其他人研究过,我就敢于说这个话了。本祖的也是。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我们的研究,结束了传统的关系的统治地位,通过证实我找到了案例,得出了结论,这就叫创新。这种创新非常寻常,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但是个人力资源的穷国,这个问题的解决虽然我找到一个眼,解决的是个普遍性问题。不是抄的别人的书,不是介绍外国人,是立根于我们的本土,形成了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
这个架构,是个逻辑体系,我们同学现在写论文没有这个东西。因为看到别人的有问题由来,所以我也弄个问题由来,别人弄了那几条,我也差不多弄上那几条。比如有的同学的第一条:建立学习化社会是终生教育的需要。这个跟谁都有关系,这话说了等于没说。第二条:素质教育的需要。这两个同义反复了。逻辑关系上是自己打架的。这就反应出他逻辑思维很差,素质教育不是终生化学习的一个部分?抠这些字眼,比比皆是。没有一条能证明这个问题能必然产生。这一块完全是空的。问题不知道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这个架构,再将文献综述罗列出来。看看你们的那些八股腔,这样理论那样理论,跟你的研究什么关系?全都没有从你的问题产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要你确定了你的核心问题,总有几块工作要做。思考问题的整体,抓问题的关键,平常看什么书,确定里面的材料。这些问题确定后,才形成问题的必然架构。这块为什么我去调查,调查了哪些材料,调查用的什么方法,然后,引出对问题的讨论,然后通过这个证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一层一层必然递进,这要让人家看起来觉得你的每一个东西都是自然而然的,连贯的。
再开题报告当中,你把这些东西思考了,自然就知道什么地方最难,难再哪里。在我看来,你们这些博士共同的难就是你们的“革命工作”和论文的关系,你们太忙,但这个难点不是论文的难点。论文的难点,比如有的同学的人类资源与教育的例子,难点就是找到一个用教育引起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案例。有没有?民族地区多的很。好多东西一下子就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找到这个恰当的点很难。下一步,抽出普遍性,同构,抽出些要素,找到我们的民族多元文化的东西跟加拿大的比较,这些才是难点。我们的比较教育,千万不要把比较教育当作对外国教育的介绍,要做实实在在的比较,当你把一个地区的多元文化教育跟加拿大的某个地区比较,这些都有点创新。
还要,这个层次里面,整个研究有个梯度,这个梯度里边,最后的才是我们关于政策的建议,关于立法的思考。千万不要把这个当作重点。在我看来,这个在你们整个研究中,有点教条味。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我们这里学法的同学很多,弄出些法律条款,你还不好说。条条都很站的住脚,概念也扣的死,方法也是一整套,国家也需要,这个叫做研究?希望你们以后实实在在的找几个问题,这才抽的出研究的东西。有的同学搞研究,到这个村子考察一下,然后到另外一个村子考察一下,方法一点没变,不过就是换换地名。这个不叫搞研究,搞研究要保证你研究的东西是独特的、唯一的。这个要求比较高,分清你的层次,最后建立关于立法的、政策的那一部分,那不过是前面研究的产物。
4.再说最后一个事情,
通过这次开题,我相信同学们说的都不是虚话,我也说了,大家没有谁不认真的,有的是认真没认真到点子上,有的是质量太低,有的是短时期认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希望你们把功夫用足。由此反思自己的哪些问题呢?
一、自己的学养够不够,有的同学不要进来的时候一塌糊涂,出去的时候还是这个样子。外语也是,不要老是没有长进。文献综述有个前提,前人对他有什么研究,既然许多学问体系上都是来自于西学,所以西学要看,人家的很多学术走在前头,学术规范比我们做的好,不看,就反映出学养比较差。同时,是个硬伤,评论文的人都可以给你逮出来,这个问题暴露的很充分。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学外语的同学呢,其他方面的东西又很差,口语什么的都很好,可是哲学思维其他方面的东西很差,这个不是针对某一个同学。看看我们同学的构成,学其他学科的、学教育的,这么几大块。再分析一下,从中学来的,在大学里的,这次还暴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坦率的说,从中学来的,学术规范要差的多,基本功要差的多。所以外语要强,语言功夫也要强,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要增强。我希望同学们能花点功夫,补补自己的不足,终生受益。其他同学,要在外语上好好花花功夫。学外语的同学,要补的东西更多。要给自己定个书目,看什么书,怎么补,再围绕你的论文,多学习,多听听开题也有好处。多和同学探讨一下。然后再明确你的问题,再划定你的研究领域,这个时候才集中研究。你们暴露出来的语言功夫问题极多,做学问,不要那么多废话,要把语言剃干净,这个是一个语言的功夫。认认真真的改掉任何一个多余的字,然后进一步有文才有思想有见地。我们做博士,一定要踏踏实实的做好这些方面的问题。开题一定要从严,我要求我们的同学开题一定要听。听听人家的东西,对你有好处。今天的报告,是针对这次开题的主要问题的。
另外,我还补充几句,关于方法论问题,有个东西比较重要,研究的视角,我们同学经常借用国外的理论,这里面的最多问题是食洋不化。背后的问题就是你用他的这些东西看问题的视角。比如,文化场域虽然用了域,但不是个地理概念,这个是汉语跟英语翻译中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没弄透。用这些来解决整体宏观跟个体个案的关系,出发点是对的,但是找错了东西,整个立论用他的东西来看,立论就麻烦了。比如说,有的同学谈教师的教学,这个教学用了很多其他的话语,这一块,既不是书本理论知识,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操作,他包括了教师很多内隐的东西。怎么思考研究他,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证实,这是个很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做,但是关键要找准。
在阐释学里的隐喻是要将其解释出来,证明背后其他的东西。这个隐喻,涉及到好多其他的话语。后现代他们的恰好是这个意思。你正好反过来了,你从隐喻上弄,你假如不解释,人家永远看不懂。只有你懂,你懂怎么去指导?好不容易找了个隐喻,你要去解释,于是你的隐喻要打开,这就出现了问题。另外的同学也有这样的问题。
你想解决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整体的跟局部的关系,你找到了一个文化场域,文化场域不是一个地理上的整体和局部,实际上是个人与整体通过文化的碰撞交合的那块,也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个当中抽出专业发展,这个问题假了,因为作为整体,你抽不出来,你既然没有将其界定,怎么抽的出发展教师专业?为什么说这个是个假问题呢,是因为你们把国外的理论没弄懂。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说我们同学研究中的视角,社会学、人类学、法学、教育学、哲学还有其他各种学科综合交织越来越多。那么你将你的研究定在哪一块,你这个东西是不是通过定在这里行,这是你们要反复思考的问题。到底我这个研究从什么视角考虑?他们另外的这几个人研究中有宏观没有,比如白族的这种宗教与文化,能不能在现在的社会促进一个民族的认同,保持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共同的东西,有宏观的东西,也有微观的东西,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呢?因为这个区域,这些东西可以把握,节日也是。可以找几个具体的节日,可以将教育功能结合的起来,而且找的这个眼合适,因为有原始的,有到现在的,形态比较完整,那么这就可以做这个研究。这个视角是什么东西呢?有人类学的,核心的是教育学的。决不是仅仅讲了一个法学的问题,因为他讨论的是他教育的功能,文化的传承。这是个典型的教育问题,教育有几个功能:发展人、传承文化等。他研究的这一块,不是一个其他学的问题,看起来是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其他学科的问题,但背后的问题是教育学。回答我们的领域上来,是站的住脚的。所以视角的问题同学们一定要考虑一下。
我希望通过这样学习风气的建立,创造一个学习的好的环境,能够使我们的同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周宏宇根据录音整理)
作者为西南大学前教育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