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引文须认真辨析

引文须认真辨析

  黄团元 《 博览群书 》( 2012年01月07日)

  这里说的“引文”,是指引自其他报刊书籍的语句。引文无误,才能撑起主题内容,增添文章色彩,增强论辩力量;反之误用,就会曲解原意,甚至错上加错。因此,引文须认真辨析。

  “游泳应该突出鼻子” 出自何处

  2005年,满妹出版了《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书中有段话(《羊城晚报》2006年1月9日选载):

  1966年初夏,父亲以前的一个秘书告诉他,《北京日报》上一篇社论的题目是《游泳也要突出政治》。父亲嘿嘿一笑,幽默地说:“游泳突出什么政治?游泳应该突出鼻子,不然就会呛水了。”

  满妹的回忆,让读者领略了性情率真的胡耀邦,感叹其嘲讽“政治挂帅”的幽默。《文史参考》杂志2010年第7期登载的《耀邦掠影》一文写道:

  1966年初夏,《北京日报》上发表一篇社论,题为《游泳也要突出政治》。社论很短,主要内容是提醒中小学生暑假游泳要注意安全。这同突出政治沾不上边儿,反而使人感到滑稽可笑。胡耀邦听说这事后,嘻嘻一笑,脱口而出,说:“游泳突出什么政治!游泳应该突出鼻子,不然就会呛水!”

  这段话,和满妹的回忆大同小异,胡耀邦的话几乎一字不差,不同的是简述了社论内容。但《金融时报》2010年10月1日刊发的《我思故我在——工作生活哲学随想》一文,这样说:

  胡耀邦之所以口碑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说实话。他女儿回忆,他当团中央第一书记时,到国家游泳队训练场,看到训练场上挂的大标语是“突出无产阶级政治”,他就说“游泳突出什么政治?游泳要突出鼻子……”

  纵观三段引文,我感觉还是满妹的虚写实在,因为《金融时报》的文章注明源于满妹;另一方面,胡耀邦作为领导人,不可能在训练场讲出与大气候相悖的话来!

  言之凿凿的“出处”也可能以讹传讹

  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在延安“鲁艺”讲道:“徐志摩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诗要如银针之响于幽谷。’银针在幽谷中怎样响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是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是艺术上的唯心论。”这段讲话后来被收进《毛泽东文集》第二卷,编者对徐志摩的“诗论”作注“未查到出处”。

  数年前,有首题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诗,据称泰戈尔所作。这首诗的前部分是: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可是,有人否认这是泰戈尔所作。

  前些年,有篇“汪精卫老婆陈璧君终身被囚之谜”的文章,拔高汉奸陈璧君的人格地位。写的是1949年9月25日,宋庆龄、何香凝为特赦以汉奸罪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的陈璧君,找毛泽东和周恩来“讲情”。她们还联名给狱中的陈璧君写了一封信,劝陈认罪。陈璧君接到信后,拒不认罪,决心坐穿牢底!

  以上三例,虽然未查到出处、找不到原诗、寻不到实据,但被人引用却多。好在有人通过奔波和辨析,查到了真相。

  徐志摩是否说过“诗要如银针之响于幽谷”?浙江大学教授散木(郭汾阳)想到那时候延安艰难困苦,毛泽东不大可能读徐志摩。那么,会不会是通过读鲁迅而“中转”徐志摩?果然,他在鲁迅《有趣的消息》一文中,发现鲁迅拿徐志摩的一篇《“闲话”引出来的闲话》揶揄:“倘使有一个妹子,如《晨报副刊》上所艳称的‘闲话先生’的家事似的,叫道:‘阿哥!’那声音正如‘银铃之响于幽谷’……”也许这就是“徐志摩”论诗的出处了!而“银铃”何以变成“银针”,只有揣测。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谁是作者?羊城晚报记者张齐进行了追溯:从《读者》杂志2003年第 14期上查到这首署名泰戈尔的诗,追到该刊摘自同年第5期《女子文摘》,又得知这是某编辑从网络上弄来……最后证实:此诗“雏坯”源于香港女作家张小娴某小说中的一段——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后面的几段“诗”,都是网虫们据此“接龙”而来。为何冠名泰戈尔?崇拜者说:只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才配写出这诗!

  “陈璧君是否拒绝认罪”?中国政法大学监狱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史志办原主任徐家俊多方调查,没有发现宋庆龄、何香凝 1949年9月25日找毛泽东和周恩来为陈璧君“讲情”。《毛泽东年谱》、《周恩来年谱》和《宋庆龄年谱》均无记载。他还查阅了陈璧君关押的所有档案,访问了管教陈璧君的干部,还问过常到狱中探视陈璧君以及全程处理陈璧君后事的陈、汪两家亲属……最后认定“宋庆龄等人讲情、陈璧君拒绝认罪”一事实乃子虚乌有!

  当事人的回忆也会记错

  引文的真伪需要细心辨析。有时候,就是当事人的亲历,也会有误。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时,毛泽东曾向斯诺回忆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有一本就是“陈望道译的《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后来有人指出,由陈望道翻译、经陈独秀和李汉俊校订后刊行的《宣言》,时间是1920年8月。按毛泽东讲的时间,这本书当时尚未出版!研究者认为,毛泽东如果这段时期真的读了《宣言》,可能是在杂志上读到的《宣言》节译,极有可能是译自德语的油印本。

  还有一件“无为有处有还无”的事。宋木文 2010年12月10日 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胡乔木在大转折时代对调整阶段斗争理论的重要贡献》一文,其中写道:“胡乔木曾于1981年5月20日写给吴江一封信,是关于‘路线’问题的,已载在《胡乔木书信集》中。”吴江读后,想不起30年前有这事。他买来《胡乔木书信集》,发现果然有一封《致吴江信》。吴江仔细读,还是记不起这是胡乔木写给他的,便写了“答宋木文”的文章,在 2010年12月17日 的《文汇读书周报》发表。他以“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情景为前提,公开否认了此事。

  得知吴江的态度后,《胡乔木传》编写组把吴江当年列席参加讨论《历史决议》稿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81年5月中旬召开)上的发言,以及他 1981年5月19日写给胡乔木的信的部分内容、并附其他重要材料,给吴江寄去。吴江看了“复印件”,确认是他手写的信。吴江在 2011年2月25日 的《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我的歉意和简单说明》,向宋木文致歉,并对有关方面提供材料及会议信息表示感谢。

  如果没有吴江当年亲笔信存世,回忆当年出台《历史决议》的相关文章就得改写!重要的是,还原历史的引用者还会被戴上“生造历史情节”的帽子。

  “断章”、错标点也会残缺或曲解原意

  引文还需要全面,“断章”和标点错误,也会曲解原意,引起误解。譬如,现在很多文章引用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用以告诫做学问既要开阔的视野和敢于怀疑的勇气,又要有严谨的学风踏实苦干。然而,胡适当年给青年学子题写的赠言,全文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可见胡适在指导治学的同时,不忘教育学生慎独自律,好好做人。现在我们要是引用胡适的全文,更利于教育学子“成材”与“成人”并行。

  又如,“清末怪杰”辜鸿铭多妻。我国颁布新婚姻法后,这封建社会的产物没必要渲染。有些报刊却多次引用辜鸿铭为一夫多妻制辩解:“一夫多妻制之合理,犹如茶壶须配多个茶杯!”其实在文化名人中,陆小曼“对抗”辜鸿铭的话,同样可以警戒“羡慕”辜鸿铭的人。陆小曼和徐志摩结婚后,担心风流倜傥的徐志摩移情别恋,就说:“志摩!你不能拿辜先生茶壶的比喻来做藉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壶,乃是我的牙刷,茶壶是可以公开用的,牙刷不能公开用的!”

  再如古文,引用一些名句不拆更具意义。如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人引用时常省略“君为轻”。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日月星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运转着,显示出巨大威力”,一般用指男性的社会形象地位;还有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地以博大胸怀负载万物,又倾其所有滋养生灵”,一般用指女性的社会形象地位。如果合用,则更为完整。

  众所周知,古文没有标点。今人给古文加的标点如果不准,就会与原意不符。譬如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此“书”指《尚书》。但有人引用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样改,也说得过去,但不能冠以“孟子说”。再如有人引用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时,把《诗》的书名号省略。这样用内容就变了。可谓“标号不认真,误解老先生”!

  引文是写作者撷取别人的观点,作为正、反论证的论据,以证明和强化自己要表述的思想及主题,所以必须忠于原文。这就需要引用者严肃慎重,仔细核对原文出处,即便白纸黑字有“证据”,也要认真辨析。同时,注明出处。这样既尊重了别人的知识产权,又利于读者指疵。

TOP

学好文献学,十分重要。

TOP

疑问请教:从论文集析出的文献,在参考文献部分应该列析出文献还是文集还是都列?如果从同一部文集析出若干文献,参考文献又怎么列呢?????????盼解答

TOP

!!

这要求不过分啊!支持!!
干嘛要签名,又不是真名。。。。。

TOP

同意!
现在看到别人的应用,都要自己查证一下,有很多与原文不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