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术造假、科研经费使用造假是一根藤上俩烂瓜

学术造假、科研经费使用造假是一根藤上俩烂瓜

中新网  2011年09月03日 12:11 来源:光明网 

  近两年,学术造假的案例之多,简直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造假的背后,当然是腐败在作祟。

  学术研究、科研项目是要花钱的。学术内容造假,科研成果造假,学术研究、科研项目的账目怎么可能是清清楚楚、干干净净的呢?学术造假、科研经费使用造假,实则是一根腐败藤上的两个烂瓜。但是,这种事,如果没有人去调查,人们的猜测也只能是从常识出发的逻辑推理而已。每有学术腐败案发,当事者、当事单位,大都含糊其辞、遮掩诿过,这其中的玄机就在于学术造假、科研成果造假还只是浮出水面的部分,如果深挖下去,说不定要牵涉多少人、多少事,暴露出多少制度上的漏洞。

  8月31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记者调查,对学术研究、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上的腐败情况作了些许揭露。这篇《科研经费催生多少富翁》的文章称,据调查的结果,科研项目经费真正被用于科研的比例,只占全部科研经费的40%。大学、科研机构并不是远离腐败的净土,相反,社会上有什么样的腐败,其他领域有什么样的腐败形式和腐败手段,学术研究、科研项目上就有什么样的腐败及其形式和手段。

  大学、科研机构不会脱离社会环境而独善其身,成为一方净土,从而“风景这边独好”,此乃常识。但是,大学、科研机构是否就一定落到如今这样的境况,却也并不必然。只要有责机构稍微负起责任来,大学、科研机构的“小环境”就可以大大改善,更多的学术研究、科研项目经费就会被用在“正地方”。下面的例子可以作为改善学术与科研环境努力的一个参考。

  8月初,美国卫生及公众服务部发布公告称,根据其下属的科研道德办公室的调查,一位在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癌症研究中心担任助理教授的王姓华裔研究人员,在两篇论文中伪造了研究数据。王姓助理教授有关预防癌症的研究,是由美国国立卫生院以及癌症研究中心的两项研究基金资助的。两篇分别发表在《分子内分泌学》和《癌基因》上的论文,前一篇伪造了七个数据中的六个,后一篇伪造了八个数据中的六个。

  这个在中国著名的医学院拿到博士学位后赴美的王姓研究人员,与其同样毕业于中国另一所著名医学院的妻子共同发表了这两篇论文。而王的妻子早些年就已经不再从事相关研究。在中国属于“民不举,官不究”的“挂名”行径,到了美国,成为“非法”。对于科研道德办公室的调查结论,王姓研究人员在撤回两篇论文后,表示不会上诉,而且同意在两年内不能参与任何与联邦科研基金有关的研究项目,他也因此失掉了其在波士顿大学的工作。

  在美国,学术造假、科研造假,一旦被发现,参与者的结果会很惨,所以很少有人敢越“雷池”半步。以医学研究为例,上述国立卫生院和癌症研究中心都属于卫生及公众服务部领导,这两个部门都掌管着大笔医学研究经费,并负责将这些研究经费分派给各大学、公司等独立研究机构。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监管经费的使用以及防止研究中出现不端行为,就是科研道德办公室的主要责任。卫生及公众服务部的公告显示,2008年,科研道德办公室展开了17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其中13项被确认为有不端行为,所有相关人员都受到了处罚。

  没有负责任的“园丁”,祈望腐败的藤蔓会自生自灭,除非奇迹发生。(光明网评论员)

TOP

这位姓王的被我国某大学作为“千人计划”引进,原来是在国外没有了工作。

TOP

回复 2# 的帖子

海归学者两篇论文造假 因学术不端被免科研权利

新浪  2011年09月05日02:09  京华时报



图/哈尔滨医科大学网站。


  本报讯 (记者商西) 著名打假人士方舟子(微博)昨天在微博发布消息称,我国“千人计划”入选者王志国因两篇论文造假,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关闭实验室。记者昨晚从该研究所网站获悉,王志国确因学术不端被免去科研权利,其实验室也被关闭。

  >>调查结果论文中图片被篡改

  王志国系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药学系教授,我国第四批“千人计划”入选者,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心血管药物研究所所长。

  方舟子表示,此消息引自加拿大媒体,是经官方调查后最新公布的处理结果。

  记者登录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网站看到,8月10日的报道称,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7月底已对王志国教授的学术研究展开调查,重审所有数据。

  报道称,王志国本人曾承认,被撤销的论文中用以说明数据的图片在合成中出现错误,论文其余部分包括结论准确无误,实验结果也可重现。但对于图片问题,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其所关心的问题是所用的图片“是如何被人为篡改”的。

  据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官方网站消息,研究所主任Tardif博士在9月2日召开的记者会上介绍,工作人员今年6月发现,王志国两篇已公开发表的论文被相关期刊撤销,经严密调查,专家委员会认定王志国违背研究所的科研伦理标准及其自身作为研究者的职责。

  记者登录国际著名生物期刊《生物化学期刊》网站发现,两篇问题论文的查询结果显示“已被作者撤销”。

  方舟子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已公布的调查结论有力证明,王志国相关论文确系造假。

  >>当前处罚已被剥夺科研权利

  据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官方网站消息,研究所主任Tardif表示,调查报告和参与调查的专家委员名单将予以保密,以继续对此学术不端行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所决定,立即免去王志国的科研权利及其研究者身份,并关闭其实验室,并要求其同时撤销另外3篇已发表的论文。

  据CBC 9月2日报道,王志国此前已获加拿大联邦政府、相关科研机构及协会数百万美元科研经费。调查结果公布后,相关机构已冻结经费,并永久取消其资助资格。

  “这是很严厉的处罚”,方舟子说,国外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最严厉的处罚是开除,王志国目前虽未被蒙特利尔大学开除,依然保留教授身份,但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没了实验室,事实上“与开除也差不多了”。

  截至昨晚,王志国本人对此处理未予表态。记者联系其所供职的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心血管药物研究所,未能得到回复。

  ■王志国其人

  哈医大重点引进海外人才

  据国内媒体此前报道,去年8月20日,黑龙江省向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9名特聘专家发放资助资金,除中央资助的每人100万元外,黑龙江省再资助每人50万元,其中就包括中组部第四批“千人计划”入选者王志国。

  黑龙江日报集团下属的《家庭保健报》去年9月14日报道称,王志国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个通过“千人计划”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也是黑龙江省第一个医疗卫生行业创新类的“千人计划”引进人才。

  哈尔滨医科大学网站显示,王志国为药学院心血管药物研究所所长。其多年从事离子通道分子生物学研究,现任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药学系教授、资深科学家。

  介绍称,王志国先后在国际杂志上发表原创研究论文百余篇,是5种国际期刊杂志编委,曾先后获20余项科研奖励,1996年被授予加拿大蒙特利尔伟大公民及青年科学家称号。

  ■说法

  应当取消其引进资格

  学术打假莫不了了之

  针对这一事件,有网友认为,王志国不应入选“千人计划”。方舟子也认为,当取消其入选资格。

  “‘千人计划’评选时,要求在国外有一定职务,并有相应的研究成果。”方舟子说,“既然现在已调查认定他的学术研究有问题,等于之前那些条件已不符合,无论从评选程序角度,还是从学术道德角度,都应取消资格。”

  有网友认为,应学习加拿大对于科研造假的惩罚力度。

  对此,方舟子表示,对资历较高的科研人员,我国基本不做调查,即使有问题被曝光也大都不了了之。他提到两个相关部门,一是教育部下属的学术建设委员会,二是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虽建立都已有时日,但“从没听说他们做过什么调查,处理过什么学术问题”。

  “这件事可看出,国外学术界同样存在学术问题,但一经发现他们会认真调查、严肃处理,才不致学术不端行为泛滥。”方舟子说。

  “千人计划”

  “千人计划”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简称。我国计划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进2000名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业。

TOP

海归学者否认论文造假 称有人在专门整他

新浪  2011年09月09日06:49  中国青年报


  “如果我真想造假,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北京时间9月8日21时,因论文事件受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严厉处理的王志国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微博)记者电话采访时一再声称,他没有在这些论文中造假。他同时指控造成论文撤稿的人是一名实验室技术员,“我们有确凿证据,至少有两篇论文的问题出自此人之手”,论文事件“是有人在专门整我们”。他还认为,自己之所以受到如此严厉的处理,完全是研究所迫于舆论的压力。

  论文存在“一图多用”,但主要研究成果依然有效

  对于论文事件中存在的问题,王志国说,一句话概括就是“一图多用”,也就是说,同一张图出现在了不同的论文中。他们的研究成果一般根据两部分表达,一部分是图像,一部分根据这些图像所计算出来的数据。“我们的问题出在图像被重复使用了,但是我们的统计数据没有错”。

  此前接受《新世纪周刊》采访时,王志国也声称,在新闻公告中,心脏病研究所主任塔蒂夫先生表示,调查结果说,王志国教授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最后的结论依然是有效的,并且这些结果已经被许多别的科学家重复实现过。

  王志国说,在6月1日收到《生物化学期刊》(JBC)的通知后,当时他就让整个实验室的工作全部停止下来,开始查数据。6月20日、21日,他又先后收到了另外两家杂志的通知,涉及除《生物化学期刊》之外的其他文章,“因为文章牵涉面太广,所以我决定先撤下来,当时所里没有同意撤文,觉得解释清楚就行。但是我认为,作为科学家要用最高的科学标准来要求自己”。

  8月9日,他们的论文被主动要求从《生物化学期刊》上撤下,“这些事情其实每天都在发生”,但这次撤稿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同时期从一些高端杂志比如《自然》、《基因和发育》等撤下来的论文,反而没有什么讨论,像《自然》上的那篇撤稿,是哈佛大学的教授撰写的,理由是结论在另两家实验室没法重复。这些从大牌杂志上撤下来的论文应该受到更多讨论才对”。

  操纵“一图多用”的实验室技术员同时也是报料人

  事实上,要发现“一图多用”并非易事。据王志国介绍,这些图用肉眼看没有问题,必须在电脑进行拖放操作才能看出来,“只有做的人才会知道”,所以他怀疑这些问题并不简单。

  这个时候,他开始怀疑有人在操纵这个事情,他发现,“一图多用”出现在7篇论文中,其中两篇论文已经搞清楚了图是谁做的,此人是实验室的一个技术员。另外5篇由于没有确凿证据,不能肯定。“但是这个时期的工作都是这个人来做的,理论上6篇文章都是此人做的,但另外4篇没有证据,所以不能细说”。而且论文主要发表在2007年,实验在2006年就已经完成了,过去了这么些年,很多细节没法再回忆起来。

  但王志国声称,造成“一图多用”的技术员也是向媒体及基金会报料的人。他说,证据就在于,“做假的这个人,用的是自己电脑。如果他用实验室的电脑就没法查清了,因为那会显示wang's lab(王的实验室) 的字样,但在此人给媒体报料以及发给我们相识朋友的匿名信中(这些信后来转给我们),发现其中有9个PPT上面标注了时间,这些东西是谁做的,就一目了然了。”

  他说,此人的动机尚不清楚,但这个人已经在早些时候被勒令离开他的实验室了。

  中国青年报记者通过其他途径向王志国询问这名技术员的信息,但王志国表示,这是目前属于大学和研究所保密范围的事,“我不能公开,也没有权利公开”。

  媒体报道让研究所速下处理决定

  对于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的处理方式,王志国并不满意,“所里面的处理也有不恰当的方式”,但他认为,这是因为“所里过去没碰到过此类事情,也欠缺这方面的经验所致”。

  他认为,心脏病研究所是迫于媒体压力,必须要出来说话。所以,在没有将所有事情调查清楚之前,只有决定结束调查。“由于媒体的报道,对所里产生了很大压力,因为研究所的运营需要获得资助和捐款,有人开始怀疑是否应该再继续资助我们研究所,这给研究所造成很大压力。”

  他强调,6月22日,他给所里发了电子邮件表示要辞职,当时所里没有同意,要他解释清楚就行了。“我已经做了二三十年的科研,发表一百三四十篇论文,还有好几本著作,我们主任塔蒂夫也说,在过去的20年里,王志国教授在一流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许多科学文章,他在该科学领域为世界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他说,媒体的报道却让研究所迅速作出了处理决定,甚至连他的辞职都没有被提及。

  “我还是希望继续从事科研吧”

  他依然表示此事跟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院士没有关系,因为当时的课题合作中,几乎所有的分子生物学实验都是在加拿大的实验室里进行的,“这一时期杨院士他们还没有分子生物学的东西或者非常弱”。他说,杨院士的课题组主要负责课题中涉及功能学、病理学及药理学方面的实验,“我认同杨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问题确实出在我这边”。

  王志国表示,他愿意承担这个责任,“我对实验室的管理出现了疏漏,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我也只能承担这个责任,这对我是个教训,不过这个教训实在是太大了”。

  有学者接受访谈时称,王志国在国内兼职很多,也申请了很多基金,这些兼职和基金都要求科研成果,这也许会导致他在科研上的急功近利。

  对此,王志国说,他没有必要去急功近利,他会以很高的科学标准来要求自己,但他也承认,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作出的一些决定,确实会因为他在国内的兼职受到一些影响。

  对于以后的打算,王志国说,目前准备休息一段时间,“因为现在被描得很黑了”,至于以后,“我还是希望继续从事科研吧。”他长叹一口气说。

  本报北京9月8日电

TOP

胡印斌:教授实名举报岂能是个人私事

新浪 2011年09月16日07:57  中国青年报

  9月14日,方舟子爆料称,包括4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在内的6人,实名举报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学术腐败”。石元春就此表示,举报信内容是恶意诽谤、捏造事实。而中国农业大学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则表示,由于此事涉及的人均已退休,所涉及的举报信内容属于他们个人的事情,中国农业大学目前还不掌握任何信息。(《新京报》9月15日)

  这封直指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的举报信不仅实名,且以“论文”的方式,逐一摆出论点和论据,清清爽爽,还有“附录”,列出可供参考的资料以及具体时间。对于这样的举报信,当事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同样的方式,逐一回应质疑,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把情况说明白、辩清楚;就涉事学校而言,中国农大也理应回应质疑,纾解公众疑窦,还学术以尊严,以洗脱学校的责任,捂住耳朵不闻不问,或者干脆将这一起举报“学术腐败”事件当做一件个人私事打理,颇为不智。

  其一,6名实名举报人中,除杨智泉曾任京农公司副总经理外,其余5人虽已退休,但依然是中国农大的教授、研究员;而被举报一方石元春,既是中国农大原校长,也是教授。无论他们的年龄有多大、退休有多久,双方均与中国农大脱不开干系。也即,农大没有理由随意“撇清”学校与这些退休教授们的关系。

  其二,实名举报的内容,主要是石元春教授在农大任职期间的“学术成就”。在“提出的新理论10年前有人论述、利用职务剽窃他人成果、提出的重要成果都是他人提出、以权谋私涉嫌造假药”等“几宗罪”中,除了在深圳开办公司与中国农大稍稍有些距离之外,其余指控也均是其在中国农大期间发生的事件。即便是办公司,其头上顶着的,依然是中国农大教授、原校长的光圈。可以说,这一事件的背后,有着十分浓重的农大背景、农大语境。无论举报内容是否属实,中国农大都不可能自外于整个事件。

  其三,中国农大应该有正本清源的担当。鉴于举报的内容专业性很强,不仅一般公众难解端详,就是司法机构介入,也需要学术机构作出相关的甄别和鉴定。学术机构对实名举报事件的介入,并不是简单的介入个人私事、私人恩怨,而是在以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还学术以清誉。如果一味躲闪、回避、保持沉默,听任事件中的情绪化成分愈演愈烈,原本有助于匡正学风、规范学术的举报事件,也很可能就此演变为一场口水骂战。果如此,受到伤害的,不只是学术,还有中国农大的权威和公信力。

  举凡学术上的实名举报,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公开的学术批评和学术质疑,也可以看做是一次袒露在公共平台之上的驳难和答疑。如果双方都能够本着公心和为学术负责任的态度,平等地、认真地问答,其实完全可以将一次举报变成一次学术的再度传播。在这里,任何简单的否认、甚至指为诽谤、捏造都是不合适的。作为双方共同认可、也均服务过的学术机构,中国农大则完全可以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的角色,主持这场以实名举报发端的学术争议。

TOP

李靖洁:“廉颇老矣”,为何还“愤而举报”?

新浪 2011-09-15 17:05 来源: 荆楚网

  近日,包括4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在内的6人实名举报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学术腐败“四宗罪”。据了解,举报人年均在80高龄,谈及为何在86岁高龄才实名举报,举报人之一李季伦解释说:“我原来是不想举报,但他现在还在电视上忽悠人。”
  (9月15日 《北京晨报》)

  近年来,学术腐败案接二连三,被举报人从普通的大学教授也逐渐上升为院士。但是这一次“学术腐败”却有点吊诡,不仅被举报人是学术界的泰斗,举报人也都是80高龄的老人。所谓“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治学严谨的老教授们为何直至“廉颇老矣”才“愤而举报”?

  首先让人联想的便是无后顾之忧。80多岁早已是半截身子埋在黄土里,既不怕打击报复,又能够全身而退——总不能把这点个人恩怨带进棺材里吧?由此也能管窥到“学术语境”完全掌握在“权威声音”手中,一旦贸然举报,有可能自己的学术前程就此搁浅。80岁就不同了,功已成、名已就,光脚不怕穿鞋子的,实名举报又何妨?

  其次便是利益不均了。石元春身兼高校校长的行政职务,自然不能全心研习,从举报的“四宗罪”不难看出,一些科研成果是其同门师兄弟和同事共同参与完成,并非石校长一人独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现在石校长靠这些荣誉大红大紫起来了,无论政治级别、学术津贴还是声望资源都得到了,而且在多地成立公司,“名利双收”,而那些昔日共同研习的老教授只能在家“喝清汤”,不翻脸才怪。

  再次是“久扳不倒”。其实早在1995年,中科院上海、南京等研究所就陆续有举报信寄到中科院,但大多数人投鼠忌器不敢实名举报,既然不署名那就有可能是无中生有的中伤。一方面是同侪们的“举报无力”,无从追究。另一方面是有关部门的“爱才心切”,不察不究。因此这样的举报成了挠痒痒,“学术腐败”也摇身一变成了“学术福拜”,石校长得以一路“带病提拔”,直至官拜“三院院士”。没办法,老将廉颇只好出马了!

  “老将出马,一个顶仨”。不管出于哪方面原因,这件雪藏近20年的学术腐败案终于得到了公众关注。然而,如果学术制度能够和法律挂钩,如果有关部门能够整肃学风建设,如果学术研究队伍维权意识能够再强一点,恐怕就不会出现“80岁提刀上阵”的举报怪相了。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靖洁

TOP

“他是权威院士,没人敢动他”

北晨网  发布时间:2011-09-1
   
农大原校长石元春被指学术腐败 举报人称:

  日前,“打假斗士”方舟子爆料称,包括4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在内的6人实名举报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学术腐败。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昨日,举报人之一李季伦院士在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表示,早在1995年就开始举报石元春,由于石元春是权威院士,“没人敢动他”。
  6名举报者中包括院士
  9月13日中午,方舟子在微博中透露,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季伦(中国科学院院士)、陶益寿、林培、祖康祺等6人实名举报: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在任期内利用职权窃取他人治理黄淮海盐碱土的成果,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骗取国家和省部级多项奖励以及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和何梁何利农业科学奖。
  举报信特别指出,石元春“离任校长后要做农业企业家,窃取他人科研成果,骗取深圳市委信任,投资数千万元,分别在深圳和北京成立绿鹏公司,自任董事长。结局是肥了自己,亏了国家,最后不得不廉价拍卖。时至今日他又以生物质能源权威自居,到处忽悠领导和群众,我们这些知情人和受害者实在难以容忍这样一个巨贪在我国教育界和科技界兴风作浪,有义务剥去他的伪装,显露其真实面目”。
  举报始于1995年
  昨晚,举报者之一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李季伦就此事接受了《中国之声》采访。资料显示,被举报人石元春,以及举报人李季伦、陶益寿、林培等都年过八旬。谈及为何在86岁高龄才实名举报,李季伦解释说:“我原来是不想举报,但他现在还在电视上忽悠人。”他介绍说,举报石元春,不是从现在开始的。早在1995年还没有网络的时候,中科院上海、南京等研究所的举报信,就已经寄到中科院的院士生物医学部。举报石元春的也不只实名的6人,1995年至今,陆续有人加入举报的行列。
  李季伦提到,在1995年他们院士接到举报信时,当时由他负责整理资料,另一个院士张树正负责调查。但是从1995年就开始着手调查的事情,到现在仍然没有结果。李季伦认为, “哪儿都是他的势力,他是权威院士,谁敢动他。”
  李季伦从1949年就与石元春共事,算来已经超过60年。他也认为石元春很聪明、很有才。“他利用职权,霸占人家成果出名,三院院士就是这么得来的,他做的那个东西都是他不出头,利用别人整理。”李季伦称,此次长达近9000字的实名举报信第一段由他本人完成,但对于其他内容,他也都可以负责。对这件事情的处理结果,李季伦坦言“没抱任何希望”,“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也是院士,不能把院士说得一塌糊涂。都是那样的人吗?不是啊……我想肃清这个科学腐败的问题。另外提醒大家不要受他忽悠,给国家造成损失。”
  当事人未作任何回应
  昨日下午,记者致电中国农业大学宣传部对此事进行采访。在按对方要求提供了记者证照片和采访提纲后,记者于昨天17时收到农大的邮件,称欢迎记者就其他问题进行采访,但没有对“农大教授举报原校长”一事作出回应。
  昨天,这一事件已经成为网络热门话题。但当事人石元春尚未对此举报作出回应。 晨报记者 张璐整理报道

  石元春被指五宗罪
  目前还登在新语丝网上的举报信,列举了石元春五宗罪,包括:
  1“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是前人的成果并非石元春的发明创造;
  2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践主要是田园教授的成果并非石元春所为;
  3石元春“打破咸水禁区”的成果也是剽窃来的;
  4PWS区域水盐运动测报体系主要是雷浣群教授的成果而并非石元春所做;
  5石元春对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没有做任何具体实际研究工作。    
  
  ■新闻人物
  石元春,1931年出生,湖北武汉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土壤学家。1987年至1995年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现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

TOP

晏扬:学术腐败的中国式“奇观”

中国网络电视台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6日 08:04 | 来源:广州日报

  包括4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在内的6名举报人,实名举报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学术腐败。被举报人石元春以及举报人李季伦、陶益寿、林培等都年过八旬,其中李季伦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9月15日《新京报》)

  各式学术丑闻已让人深感“审丑疲劳”,要不是这起举报具有很多吸引眼球的特质——比如集体实名举报,老校长被本校教授举报、资深院士举报资深院士,举报人和被举报人都是耄耋老人——恐怕难以激发公众围观的兴致。中国农大是国立高等学府,由国家(纳税人)花钱建设并维持日常运转,被举报人石元春尽管已经退休,但仍按月领取纳税人提供的薪俸,其科研工作也由国家提供科研经费,如此,学术腐败问题岂是个人私事?中国农大和石元春本人,都有责任、有义务给公众一个交代。

  在一个大力宣扬“科教兴国”并将“创新型国家”作为追求目标国度,学术腐败泛滥成灾,这是无比辛辣的讽刺。任何国家都有学术腐败,但目前中国的学术腐败堪称“奇观”:

  其一,学术腐败的“级别”高,动辄是院士、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大学教授身陷其中。近年来仅大学校长级别的学术丑闻就让人目不暇接:云南中医学院院长、辽宁大学副校长、西南交大副校长、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名单一长串,人们从惊讶到愤怒到无奈再到见怪不怪,并且越来越有理由相信,被曝光的学术丑闻只是冰山一角。

  其二,学术腐败几乎没人管,找不到哪个部门负有查处学术腐败的职责。近年来被曝光的学术丑闻大多发生在教育界,尤其是高等院校。教育部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对学术不端要“零容忍”、一查到底,但将查处学术腐败的责任推给高校,甚至表示如何处理学术不端是高校自己的事情——让高校自查本校领导、导师以及被奉作“宝贝”的院士的学术腐败问题,怎么可能查出个所以然来?

  其三,与“没人管”相对应,学术腐败问题大多不了了之。清华大学教授汪晖被指涉嫌论文抄袭,虽有众多学者呼吁汪教授站出来予以澄清,但汪教授选择了沉默。近年来,好像只有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受到了处罚,被撤销副校长职务。反观其他一些国家,对学术腐败才真是“零容忍”,韩国的“黄禹锡事件”就是明证。

  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里有很多“潜规则”,而最大、最坏、最可怕的“潜规则”,恰恰是对学术腐败的宽容乃至纵容。

TOP

院士举报院士,别只是杯子的风暴

北京频道 ( 2011-09-16 16:59:23)  稿件来源: 新华网

    王石川

    日前,包括4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在内的6人,实名举报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学术腐败”,并张贴了6人亲笔签名信。整篇举报信长达9000余字,写于8月15日,全文以“论文”的形式逐一摆出石元春“学术腐败”的论点和论据,附录中还列出了25篇可供参考的资料及具体时间。(9月15日《新京报》)

    内部人举报,仿佛成了揭曝学术丑闻的路径依赖。当然,具体到此次院士举报院士事件,尚不能断定被举报者石元春定有学术腐败行为,石元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已经愤怒表示,“我就说两句话,第一句,这纯粹是诽谤和捏造,恶意诽谤和捏造事实。第二句,有人会做出正式回应。就说这么多已经足够了,我不会再多说一句话的。”究竟是不是“恶意诽谤和捏造事实”,石元春说了不算,需要司法部门认定;而石元春究竟有没有学术腐败,这6名举报者也说了不算,应由专业的学术委员会判断。

    但诡异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却在推脱,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中国农业大学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此事涉及的人均已退休,所涉及的举报信内容属于他们个人的事情,中国农业大学目前还不掌握任何信息。这番回应令人费解,6名举报者中有4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被举报者是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前校长,涉嫌学术腐败事件怎么就成了“他们个人的事情”?

    是不掌握任何信息还是不愿掌握信息,抑或掌握了信息,因不愿意介入该事件而谎称不掌握相关信息?举报人与中国农业大学有关,被举报人也与中国农业大学有关,被举报的相关涉嫌学术腐败同样与中国农业大学有关,中国农业大学能脱得了干系?

    学术腐败高发,原因在哪?人们常常归咎为制度,实际上还与一些高校、一些学术机构“护犊子”有关。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了这样一起众所周知的案例,早在2007年底,西安交大6名老教授就联名举报西安交大博导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但西安交大态度暧昧,正如举报者之一陈永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西安交大)在处理这起造假案时,分明知道而且得到了举报人所提供的证据,但每次处理都是挤牙膏式的,而且是悄悄的,不发公告,这不是大力弘扬正气、肃清学术腐败应有的作风。”直到科技部撤销了李连生的相关奖项,西安科大才出来表态、响应。

    从中国农大到西安交大,这种暧昧做派已经成为了圈内的潜规则,即本校的教师或研究生出现学术造假行为,被媒体曝光后,学校要么装聋作哑,要么紧急灭火,汲汲于捂盖子、遮蔽丑闻。即便等到纸包不住火了,还仍然息事宁人,极力为责任人开脱。等到天下皆知,硬扛不住了,才挤牙膏式地处理一下。但处理得不痛不痒,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犹如罚酒三杯。如此不作为的做派,无形之中鼓舞了造假者的斗志,减轻了造假者的违法成本。

    学术造假不是杯子里的风暴,内部人的举报,更不能成为杯中风暴,仅仅局面于小范围内的博弈。涉事高校和学术机构不能坐视不管,更不能试图包庇。最明智的做法,是多一些自净机制,果断出手,维护学术尊严,捍卫学校声誉。

TOP

罚酒三杯。。。。。。。。。。。。。。。

TOP

造假处处可见,只是因为太过普遍所以宛如空气。突然有人提出来了,这又能怎么样?大树根不拔,依然枝繁叶茂。

TOP

农大原校长回应学术腐败举报称系恶意诽谤

新浪  2011年09月15日04:03  新京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李季伦。资料图片



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资料图片


  本报讯 (记者仲玉维)昨日,“学术打假第一人”方舟子(微博)在微博爆料称,包括4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在内的6人,实名举报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学术腐败”,并张贴了6人亲笔签名信。

  近万字举报信列举学术腐败

  昨日,记者登录“新语丝网”看到了这封实名举报信,名称为《中国学术腐败第一贪———揭露、控告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的学术腐败》。

  整篇举报信长达9000余字,写于8月15日,全文以“论文”的形式逐一摆出石元春“学术腐败”的论点和论据,附录中还列出了25篇可供参考的资料及具体时间。

  举报信称,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石元春在任期内,自1987年5月———1995年9月,利用职权窃取他人“治理黄淮海盐碱土”的成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年)。时至今日,他又以生物质能源权威自居,到处忽悠群众,作为知情人和受害者,有义务剥去他的伪装。

  农大称举报信内容属个人事情

  举报信从五大方面列出了石元春的“学术腐败”,特别提到石元春的“院士推荐书”中有4处与事实不符。

  据资料显示,被举报人石元春,以及举报人李季伦、陶益寿、林培等都年过八旬。其中,李季伦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陶益寿、林培、祖康祺是中国农业大学土壤专家;另外两名举报人分别为:曾任京农公司副总经理的杨智泉、中国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田向荣。

  昨日,中国农业大学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此事涉及的人均已退休,所涉及的举报信内容属于他们个人的事情,中国农业大学目前还不掌握任何信息。

  ■ 对话 1

  举报人李季伦

  作为科学家,他还在“忽悠”

  带头写实名举报信的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李季伦,今年86岁。昨日,他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新京报:在举报信中,提到的都是1995年前的事情,为什么现在才举报?

  李季伦:过去也都举报过,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因为署名权,我曾起诉他到法院,别人也给中科院写过举报信。为什么现在才发这封信?是因为他还在忽悠人,前不久,有两个月了吧,他在电视台上出现,在忽悠“生物质”做能源,说什么利用太阳能养活7500亿人。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太忽悠了。

  新京报:你们六个人实名举报是商量好的吗?

  李季伦:平常大家很少见面,有时候通个电话,不是现在搞的,老早的材料就有了,都是我提供的。综合了一下,好多都是过去的事情,我做了修改。

  新京报:现在揭发的目的是什么?

  李季伦:上网有这个(揭发)条件了。他不是搞生物质的人,还在忽悠人。这样下去,我们国家的科学很难发展。我们的出发点是不能让他再忽悠了,不懂的人容易上当受骗;要揭露他,不要再上当受骗。作为一个科学家,你过去“忽悠”就算了,现在还在“忽悠”。

  新京报:你们一直是一个单位的,他是你的领导,你们之间有过节?

  李季伦:一个学校的,他是搞土壤的,我是生物学院微生物系。以前,他大肆表扬我,没有什么冲突。但他是有目的的,我也不愿再说了。

  ■ 对话 2

  被举报人石元春

  纯粹是恶意诽谤和捏造事实

  昨日,本报记者联系上今年80岁的石元春院士。他认为举报信内容是恶意诽谤、捏造事实,在简单地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后,匆匆挂断电话。

  新京报:网上有一封举报信说你“学术腐败”,并且列出了五点陈述。你自己知道吗?

  石元春:我知道,所有的信息也都看到了。

  新京报:信中称,你的院士推荐书与事实不符;剽窃别人的成果;你作为校长以权谋私;能做一个解释吗?

  石元春:我就说两句话,第一句,这纯粹是诽谤和捏造,恶意诽谤和捏造事实。第二句,有人会做出正式回应。就说这么多已经足够了,我不会再多说一句话的。

  新京报:谁来回应这件事情?

  石元春:今后具体的事情,会有代表(替我说)。

  新京报:你看了这举报信,就没有压力吗?

  石元春:毫无压力,我自己感到信心十足,恶意的诽谤啊,是社会上的毒瘤。

  新京报:除了找代表,你没有想要采取什么措施?

  石元春:我一定采取对应措施。这是违反法律的,攻击我是犯法的事情,我当然要保护自己的尊严。

  新京报:你是得罪了以前学校的人?以前有人也举报过你?

  石元春:这是利用网络、传媒的诽谤,要负法律责任。我不怕,真金不怕火烧。

  【举报信摘录】

  院士推荐书与事实不符

  提出的新理论 10年前有人论述

  石元春在部委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推荐书》(以下简称《推荐书》)上所填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弄虚作假,与事实不符。

  《推荐书》说,石元春教授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前人的成果并非石元春的发明创造。10多年前,前人都已经论述过。

  石元春在《黄淮海平原的水盐移动和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一书中所表述的“新理论”,就与1962年粟宗嵩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综合防治盐碱化的一些问题”一文是非常相似的。

  利用职务害人 剽窃他人成果

  《推荐书》说,石元春教授主持研究了区域水盐运动的监测预报技术,提出的“PWS区域水盐运动测报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PWS区域水盐运动测报体系主要是雷浣群教授的成果,而并非石元春所做。石元春为窃为己有,把雷浣群调离曲周工作。

  提出的重要成果都是他人提出

  《推荐书》说,石元春教授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主持编制和提出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区划”、“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黄淮海平原农业图集”等重要研究成果。还说,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的伟大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区划”不是由石元春编制和提出的。南京土壤所王遵亲研究员可以证实,《黄淮海平原农业图集》是中国农业大学教师董绵昆完成的。

  以权谋私 涉嫌造假药

  李季伦教授研制的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是开发前景看好的成果,将其用于兽药或农药,用途广,效果好,成本低,无公害,一时被誉为农大的“金饭碗”,成了多家企业的“抢手货”。

  身为校长的石元春,将李季伦的技术成果的署名权进行了修改,强行将成果划归到自己任法人的公司,5年多时间里,涉嫌制造假药上亿元,偷税600多万元,私设小金库并挥霍400多万元等等。石元春还拿着李季伦的科研成果阿维菌素等在深圳开办公司,成了暴发户。

  实名举报人:

  李季伦(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陶益寿(中国农业大学土壤改良专业教授)

  林 培(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学教授)

  祖康祺(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教授)

  杨智泉(曾任京农公司副总经理)

  田向荣(中国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

TOP

中国农大原校长回应学术腐败举报 要求恢复名誉

新浪   2011年09月19日13:39  法制晚报


  ●新闻人物

  石元春,1931年出生,湖北武汉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土壤学家。1987年至1995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现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

  因日前遭到同门师兄实名举报学术造假、巧取豪夺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石元春今天上午准备正式回应,但发布会直到发稿时仍没召开。

  石元春教授的委托代理人谢国旺律师通过网络发布郑重声明,要求本声明发布后,田向荣、李季伦、陶益寿、林培、祖康祺等相关侵权者,须“立即停止侵权,并在一周内在互联网等媒体上消除影响,恢复委托人的名誉。委托人将保留诉诸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事发

  同门师兄举报学术造假

  在被同门实名举报之前,石元春一直以“我国著名土壤学家”的身份示人。公开资料显示:石元春现年80岁,中国著名土壤学家,曾担任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然而在8月14日,这个光环遭到冲击。一篇《中国学术腐败第一贪——揭露、控告原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的学术腐败》的举报帖,首次出现在某网络论坛上,署名“农大人”。

  举报材料指出,“石元春在部委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推荐书》上所填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弄虚作假,与事实不符”。

  其中,陶益寿、林培和石元春是师兄弟。此外,除了田向荣和杨智泉分别为47岁和55岁,包括石元春在内的几名当事人都已年过70。

  事实上,同行对石元春的举报早在1995年就已出现端倪,当时,从中科院上海、南京等研究所寄来的举报信就已经到了中科院的院士生物医学部。

  李季伦:1995年就有人举报石元春

  作为实名举报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石元春学术腐败的六人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季伦曾与石元春共事长达61年。

  早在1995年还没有网络的时候,中科院上海、南京等研究所的举报信,就已经寄到中科院的院士生物医学部。举报石元春的也不只实名的6人,1995年至今,陆续有人加入举报的行列。

  李季伦提到,在1995年他们接到举报信时,当时由他负责整理资料,另一个院士张树正负责调查。

  但是从1995年就开始着手调查的事情,到现在仍然没有结果。李季伦认为,“哪儿都有他的势力,他是权威院士,谁敢动他?”

  李季伦: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86岁,与石共事61年

  举报材料详细列举了石元春涉嫌学术腐败的“四宗罪”:

  “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是前人的成果并非石元春的发明创造;

  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践主要是田园教授的成果并非石元春所为;

  PWS区域水盐运动测报体系主要是雷浣群教授的成果而并非石元春所做;

  石元春对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没有做任何具体的实际研究工作。

  陶益寿中国农业大学土壤改良专业教授,83岁,与石师兄弟,195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

  举报信:石元春是学术“包工头”

  举报信列举对石元春道德学风的评论指出,石元春是“水分太多的虚假院士”,“会弄权术、会钻我们社会空子、弄虚作假的、永远喂不饱的、私欲太大的‘包工头’”。

  祖康祺教授揭露:“石元春说:‘曲周试区连续自动测试分析,可以一分钟出14个数据,可以为黄淮海平原50个县服务也吃不饱。’其实1982年耗资105万从匈牙利引进的设备,至今连一个县、一个乡也未能服务。石只要个人能出名,不管国家损失。”

  林培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学教授,83岁,与石师兄弟,195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

  祖康祺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教授,78岁,祖康祺曾任“七五”黄淮海攻关项目办公室主任

  据媒体报道,祖康祺称:“‘七五’黄淮海课题主持人辛德惠因病住院,石元春靠主持单位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的权力,夺取了课题主持人的身份,但石元春从未承担实施工作,从未到过攻关研究现场。”

  杨智泉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新技术开发公司(京农公司)副总经理,55岁

  举报信称,石元春利用校长的权力,把李季伦教授研制的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技术成果强行划归北京农业大学新技术开发公司(简称京农公司)开发经营,任命王玉万为京农公司总经理。

  田向荣 中国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47岁,曾于1998年4月30日,举报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办产业——原北京农业大学新技术开发总公司(简称京农公司)总经理腐败案。

  最新进展

  石元春上午发布会被推迟

  “举报三院院士石元春学术腐败”发布会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的资源与环境学院召开,但是打算11时进行的发布会一直到记者发稿时还没有召开,且召开地点换了2次才最终确定。

  据负责招待媒体的王姓老师介绍,石元春并不会出现在发布会现场,来到现场的这些人都是自发组织前来为石元春证明的,这些人中包括农民,还有一起参与过项目研究的同事。

  这次发布会并没有召集众多媒体,只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内的几个主流媒体前来,本报记者10时30分到了现场,校园里只有稀稀拉拉的学生走过。

  农民将参加发布会

  由于发布会迟迟未开,导致在场的几位记者怨声不断,有位同行说,早饭都还没吃,马上还有其他采访活动,都急死我了。

  当同行们了解到有农民证明的时候,大笑起来,农民怎么能够证明石元春是被诬陷的。

  如果要证明,就需要第三方相关机构,或者参与其项目的相关负责人证明他是被诬陷的。

  文/记者李洪鹏孟庆伟实习生王婷婷

TOP

农大原校长被指学术腐败续:举报人曾被领导约谈

新浪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7日14:07  科技日报

  谁来揭开举报信背后的真相?

  资深院士石元春深陷学术腐败漩涡,举报者引25份材料佐证,被举报者声称系捏造,中国农大认为这是个人事情——

  “曲周的盐碱地上,走出了两位院士、两任农大校长、一大批教授。以曲周实验站为主的黄淮海课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和‘两弹一星’相提并论的科研成果。”

  以上这段宣传材料,讲的是中国农业大学最引以为豪的荣耀。而近日一封重量级的举报信,让所有个人和集体的荣誉都蒙上阴影。

  石元春,“盐碱地走出的两位院士”中的一位,被他的前同事,中科院院士李季伦举报学术腐败。同在举报信上签名的,还有其他5位农大教职工。这封信还引证了25份材料,脚注中出现了16位学者,有网友称之为“论文”。这不啻一枚投入科技界的“重磅炸弹”。在此之前,既有院士涉假的风波,也有多人举报国家科技奖作假的先例。但一位80多岁的院士举报另一位80多岁的院士,还得到其他几位退休教授的联名支持,涉及到的人员名声之显赫,故事之久远,是中国科技界前所未有的。

  早先媒体发表的文章,如是回顾石元春等人的功绩:“1973年,以石元春、辛德惠为代表的第一代农大科学家来到曲周县安营扎寨,开始了治碱救灾的历史创举。经过20余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以曲周县为中心的72万亩盐碱滩变为米粮川的人间奇迹,并辐射到整个黄淮海平原,一举扭转了中国南粮北运的历史……”

  据报道,石元春等人“根据水盐运动理论,以浅井深沟为主体,农、林、水并举,经过艰苦奋斗、综合治理,至1978年,使曲周张庄从原来79kg/亩粮食增至500kg/亩……1983年至1987年,曲周28万亩盐碱地得到了全面综合治理。”

  正是凭借这些成就,石元春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作为主持人的“黄淮海盐碱治理”项目获得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该荣誉也成为中国农大最耀眼的光环之一。

  在中国农大的校况简介中,“石元春院士主持完成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位于荣誉表的最前端。

  但是在李季伦等人的举报信中,石元春被描述为一个巧取豪夺,贪天之功的大学校长。与既有的“盐碱地走出的院士”形象截然不同。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的价值也受到了怀疑。

  举报信写道:“石元春在部委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推荐书》上所填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弄虚作假,与事实不符。”

  在信中,李季伦等人逐一叙述石元春是如何将前人和同事的理论说成自己的成果,又如何依靠夺取课题主持人的位子,把功劳和荣誉归于自己。信中认为,无论是“水盐运动理论”,还是“浅井深沟”;无论是“艰苦奋斗”,还是“综合治理”,都是石元春的欺骗之词。

  “石元春对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没有做任何具体实际研究工作。”举报信引证“七五”黄淮海攻关项目办公室主任祖康祺教授的话,“‘七五’黄淮海课题主持人辛德惠因病临时住院,石元春靠主持单位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的权力,夺取了课题主持人的身份,但石元春从未承担实施工作,从未到过攻关研究现场。”

  举报所指不仅针对石元春个人,对获奖项目的成绩也提出了质疑:“摆在世人面前的一个事实是,不管经过治理还是没有经过治理的地方,今天所有黄淮海平原上的盐碱危害都消退了。专家或业内人士都知道这是地下水自然下降的结果。石元春的治理‘理论’和‘结果’正是在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的情况下取得的。”

  举报信引用的一份证词说:“进入上世纪80年代,由于气候持续干旱,地下水开发仍未受到控制,开发浅层水的地区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以0.5米的速度连年下降……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平原地区普遍呈现脱盐趋势,到80年代初,河北省盐碱地面积,已由高峰期的2300万亩,减少到不足800万亩,而且盐渍化的程度也普遍降低了。”

  信中还引用河北省原副省长及另一位河北官员的话,对治理盐碱的实践成功性和理论正确性提出了质疑。

  在举报信引起关注后,举报人之一、中国农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田向荣表示,学校领导找他谈过话,“希望我把举报信给撤了。他们觉得问题太复杂,没有必要”。科技日报记者联系包括田向荣在内的两位在职举报人,均被回复“正在外地,不便采访”。

  另外,记者也一直未能打通石元春的手机。而之前石元春在电话中曾回应媒体,表示举报信完全是诽谤和捏造,要负法律责任,他将采取对应措施,保护自己的尊严。

  中国农业大学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此前对媒体表示,由于此事涉及的人均已退休,所涉及的举报信内容属于他们个人的事情,中国农业大学目前还不掌握任何信息。

  李季伦近日接受采访时说,90年代他就向法院起诉石元春,而别人也曾写过举报信,但“最后都不了了之”。事实上,信中一些时间计算的纰漏,透露出这份信中的大部分材料写于1997年左右。李季伦表示,此次写公开举报信,一大原因是“有上网这个条件了”。 本报记者 高博

TOP

4名院士实名举报原农大校长续:农大拒绝回应

新浪 2011年09月15日07:44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9月15日消息(记者李谦)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原中国农业大学(微博)校长石元春被指涉嫌学术腐败”,方舟子的一则微博将这位头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三院院士”光环的学者推到了聚光灯之下。

  在新语丝网站和科学网上,一份长达近9000字的举报信举报石元春“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骗取科学奖”等学术腐败行为。在举报信的结尾,六名举报人都签署了自己的姓名,其中4名是农大的老教授。举报人李季伦还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而他和陶益寿、林培等人都已年过八旬。

  院士举报院士学术腐败,在中国还是首次。李季伦是否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石元春有学术腐败行为?

  记者:为什么您在86岁的时候还要实名举报石元春呢?

  李季伦:我原来我不想动,但是他现在还在电视上面忽悠人。

  记者:那您能不能简单的说一下石元春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季伦:就是一个利用职权霸占人家成果出名。他很聪明的,很有才,但是心狠毒。

  被举报人石元春出生于1931年,今年也已经80岁。1987-1995年8年里曾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长达9000字的举报信,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出现在石元春担任农大校长之后。

  举报信中列举的石元春四宗罪都是窃取他人学术成果。例如:“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是前人成果并非石元春的发明创造;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践主要是田园教授的成果并非石元春所为;石元春“打破咸水禁区”的成果也是剽窃得来;PWS区域水盐运动测报体系主要是雷浣群教授的成果而并非石元春所做;石元春对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和农业开发没有做任何具体实际研究工作等等。

  记者仔细阅读后发现,其中只有一项直接关联着李季伦和石元春。举报人也不只实名的6人。其中缘由李季伦教授做了解释:对于石元春的举报,不是从现在开始的,1995年还没有网络的时候,从中科院上海、南京等中科院研究所的举报信就寄到了中科院的院士生物医学部。

  记者:李院士,整个的举报信最早的是哪一年?

  李季伦:当时没有实名举报,那时候还没有网络。南京的、上海的搞航海的首席专家就告到院里去了,我那时候负责整理他们寄来的举报信。

  记者:那是什么时候?

  李季伦:1995年吧。

  记者:您本人和石元春共事过吗?

  李季伦:共事过,很早就共事过。这个人很有才,上了清华之后,这不是合并了么,他就成了农业大学了。那个时候他就过来,我也在农业大学那个时候。

  记者:那是哪一年的事情?

  李季伦:那是1949年的事情,我是1950年来农大的。

  李季伦和石元春共事的时间长达61年。采访中能听得出,李季伦对于这份署名举报很谨慎。

  李季伦:第一段是我亲自改的,全部整理了之后我也看了。我可以负责。

  记者一直试图联系石元春本人但始终没有结果,中国农业大学宣传部就此事拒绝接受采访。然而李季伦院士透露从1995年开始,中科院就已经派专人张树正院士调查此事,但16年过去,事件仍没有调查结果。

  记者:现在大家都在关注这件事情,您希望这个事情的走向是什么样的?

  李季伦:我作为科学家,我也是院士,(公众)不能说把院士说的一塌糊涂,都是那样的人吗?不是啊。有一些人可能是有这个问题(学术腐败),他(石元春)就是其中之一,但院士不都像网上说的那样!另外,我提醒大家不要受他忽悠,给国家造成损失。我只能说,我的目的就是这个,我没有其他目的。这个事情怎么处理我管不了,我不想把他怎么样,我没那个能力。

  记者:他的学术腐败是没有调查结果,还是说没有惩罚?

  李季伦:不就是不了了之嘛

  记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李季伦:农大都是他的势力啊,他是三院院士谁敢动他?

  近年来,学术腐败案屡见不鲜,但院士举报院士却十分罕见。方舟子昨夜在接受新闻纵横值班编辑栾红的采访时表示,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举报。他表示,只有石元春站出来说明情况,真相才能早日浮出水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