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的作品编进自己主编的丛书中?!
王保贤
东方早报 2009-11-29 3:10:46
季羡林先生仙逝后,乐黛云先生有篇文章,题为《魂归朗润园》(原载2009年7月16日的《时代周报》,《新华文摘》2009年第18期转载)。从该文得知,2000年,季先生主编了一套“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的丛书。丛书中的一种,是《季羡林散文精选》,是季先生“命”乐黛云编选的。
笔者未见过这套丛书,从网上查了一下,是海天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八大家”是:冰心、季羡林、张中行、金克木、秦牧、余光中、汪曾祺、余秋雨。
平心而论,季羡林先生的确写过不少好散文。乐先生说,季先生对她的指引,远不止于学术;在编选《季羡林散文精选》的过程中,先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使她感动至深;“‘爱国、孝亲、尊师、重友’,这是先生所有散文最根本的主题。”对乐先生所言,笔者亦深表理解。
但是,在笔者看来,季先生在自己主编的“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中,放进一本自己的集子,多少总有点不大合适。至于“八大家”又会让读者作何感想,就不多说了。
近来又见一本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的《访问中国诗歌——中国23位顶点诗人访谈录》,编者是诗人西渡和王家新。这本书中,也有西渡和王家新的访谈录——这等于说,两位诗人,已自封为“中国”——而不是“当代中国”的“顶点诗人”了。
这在笔者看来,当然也是不合适的:把自己的作品编入自己主编的书中,本来就不太合适,再自封个“中国顶点诗人”,就更不合适了。
此类事情,在中国当下的出版界,当然绝不止这两例。
由此,笔者想起了一桩文坛旧事,是从倪墨炎先生十七年前的一篇《记梅林》中知道的。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作家、编辑家,在现在看来,也应该称为著名的作家、编辑家的梅林(1908-1986),曾经主编过一套《现代作家文丛》,由上海的春明出版社出版。这套《文丛》,原计划要出若干辑,但后来实际只出了第一辑。第一辑共收十二个作家的作品,这十二个作家是: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叶圣陶、巴金、老舍、丁玲、张天翼、冯雪峰、胡风、梅林——梅林,就是编者自己。
现在且不说这个名单中多少暴露出的门户之见,单说梅林把自己的作品收进文丛的事。梅林先生后来成了“胡风集团骨干分子”,坐过一段时间牢房,但不久,组织上还是把他分配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工作,还安排他当了上海市作协的理事。六十年代初,倪墨炎先生也被组织抽调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工作。倪先生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尽管在梅先生面前,他是个晚辈,但在和梅先生逐渐熟悉起来后,他还是忍不住问梅:“第一辑十二种中,把你自己也编了进去,无论怎么说,总是不大合适的。”“他涨红了脸向我解释说:‘那都是书店的主意。他们说,你为我们编了这套丛书,不知怎么感谢你才好,是不是你自己也编进一本去。当时我没有周到地考虑,就听从了。以后我一直很后悔。’”
笔者不知道,在倪先生之前,还有没有人当面就此事问过梅林先生;也不知道,在其他场合,或者在自己的文字中,梅林先生是否就此事作过解释或表示过后悔。感谢倪先生,从他的文章里,我们知道,当年,梅林先生把自己的作品编进自己主编的丛书中,尽管事出有因,但他以后一直是很后悔的。
需要说明的是,倪先生其实对梅林先生是非常尊重的,“老梅过去的著作和工作很值得称道”。读过《记梅林》一文的读者可以看出,倪先生写梅林先生,充满了深深的爱戴和怀念之情;在该文中,倪先生还一再说,他问梅林先生的那段话,是“僭妄的议论”。《记梅林》后来收入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的《倪墨炎书话》中,是姜德明先生主编的“现代书话丛书”中的一种。
季羡林先生晚年,出了不少书,其中又不乏成套出版的。对这些书,读书界有各种看法,这自然也是正常的。但我们知道,季先生晚年一再声明,他绝不戴诸如“国宝”、“国学大师”之类的桂冠,这,令人无比钦佩。
但从逻辑上看,“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之一的称号,却是季先生给自己封的——因为,这套书是他自己主编的。难道作为一个学者的季先生,在晚年只看重自己的散文?
或者,其中也有类似梅林先生那样的苦衷,是出版社的老总们感谢主编的一种办法?
但是,我们现在要想知道季先生对把自己的作品编入自己主编的书中是否后悔,已是不可能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