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菅丰:公共民俗学的可能性

菅丰:公共民俗学的可能性

日本东京大学菅丰教授讨论公共民俗学的可能性

   2007年10月15日十八点三十分,在我校对外汉语学院会议室,日本东京大学菅丰教授应邀为外汉的研究生同学做了题为《公共民俗学的可能性——民俗学中的一个既新又旧的课题》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对外汉语学院院长陈勤建教授主持。

菅丰教授目前担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日本民俗学会评议员,是日本民俗学第三代中的新锐人物。教授曾于1996年1月至8月在我校中文系作为高级进修生进修,在此期间就已经对于我国吴越文化区的民俗事项进行过相关调查研究。此次讲座也是我院跨文化学术交流引进国外知名学者讲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也是该院<<中国民俗学>>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菅丰教授的讲座分为四个部分:日本民俗学的现状、美国公众民俗学的概况、提倡市民和研究共同协作的公共民俗学、民俗学者参与各种实践的必要性以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教授首先回顾了日本民俗学的产生和发展,向研究生们介绍了从柳田国男等第一代日本民俗学家提倡“学问救世”的学科目标到福田亚细男等第二代日本民俗研究者致力于学术制度化、体系化的进程,在这一段论述中,菅丰教授既向大家展现了作为日本国学的民俗学的学科建立及发展的过程,又反思了前两代民俗学者在学术研究中的不足,即虽然在学科建立之初已经以实践为目标,但在事实上实践的却远远不够,因此会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虽然兴起了民俗热但学科方向性却显得十分暧昧的现象。

在批判的评述了日本民俗学的发展史后,菅丰教授又提出了当今日本民俗学研究者面临的课题,随后提出了当代日本民俗学的两个视角:本质主义(essentialism)及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 or constructivism),其中,菅丰教授并未就在日本处于主流的本质主义论做太多解释,而是重点评述了民俗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民俗主义论。在承认民俗主义论在现今世界迅速发展下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为今日的日本民学界引入新的研究视角后,菅丰教授也指出了这一理论特别是在日本本土环境下如对民俗的影响、判断内在变化的标准及历史因素等各方面的限度。

由此,菅丰教授又提出了对于超越民俗主义论必要性的探讨,并且介绍了自己对于公共民俗学(Publicness Folklore )这一研究方向的思考。在简要介绍于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更多地依赖于公共部门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的公众民俗学(Public Folklore)后,菅丰教授论述了公共民俗学生成的背景,即有能力掌握足够信息的“市民”大众的大量产生和随之而来的专业知识的大众普及,并且以实例证明了“市民调查”的可行性,从而又论述了这一方法对于地域居民发现自我、创建新的人际关系的意义,同时也论述了通过“调查”这一“实践”所产生的“加深对地域的理解、强化与地域社会的协作、解决问题、制定对策的公共性”的实践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菅丰教授还反复强调了作为民俗学者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建议。

  随后,在对比了历史上德国民俗主义论膨胀产生了法西斯主义的教训后,菅丰教授也辩证的提出了对于民俗利用是要注意的问题:1、尊重民俗利用中的土著性;2、尊重民俗利用的价值多样性;3、尊重民俗利用的公众性、和谐性;4、尊重民俗的持续性利用。在此基础上,菅丰教授又在方法论上提出了民俗利用的适应性管理,通过“目标设定”、“监控”( monitoring)、“反馈”(feedback)三个阶段已达到使民俗利用更加合理民主的目的。

  讲座最后,菅丰教授强调了民俗学者在实践中所应发挥的作用,要求民俗学者直接吸取当地人们的价值观和意见,在实际的民俗利用中加以发挥,并且对地域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监督,同时通过适当地修正,使之成为健全的民俗利用。

  20时30分,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对外汉语学院2006级研究生
                                                                     刘迎曦

TOP

2009年日本历史学会编《日本历史》杂志(吉川弘文馆出版)第1期刊登了菅丰教授的文章《公共史学―日本史研究的一个可能的方向」(pp.40-44)。作为民俗学家向史学界的建议,介绍了美国的“公共史学(Public History)”概念与实践,认为可以作为日本史研究将来可能的一个方向。在强调学者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解决问题,制定对策方面,可以说是与“公共民俗学”的主张一脉相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