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专家献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新华网杭州10月21日电(记者璩静、张乐)日前,在“2008中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来自中、韩两国5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齐聚浙江师范大学,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新进展,研究世界一体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以及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合理利用与开发等
相关专题。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民间文艺学家刘魁立教授认为,优越的外部条件不一定能促成文化传统的延续,还可能加速变异,而表面上严酷的外部条件不一定会扼杀传统文化的延续。
浙江师范大学民俗专家杨和平教授举例说,又唱又写剧本又写音乐的艺人胡阿七,十几年来一直在酒馆过道免费唱道情。道情是一种长于叙事抒情的民间唱剧艺术,原为道士演唱的道教故事的道歌。如今,这位几年前还自己填词唱道情的老人,在八十高龄的时候流着泪说:“酒馆已经不让我唱了,自己年龄也大了,看来道情演唱后继无人了。”
“调动传统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才是保护文化的关键因素。”刘魁立通过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文化保护对象的俄罗斯旧礼仪派信仰和口头文化保护的思考呼吁,眼下一些地区“重申报、轻传承”的做法会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
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学艺研究员金镐杰教授强调,对重要无形文化和民俗资料的保护与保管工作是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借鉴档案保管工作,通过档案保管技术,对珍贵的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对散落民间的文化遗产资料进行搜集和科学有效的保管。
浙江师范大学王巨山博士认为,利用数字化手段记录和研究非物质文化必不可少。据介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已于日前落户浙江师范大学,网站将及时发布浙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和整理工作等方面的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