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申遗”打开贵州荔波少数民族农民致富之门

“申遗”打开贵州荔波少数民族农民致富之门

                                    申遗”打开贵州荔波少数民族农民致富之门
                                                                               何天文 齐健
  
        从贵州省会贵阳乘飞机半小时左右就到了世界自然遗产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再从县城顺着美丽的樟江河驱车20多公里就到了遗产地核心景区——山环水绕的“喀斯特森林王国”。这里每天都会迎来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每天都有当地村民带着土特产品和民族工艺品在摊点前与游客讨价还价;景区周边近600家“农家乐”因为旅游业的兴旺更是喜上眉梢。
  2007年6月,贵州荔波和云南石林、重庆武隆捆绑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后,声名鹊起的荔波被世人瞩目。成数倍增长的游客涌进荔波,打开了山区农民致富之门。
  “以前景区里有宾馆,游客也不多,大伙都不敢建‘农家乐’。2007年,我看准‘申遗’带来的机会,多方筹资115万元建起了隆福山庄,头一年经营下来纯收入35万元,今年预计纯收入可达50万元。”荔波绿林移民新村布依族村民蒙安是当地第一批开办“农家乐”尝到甜头的人。
  蒙安还请了当地10多个村民当帮手,除了包吃包住,每个月还发给他们500元至750元不等的工资。
  “申遗”成功两年多来,旅游业已成为荔波吸引劳动力就业的支柱产业,全县旅游从业人员由2007年的1500人跃升至现在的9000人,“农家乐”从“申遗”前的几十家猛增到近600家。昔日不起眼的布依山寨摇身一变成了游客喜欢的“农家乐”群落。
  在樟江风景名胜区,善于言谈的莫爱珠自我介绍说,她是驾欧乡拉欧村布依族村民,以前主要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很艰苦。“申遗”成功后,政府除了对原生活在景区的失去耕地的农民进行补偿外,还在景区内设置个体摊点帮助移民实现就业。笔者看到,她经营的小摊上,有干木耳、干笋、鲜果等土特产品,还有矿泉水、饮料和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
  莫爱珠说,现在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她初中学过的英语派上了用场,“简单的英语如谈价格什么的,我听得懂,可以跟他们讲价”。
  樟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副处长龙飞介绍,景区内由政府统一管理的规范化摊点有100多个,拉动了商品流通、工艺品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今有1000多农户从事少数民族服饰、竹篾手工艺、刺绣、手包等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制作。2008年全县民族民间工艺产品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元。
  “旅游业的兴旺,拓宽了山区农民就近择业的渠道。”龙飞说。目前各大景区内负责安全监督和环境卫生的工人已有近80人,节假日还要增加50%的临时工,基本上都是当地的村民。
  “我家住在大山颠,风来风扫地,月来月点灯。”这是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曾经流传的一首歌谣,真实地反映了当初瑶山人民曾经的贫困状况。如今,大山深处的瑶山已变了样。
  瑶山乡乡长何正光说,全乡46个村民小组现在已基本实现组组通电、通公路、通广播电视,不少家用电器包括洗衣机、电冰箱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一些农户买了摩托车,有的还购买了小汽车。
  荔波“申遗”成功,为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荔波的魅力增强了,山区少数民族农民的口袋也鼓了起来。2008年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4亿元,比“申遗”成功前增长409.52%;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18元,比“申遗”成功前增长了50%。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本帖最后由 twlijz 于 2009-10-28 10:48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