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局负责组织京剧申报世界“非遗”
北京文化局负责组织京剧申报世界“非遗”
发布时间:2009-10-14 14:19 来源: 中新网
中国今年申报22项全部通过,端午、书法、粤剧等同时入选,已有26项入选,总数全球居首
端午、书法等22项日前同时入选“世界非遗”。昨日,文化部举行专题发布会介绍,目前,全世界共有166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以总数26项居首。
昨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透露,中国已有几个地区申请京剧作为本地区申报“世界非遗”的候选项目。京剧将在明年申报“世界非遗”,目前,此项工作由北京市文化局负责组织。
中国22项入选占总数近三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日前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其中,中国申报的端午、书法、粤剧等22项全部入选。此外,羌年等3项入选“急需保护非遗名录”。
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副局长余兴义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本次申报项目数量没有限制。在所有76项入选“世界非遗”项目中,中国占28%。此前,“世界非遗”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国家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今后,申报将每年进行一次,申报项目数量不限。
今年申报,“我们的项目从上午开始念,一直念到下午”,余兴义说,只要有一个缔约国否定,项目就不能通过。因此,会议期间,中方与缔约国和大会组委会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工作。
国内PK“端午”胜“春节”
向联合国正式申报之前,根据各地申报的项目,文化部组织了包括中国社科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机构在内的专家委员会进行了讨论和投票。在讨论到民俗类的项目时,专家们纷纷投票给了端午,而没有选择春节。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春节是“一个挡不住”的节日,从保护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端午应该更加受到重视。
此外,四年前,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级非遗”,引起强烈反响,国民强烈呼吁保护中国的端午节。虽然“江陵端午祭”是从我国流传到韩国的,而且发展到现在也与我国的端午习俗完全不一样,但是保护端午节习俗也成为了影响此次专家投票的一个重要原因。
“申遗”并非专利注册
按照规定,申报非遗并不是知识产权、专利注册,类似的项目一个国家申报成功了,其他国家还可以继续申报。因为,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在发布会上介绍,今后将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以29个项目作为重点示范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规划,实施更加科学的保护。
此前,我国已有昆曲、古琴艺术等4项入选“世界非遗”。
- 链接
今年入选22项“世界非遗”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呼麦
此前入选4项“世界非遗”
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今年入选3项“急需保护非遗”
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 对话
“准备材料 专家20余天连轴转”
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表示,我国拟出台法律保护非遗
“我认为,目前我们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还是认识问题。我们要积极推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类似的法律在日本和韩国,几十年前就有了。我们要抓紧。”
昨天,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介绍中国此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等22项非遗情况时表示,中国计划出台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 特别关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新京报:我国国家级非遗项目有1000多项,此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何选择了端午节等22项?
张庆善:申报工作是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提出申请的,文化部委托非遗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评审。
新京报:这次所有申报项目为何能全部入选?
张庆善:这次入选的项目,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具有较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具有杰出性、代表性,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同时,我们在申报时,还充分考虑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予以特别的关注。
新京报:此前每次申报都是一个国家申报一个项目,为何此次可以申报这么多项目?
张庆善: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申报都是两年一次,每次一个国家只能申报一个项目。这次规则有了变化。
新京报:为什么呢?
张庆善:以前,申报完全提倡平等原则。但是,100万人口的国家与中国这样13亿人口的国家,其文化遗产资源是绝不一样的。所以,这次评审对申报项目没有数量的限制。
经过 材料申报截止前两天才递交
新京报:今年其他国家申报和通过的情况怎样?
张庆善: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申报的情况也就不一样。比如,日本有13项通过,韩国也有6项,其他国家多是1项或2项。
新京报:申报的项目全部通过,觉得意外吗?
张庆善:事先我们也没想到22项都能通过。
新京报:我们有哪些优势呢?
张庆善:我们的优势在于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也在于这些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政府重视,社会参与的热情高,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新京报:申报过程曲折吗?
张庆善:很紧张、辛苦。
新京报:要经过哪些程序?
张庆善:从申报、评审、论证,到反复修改申报文本和申报片,要做大量工作。
新京报:有不少难忘的经历吧?
张庆善:在论证修改文本和申报片的阶段,我们集中20多天工作,一天到晚几乎是连轴转,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讨论。各地的同志和许多专家在一起,一天要开五六场讨论会,其中不少专家都是70多岁的老人。
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申报文本必须在2008年9月30日前上交。到了9月27日晚,我们还和文化部外联局、非遗司及许多专家一起,把所有申报材料从头到尾核查了一遍,就怕在细节上出问题,特别是翻译。
一直忙到9月28日早上,把材料装好直接送到首都国际机场,派专人送到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举措 国家将更多扶持保护“非遗”
新京报:对于这22个项目,今后国家会不会加大扶持力度?
张庆善:对于成功入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肯定会予以更多地关注。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遗产,国家有责任,各级政府有责任,遗产的持有者也有责任。
新京报:这次22项目申报成功有何意义?
张庆善:我觉得,这个意义怎么讲都不过分。
新京报:为何这样说?
张庆善:与其他文化遗产不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但是又跟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比如,这次通过的妈祖信俗,全球有2.5亿人崇奉妈祖,尤其是在中国台湾等地区。两岸共同的信奉习俗,这是一种非常大的凝聚力量,是民族情感的认同,远远超过了简单的宣传口号。
新京报:目前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张庆善:我认为,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其实还是认识问题。
新京报:为什么呢?
张庆善: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迫切性、重要性,真正懂得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怎样保护。
新京报:这个至关重要。
张庆善:对啊,我们要以文化的自觉性,认识到我们的历史性的责任。这样才能去更好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认识其重要性,还要懂得如何去保护,这两个方面都很关键。
新京报:对于非遗保护,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
张庆善:我们要积极推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类似的法律在日本和韩国,几十年前就有了。我们要抓紧,这也是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记者王荟)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
[ 本帖最后由 twlijz 于 2009-10-24 10:1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