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非遗“家底”基本摸清
08-10-15 来源:嘉兴日报
--------------------------------------------------------------------------------
收集非遗线索近10万条,走访非遗传承人近9000人……在经历了一年多地毯式排摸调查后,昨天,我市非遗普查工作顺利通过了省专家组验收。专家组组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办公室主任王淼表示: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覆盖范围广,调查手段灵活,组织保障有力,文本工作到位,普查工作成效显著。
据了解,自2007年6月我市开展非遗普查工作以来,文化部门投入普查骨干2914人,投入普查设备910件,不漏村、不漏镇搜索民间文化“基因”,截至今年9月,共收集到非遗线索95678条,调查项目8979个,全市非遗“家底”基本摸清。
“这次普查的范围几乎涵盖了嘉兴全部的农耕文明,在排摸中,不少散落民间的‘沧海遗珠’浮出水面。”文化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开展的近9000个调查项目涵盖了17个门类近200个种类,其中新发现项目为5069个,占了56.5%。从项目数量上看,我市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人生礼仪类资源最为丰富,分别占调查项目总数的27.4%、12.2%和12.2%,从项目分布情况上看,桐乡市与嘉善县非遗项目数较多,分别有1972个和1323个。“此外,我们还采取‘先难后易’的做法,对全市2493个濒危、高价值的重要非遗项目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整理,如秀洲区抢救了不同版本的民间文学《呆头女婿》、《徐文长的故事》。”这位负责人介绍。
鉴于近年来不少身怀绝技的老艺人相继辞世,此次文化部门还对民间老艺人、非遗传承人进行全面排摸,发现民间艺人上万人,并走访了其中的8664人,不仅将他们的个人情况登记存档,还利用录音、录像、摄影等现代技术手段留下他们的绝活影像,避免传承“断流”的危险。
“普查只是工作的第一步,非遗普查旨在摸清资源‘家底’,重在后续保护,关键在活态保护。”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已开始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长期保护规划,今后除了将建立重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贴制度外,至2010年,还将建成嘉兴市非遗展示中心,并编纂出版15种文化科学普及类非遗丛书,使民间文艺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