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注】战争与文化遗产

【关注】战争与文化遗产

专栏引言: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战争”,既是文明的,又是反文明的。作为已经过去的战争史本身就是每个时代宝贵的精神遗产,人们从战争的教训中去发现战争可能出现的因素,从而想方设法如何规避战争。但是,直到今天,战争几乎时时刻刻都在上演。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战乱在摧毁时代文化的同时,摧毁的更是关于历史的记忆,从物质到精神,彻底地毫不保留地摧毁。

关注战争与文化遗产的特殊关系,关注当下局部地区战争中的遗产保护问题,关注历史上战争对民俗的特殊影响,关注战争中人的精神生活。

————————————————————
以下是材料搜集,欢迎跟帖:

    随着利比亚战事暂时告一段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呼吁相关各方加强对利境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尽管这种呼吁在冷酷的战争机器面前似乎有些苍白无力,因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无数事实表明,战争及武装冲突与建设性破坏、过度商业化开发等都是文化遗产最致命的威胁。

         距离我们时间最近的关于文化遗产的战争报道来自2011年春天的泰柬边境地区,两国之间复杂的历史和领土纠纷表现为关于世界文化遗产柏威夏古寺的归属之争,由口头争议逐步升级为动用坦克和多管火箭炮的武装冲突,所幸在外交斡旋下千年古寺得以逃脱在战火下被夷为平地的厄运。回顾20世纪以来的战争史,历经劫波的人类文化遗产先后经历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浩劫。

        首当其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尤其是纳粹德国给欧洲文明和文化遗产带来了空前的劫难,除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劫掠被占领国家的珍贵馆藏文物、摧毁和破坏被占领国家的不可移动文物外,控制了德国考古界的纳粹党卫队考古学家们还“雄心勃勃地要向世人证明在已占领土地上的德意志精神可以追溯到远古”,为纳粹谬论寻求考古学依据。至于日本官方、军方和民间自甲午战争以降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领土上开展的所谓文化财产调查及抗日战争期间对中国文物的大规模劫掠更是罄竹难书。

       二战结束后,有感于战争对于人类文明的摧残,1954年,相关国家在荷兰海牙签署了关于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及其议定书,但在冷战期间先后爆发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中,海牙公约更多地沦为空文。在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对于文化遗产的态度难以恭维,1950年10月,联合国军攻占平壤后开始四处劫掠,约翰·托兰在《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中描述道:“美国军队炸开保险箱,掠夺古画、古椅、钟表和绣制品,把各种各样的战利品装满了卡车和拖车。……大多数军官对他们的士兵掠夺赃物都设法闭起眼睛。”而平壤这座古城本身则在整个战争期间遭受了1400余次轰炸。1968年初,越战正酣,为了反击北越军队凌厉的春节攻势,美军动用了包括大口径舰炮在内的重火力进行支援,后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顺化古城被打得满目疮痍,在将北越军队从古城槟知的废墟中逐出后,一名美军少校对随军记者这样说道:“为了将这座城市从敌人手中夺回来,现在必须破坏它”。

       冷战结束后的20年间,相继爆发了海湾战争、波黑内战、科索沃冲突,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伴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急剧调整和国际关系的迅速变化,战争中的文化遗产更是命运多舛。波黑内战中,无论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遗迹,还是伊斯兰教的历史建筑几乎无一幸免,罗伯特·贝文在《记忆的毁灭:战争中的建筑》一书中称:“(波黑)战争的破坏程度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该国建筑古迹的破坏”。2001年,塔利班在阿富汗掌权后炸毁了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而国际社会除了谴责之外唯一能做就是在尘埃落定之后于2003年将巴米扬谷及考古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开始讨论大佛的复原问题。在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中,巴勒斯坦文化遗产与巴勒斯坦人民一道遭受了深重苦难,2002年,以色列军队攻入巴勒斯坦城市纳布卢斯,拥有近2500座从古罗马时代到十九世纪古建筑的纳布卢斯老城在装甲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战栗,许多石质古建筑在以军地面射击和空中打击下横遭破坏。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沦为冒险家的乐园,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和省级博物馆遭到公开抢劫,重要的考古遗迹遭到破坏和盗掘,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流失国外。

          在回顾了如上令人心情沉重的历史后,我们也许都会想到同一个问题:距离让文化遗产远离战争荼毒还有多远?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客观全面地看待战争与文化遗产的辩证关系。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人类目前还不可能完全消灭战争,战争中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甚至湮灭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战争破坏与自然灾害一样,也是文化遗产令人扼腕的“退出”机制之一。

          其次,我们必须注意到,强权政治和集团(国家)利益是制约文化遗产免受战火蹂躏的重要因素。超级大国的战争为其全球战略服务,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附加破坏及长期负面影响则选择性地加以遗忘了。个别西方国家认为,在战争中的行动自由远比保护文化遗产重要,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在伊拉克战争中,占领军的当务之急是保护石油部这样的高价值目标而不是分兵阻止伊拉克文物的大规模流失。在其他许多冲突地区,处于强势地位的集团或国家的利益诉求也远比保护弱势国家文化遗产的道德准则要给力得多。

           再次,我们必须认识到,战争中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所带来的后果是多样化的。在诸如二战这样的大规模全面战争中,文化遗产遭到的破坏往往是双向的,不仅给受害国家历史文化及其人民心理上造成了长久难以弥合的创伤,而且对于战争发动国的文化遗产也带来了灭顶之灾,二战中盟军为摧毁敌方战争潜力而针对轴心国主要城市(其中不乏科隆这样的千年历史古城)不区分军事和民用目标实施的战略轰炸,使文化遗产蒙受惨重损失,在人类历史上同样留下了令人遗憾的一页。在冷战期间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的某些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中,极端势力基于民族、宗教名义而实施的对于文化遗产的破坏,则是另一种痛入骨髓的文化清洗,其消极后果的清除远比通常意义上的战后重建要复杂艰巨的多,甚至有可能成为下一波冲突的重要诱因。不论是全面战争还是地区冲突,战区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和劫掠,还带来了战后文化遗产损失赔偿和文物追索等一系列敏感问题及外交困局,人类社会不得不咽下这枚自己酿造的苦果,我们距离终结战争对于文化遗产的破坏及其长期影响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最后,虽然在现实中对海牙公约及相关议定书之于战争行为的约束力不能抱以过高期望,但基于现实情况考量,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我们只能以公约及相关议定书为基本框架,发挥联合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的作用,在有战争或冲突前兆时及时加以斡旋,在战争或冲突难以避免时尽量调整和约束相关各方的交战行为,防止对战区文化遗产造成损害,在战后尽量给予战区受损文化遗产在保护修复等领域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各国亦应结合国情在公约框架内对战争及武装冲突情况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所创新和突破。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今中国承平日久,逐渐远离大规模战争的威胁,然而非传统安全领域对于中国的现实和潜在威胁依旧存在,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区相继出台了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在战争、武装冲突、恐怖袭击甚至群体性事件状态下的文物安全应对措施尚有空白,笔者认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终归强于亡羊补牢。


(2011年9月30日4版)


采编:高游  中国文物信息网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http://mil.news.sohu.com/20090302/n262544205.shtml

60多年以前,艾森豪威尔将军说,在战争期间,对这些文化象征给予尊重和保护,是“每个指挥官的职责所在”。这一职责今天还有它存在的意义。就如过去的战争所证明的,一旦遗失或遭到破坏,文化遗产则永无恢复之可能。


现在,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的宝物,却是陷入两派,争执不休的逊尼和什叶教派的共同文化遗产。的确,这些宝物更是整个世界的共同文化遗产。因为这些原因,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可小视。在未来的战争中,只有保护好了这些艺术品和古董,我们才有可能将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加完好无缺的交给后代子孙。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见证战火中文化遗产保护传奇

2011年07月14日 10:48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报记者 却咏梅

“《赵城金藏》档案文献暨保护资金捐赠仪式”近日在国家图书馆举行。薄一波同志的女儿薄小莹将家中珍藏的“薄一波批示将《赵城金藏》调拨国家图书馆”的相关珍贵档案,捐赠给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使相关的历史记载更为完整,对革命历史和文献保护历史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香港钟健国基金会向国家图书馆捐款200万元人民币,专门用于《赵城金藏》的保护和研究。

《赵城金藏》是金代山西潞州信女崔法珍断臂发愿刊刻的一部佛教大藏经,堪称佛教大藏经中最为独特的一部,在中国印刷史和佛教文献学上享有崇高地位。《赵城金藏》的传承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传奇,是战争年代中国保护珍贵文化遗产的典型范例。

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里,为避免民族文化典籍受到日本帝国主义掠夺,1942年4月,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政委薄一波、太岳区党委书记安子文将日本企图掠夺《赵城金藏》的情况上报中央,中央批准同意抢救《赵城金藏》。在八路军、地方武装、群众的组织和密切配合下,《赵城金藏》被全部转移出广胜寺,在随后的“五一大扫荡”和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担任太岳区委书记的薄一波始终关心《赵城金藏》的安危,薄一波的秘书刘元璋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北平和平解放之初,薄一波亲自批示,把这部书调拨国家图书馆永久保存。在国家经济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央专门调拨物资,开展经卷修复。经过16年的努力,《赵城金藏》装饰一新。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表示,希望借“艰难与辉煌——纪念中国成立九十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开展之机,再次向那些已故的、为保护《赵城金藏》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而战斗过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敬,也希望用这样的方式纪念中国建党90周年。薄小莹在捐赠仪式上说:“非常高兴能够代表家中兄弟姐妹,把调拨《赵城金藏》的珍贵档案捐赠国家图书馆,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国之瑰宝在艰苦战争环境得以保存的不易。”

据介绍,1951年6月,许广平将鲁迅遗稿的大部分捐赠给国家图书馆。1952年,王国维后人捐献了王氏手稿及中外学界几十位名家致王国维的信札,由此揭开了国家图书馆收藏名家手稿的序幕。1954年,国家图书馆向社会各界征集近现代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化名人及历史人物的手稿,经过国图几代人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特别是名家及其后人的支持,名家手稿文库已经拥有500位名家的4000多种。马克思、恩格斯、梁启超、闻一多、郑振铎、郭沫若、巴金等名家的名著和代表作手稿,成为本馆的手稿专藏。其中革命家的手稿,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的足迹。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法制研究》[ 来源:当当网 | 发布日期:2012-05-28 | 浏览( 103)人次 | 投稿 | 收藏 ]

  作  者:李墨丝 著
  出 版 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1-1
  版  次:1
  页  数:342
  字  数:296000
  印刷时间:2010-11-1
  开  本:大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11812049
  包  装:平装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同时,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恐怖主义危害加大,各种局部冲突和战争不断发生,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跨国犯罪日益猖獗,单边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围绕资源、能源、市场、知识产权、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壁垒和经济、贸易摩擦明显增多。各种热点问题所涉及的国际问题更加突出。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在外交上、法律上动辄采取强势做法的态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存在。作为国际关系的产物,国际法面临严峻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字号: ]
(编辑:李鹏臻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叙利亚战争对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2-04-09 14:14:22    编译:张娣    来源: 元培翻译    浏览次数:

   








  • 在巴尔米拉和阿帕米亚发生抢劫事件
  • 古老的哈金城被炮弹毁于一旦
  罗马的古城巴尔米拉底下有一座阿拉伯城堡
  一年前发生在叙利亚的袭击使得古代建筑瑰宝面临着被抢劫和被破坏的危险,尤其是巴尔米拉古城和阿帕米亚的希腊罗马遗址,这些都是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古迹。根据专家所说,现在最危险的就是那些脱离了政府控制的小偷们,他们把目标放在博物馆、纪念馆,以及指出来源的考古发掘地区。
  “三四个月内抢劫事件倍增。我们已经收到一个视频,视频中显示阿帕米亚里的壁画遭到锤击。并且在帕拉米亚有人开始秘密挖掘古城,寻找宝藏”,叙利亚博物馆的负责人伊娃-萨科赫尔说到。反政府武装针对所播视频,已经承认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萨拉丁城堡(在北部),这里设有中世纪的城堡以及阿帕米亚著名地区,被一群试图惩罚叛军碉堡的陆军军队所炸。存在于这个国家的抢劫行为,从去年3月15日开始武装反对巴沙尔-阿萨德政权的那天开始就已经慢慢增多起来了。
  “考古学家目前还没有发掘叙利亚所有的遗址,因此他们挖在哪里,哪里就会有发现”,萨科赫尔说到,他又补充到 “我认为这些小偷们肯定是受利益驱使的市民们,并且他们不知道他们所发现的这些东西是多么的重要”,他担心会失去“历史上很重要的一部分”。据专家介绍,哈马博物馆(在叙利亚的中部)的一些物件已经被盗。这些被盗的物件是阿拉姆时代的古代武器及雕像。
  • 小偷们不知道他们所发现的地方是多么的重要
  据专家介绍,再往北一点,在Shaizar城堡中,背倚阿龙达河均被破坏。同时,往南边,在阿帕米亚,一个罗马时期的大理石雕像被盗。被盗的物件,通过黎巴嫩以及几个邻国在黑市上交易。被抢劫的地区还有古城哈金,在依德乐比省的西北地区,被军队和叛军之间的战斗破坏。
  据萨科赫尔所说,在骑士们的克拉克城中,他们是十字军时代的瑰宝,也是重要的旅游磁石地区。这里的保卫人员禁止携带武器的人进入,但是对于迈克尔-马克迪斯,叙利亚文物遗迹博物馆的领导人来说,现在最危险的地区就是石灰岩丘陵地区。在三月下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冲突双方“确保保护其独特的遗产”,而叙利亚反对派随后提出报警,称军队攻击濒危古迹。
  叙利亚拥有一个重要的考古和历史遗产。她的首都大马士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六个地方(大马士革的古城、波斯大、安雷波、帕尔米亚、哈金以及达拉第那城堡)以及北部的古城都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马克   ,法国的中东研究所考古与古史部主任说到 “和美索不达米亚一样,叙利亚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时刻的见证人,从在这里被第一批被建立起来的城市就可以看出”。
  萨科赫尔说,叙利亚当局已经转移了大量的国家博物馆中的重要文物。我们的想法是,为了这些文物的安全起见,应该把它们放到中央的总部。他总结 “我希望国际社会可以派出一名大使到我们国家来告诉我们,我们的遗产正在遭受危险。这个遗产是所有叙利亚人民的遗产,不是政府的,不是总统的,而是人类的”。

(责任编辑:珊珊)



元培翻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元培翻译商务发展部(bd@pkuyy.com)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西班牙《世界报》4月6日报道】题:叙利亚遗产面临危险

【西班牙《世界报》4月6日报道】题:叙利亚遗产面临危险

专家表示,持续一年多的暴力冲突使叙利亚的考古学财富面临被偷盗和破坏的威胁,尤其是巴尔米拉古城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最危险的是那些脱离政府控制的地区,许多博物馆和名胜古迹遭到了抢劫。

叙利亚博物馆专家希卜·萨赫勒说:“从三四个月前开始,偷盗行为成倍增加。我们获得的一段视频显示,有人正在用尖镐撬阿帕梅亚遗址的镶嵌画。在巴尔米拉也出现了大量 地下 考古活动。”

反对派武装人员利用视频证据声称,政府军为了攻占反对派据点轰炸了许多地方,特别是叙利亚北部的中世纪要塞迈迪格堡和著名的阿帕梅亚遗址周围地区。

自2011年3月15日爆发动乱以来,随着暴力活动的蔓延,早已存在的偷盗行为不断增加。萨赫勒说:“考古人员虽然无法考察整个叙利亚,但已经考察过的地方表明这些古迹受到了严重损坏。”

“我认为偷盗者大都是顺势而为的居民,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物品的价值。”萨赫勒表示,一大部分历史文物正在流失。

专家称,位于叙利亚中部的哈马博物馆的藏品已经被盗,特别是阿拉姆时代的武器和雕塑。奥龙特斯河畔的谢扎尔要塞受到破坏。阿帕梅亚遗址也有一座古罗马时期的大理石雕塑被盗。这些物品很快出现在黎巴嫩等国的黑市上。

受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交战影响,位于伊德利卜省的艾卜拉古城也受到了窃贼的光顾。目前,具有重要旅游价值的十字军东征时代的瑰宝———骑士堡,由于被武装人员占领,看护人员一直无法进入。


专家指出,受威胁最大的是邻近土耳其边境的以多座死城闻名的石灰岩地区。

3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叙利亚冲突各方确保杰出文化遗产的安全。反对派也发出警告,称政府军正在把历史遗产置于危险当中。

叙利亚拥有大量历史遗产,首都大马士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重要城市之一,目前共有6处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博物馆负责人称,叙利亚当局已把大量博物馆藏品转移到中央的保险箱中。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国际社会让叙利亚人民知道,我们的遗产正面临危险。这些遗产属于全体叙利亚人,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总统,而是属于全人类。”

(本文来源:新华网 )

教科文组织提醒叙利亚当局有责任保护文化遗产时间:2012-04-02 23:11:49 来源:可可西语 编辑:Natalia  

Irina Bokova señaló que la sucesión de culturas han dejado un legado de riquezas arqueológicas, sitios históricos, trabajos artísticos y monumentos de miles de años en ese país.
伊琳娜•博科娃说,该国文化的继承留下了有几千年历史的考古、历史遗址、艺术作品和纪念碑的遗产。
Recordó que a principios de este año, la UNESCO alertó a las autoridades sirias sobre su responsabilidad de proteger la herencia cultural.
他说,今年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醒叙利亚当局他们有责任保护文化遗产。
Bokova indicó que se ha contactado con la Organización Mundial de Aduanas, Interpol y los departamentos de la policía de Francia e Italia, especializados en patrimonios culturales, para alertarlos sobre la posible aparición de antigüedades sirias en el mercado internacional.
博科娃说,他们已与专门从事文化遗产的世界海关组织,国际刑警组织及法国和意大利的警察部门联系,以提醒他们有关叙利亚文物在国际市场上可能出现。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教科文组织呼吁保护叙利亚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 2012-04-03  |   作者:李钊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4月03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钊
    本报巴黎4月1日电 (记者李钊)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消息,近日,针对远未平息的叙利亚冲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公开发出呼吁,要求保护叙利亚文化遗产。

    博科娃指出:“最近有大量媒体报道称,当前叙利亚的冲突已经威胁到了叙利亚文化遗产的安全,对那些珍贵的遗址有可能遭到破坏,我表示严重关注,并呼吁冲突的所有相关方确保根植在叙利亚土地上出色文化宝藏得到保护。损害国家遗产最终损害的是该国人民的心灵与身份认同。”

    叙利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历史上的一系列文化曾在此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址、历史遗存、文化景观、纪念性建筑物以及艺术珍品,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创造的见证。叙利亚有六处遗址列入了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它们分别是大马士革古城、布斯拉古城、帕尔米拉古城遗址、阿勒颇古城、武士堡和萨拉丁堡、北叙利亚的古村落。此外还有许多其他遗址也列入了该国世界遗产候选名单。

    今年早些时候,教科文组织已经通过叙利亚驻教科文组织代表,提醒叙利亚当局注意其自身在确保文化遗产安全方面的责任。总干事指出:“目前的情况变得越来越紧急,我敦促叙利亚当局遵守其签署的国际公约。”

    在公约的框架下,总干事还与世界海关组织、国际刑警及法国与意大利的文物特警取得联系,提请他们注意叙利亚文物可能出现在国际古董市场上。

《科技日报》(2012-04-03 一版)

(中国科技网)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 ... /content_451483.htm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大马士革古城(叙利亚遗产)

时间:2010-01-29 00:22 来源:地理教师网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马士革古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马士革古城,位于叙利亚西南部。

  大马士革是叙利亚的首都。它建在克辛山的山坡上,面积约100平方千米。

  自古大马士革就被誉为“天国里的城市”。据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来到大马士革郊外的山顶,远眺城市的全景,赞叹不已。但是他没有进城,而是从原路返回。随从询问原因,他回答说:“人只能进入天堂一次,我若进入这座人间天堂,将来就无法再进入天上的天堂了”。

  大马士革城约建于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世纪,曾被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征服。公元前333年,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从波斯人手中夺取了这座城市。公元前64年,庞贝的罗马军团入侵大马士革,基督的门徒圣保罗来这里布教,基督教开始进入大马士革。公元661年,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在大马士革定都,这里成为庞大帝国的中心。1187年,阿拉伯的民族英雄萨拉丁从这里率领阿拉伯军队出征,战胜了十字军。从公元16世纪开始,大马士革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达4个世纪之久。4000多年来,大马士革历经沧桑,几度兴衰,历朝统治者都在这里留下了各具风格的建筑。

  大马士革古城旁有一座石门,据说当年圣保罗就是从这里进人大马士革传教的。有一次圣保罗遭到追捕,教友们让他坐在篮子里转移到大马士革城堡下,他又从这座石门逃出大马士革。后来基督教徒在这里修建了圣保罗教堂,以纪念他的布教活动。

  城中的倭马亚清真寺是世界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该寺建于公元705年。由候马亚王朝国王亲自主持兴建。清真寺的大门高10多米。礼拜大厅长136米,宽37米,全部用巨大的石块建成,由大理石柱支撑。大厅四壁和圆柱上雕刻着精致的花纹,厅顶垂挂着一盏巨大的水晶吊灯,大厅外的广场四周建有走廊。走廊的墙壁上用金砂、石块和贝壳镶嵌的巨幅壁画,描绘出倭马亚时代大马士革的繁荣景象。

  大马士革城堡始建于2000多年前,公元11世纪时被彻底改建。城堡用巨石垒成,四周有护城河,河上架有吊桥。城堡的城墙上有300多个射孔,并建有瞭望和防守的高塔。叙利亚历史上三位著名的阿拉伯苏丹(阿拉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努拉尔丁、萨拉丁和扎赫尔·倍贝尔,都在这座城堡中指挥过抵御外族入侵的战役。

  大马士革古城中的古建筑大多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其中包括建于古罗马时代的中心大街--直街,建于1155年的医院,以及清真寺、公共浴室、小客栈、室内市场等。


原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kp/2804.html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周四【标题】战争中的文化遗产--巴格达、开罗和利比亚 【主讲】Prof.Lawrence Rothfield 芝加哥大学 【时间】2012年6月7日(周四)下午6:30 【地点】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 (文化大厦20层,中关村大街人民大学北)【语言】英文【提示】需报名,链接http://t.cn/zOkalsF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推进地域民俗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关系研究——以浙江省衢州市战争史为例民俗文化研究离不开当地独特的地域特性和历史背景。战争对地域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是促成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战争促成外来文化迁入、孕育地方文化的发展和加速地方民俗文化的进一步繁荣等三个方面对衢州地域民俗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达到对地域民俗文化更深入的研究。一、战争促成城防建设,吸引外来文化迁入战争和文明始终交错,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催化和促进作用,又时刻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古代各个部落之间的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形成,也促成民族的大迁徙。战争伴随社会的革命,带来新的格局。卡内罗的战争与文化演进限制理论认为:战争促成了社会阶级的产生,因战争失去了土地而尚未沦为奴隶的人民,被吸引到了那些因其行政、商贸或宗教功能的增长而成为市镇的地方,成为工人、匠人,使用自己的劳动或者劳动产品交换统治阶级从村社农民那里榨取过来的剩余产品[1]733。因其行政、商贸或宗教功能的增长而成为市镇,地域的民俗文化随之孕育和发展。战争的爆发,或许会短暂阻碍该地域经济的发展,但文化的发展却与之相反,随着战争频率的增加,人员流动的加快,文化的兼容性会越大,地(本文共计4页) ......[继续阅读本文]

来源:《语文学刊》2011年第09期  作者:虞自求;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甲午战争清军令旗惊现日本乡村民俗馆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viewthread.php?tid=20111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臺灣人文生態研究>9卷2期

頁數:20 需求點數:80 電子全文: 請登入.

戰爭時期台灣知識份子心中關於“民俗”的思考

日中戰爭在1937年開始之後,幾乎是同一時期,在台灣也以「內台如一」的口號,開始實施「皇民化運動」。提到「皇民化運動」的內容,可以聯想的就是,「日語普遍的運用、寺廟偶像參拜的廢止、神社參拜的強制、改姓名以及台灣儀式習慣等的禁止」等規定。甚至進入1940年代開始,正式開啟了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時代之後,台日雙方都進入戰爭體制。談起台灣日治時期的民俗學,首先會考慮的是雜誌《民俗台灣》。《民俗台灣》是從1941年到1945年間所發行的雜誌。雜誌《民俗台灣》的內容,清楚地記載了台灣島內有關漢民族的風俗習慣。合計發行43號,從1941年(昭和16年)第一卷第1號雜誌發行以來,到戰後始終得到很高的評價。但是,90年代後半之後,台日雙方學者一轉態度也開始進行批評。實際而言,1937年日中戰爭開始之後,台灣總督府依照所實施的「皇民化運動」,更加積極進行同化台灣人為日本帝國的臣民。檢視《民俗台灣》雜誌的內容,可以清楚看出其中和「皇民化運動」的宗旨內容有許多諸多的違背處,如果《民俗台灣》的旨趣,只是單純為了紀錄有關台灣的民俗習慣,為何在90年代又引起諸多爭議呢?這是個相當有趣的問題。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在戰爭時期發刊的《民俗台灣》上活動的台日知識份子,到底以何種心情留下台灣相關的民俗記錄?也就是說,進入戰爭時期之後,日本帝國全力以「皇民化運動」,殖民同化台灣為忠臣的皇國子民,「民俗」成為文化場域思考的同時,透過《民俗台灣》的書寫,台灣知識份子所認同的「鄉土意識」,與雜誌《民俗台灣》的書寫旨趣有何差異性?從「大東亞共榮圈」的架構中思考,殖民與被殖民兩立的差異性中,台灣知識份子所留下有關台灣「民俗」的紀錄,又有哪些特殊的含意?都是今天所要面對的思想性課題。http://www.ceps.com.tw/ec/ecjnlarticleView.aspx?jnlcattype=1&jnltype=462&jnliid=570&issueiid=64082&atliid=1082919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记得有一期《国际博物馆》讨论过相关话题,文章大都写得有深度,回头找来刊期。。。

TOP

中吕底亚的考古遗产与土耳其独立战争--《国际博物馆(中文版)》 2010年02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