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戏苑:一个小团 一台大戏
中新网 2011年11月18日 10:09 来源:甘肃日报
石小军
在第三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中,白银市靖远县秦剧团的新编大型秦腔革命历史剧《靖远起义》获得剧目大奖,主演秦小凤获得红梅大奖。
秦腔《靖远起义》是靖远县委、县政府倾心打造的一张“红色名片”,由县里投资100多万元、县秦剧团历时两年创排而成。该剧以1932年至1933年之间中国在靖远组织建立西北抗日义勇军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国民党新十一旅某团团长、靖远人王儒林率领众将士3次起义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投奔南梁革命根据地的事件为主线,歌颂了以王儒林和陕甘红军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为首的革命者面对错综复杂的敌我斗争局势和敌人的残暴镇压,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及以程嫂为代表的靖远人民投身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剧中王儒林、谢子长、程嫂等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整台戏情节紧凑、冲突集中,事件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战斗场面大气恢弘,会馆接头不乏妙趣,司令部斗智扣人心弦,刑场诀别催人泪下,祭祀程嫂情感真挚。
全剧十分注重通过多种戏剧元素突出地域特色。如谢子长和山花、王儒林和程嫂在会州会馆会面时的暗号就很有意思:
“谢子长:小姑娘,你这酒馆可有上好的羊羔肉?
“山花:(边上边应)当然有,先生您要蒸碗还是清炖,肉要老还是嫩?
“谢子长:既要蒸碗又要清炖,肉要不老不嫩。”
对白言辞得体,既符合当时的特定情景,又很好地突出了靖远的特产羊羔肉,可谓一举两得。
又如剧中截取敌人军火一段中的筏子舞,就是对当时当地黄河筏子客撑筏场面的生动描摹,可谓精彩激烈,气势恢宏。
本剧对人物的塑造也是匠心独具。全剧很好地避免了英雄人物的脸谱化倾向,着重塑造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如王儒林在三次起义失败后在程嫂墓前的一段独白:“……儒林无能,经验不足,导致义军三次受挫,我对不起党,对不起阵亡的战友们,更对不起您程嫂呀。”情感真挚可信。剧中程嫂刑场和女儿山花的诀别一段,悲愤中有豪迈,凄惨里有希望,母女情,家国恨,抒发得荡气回肠,表演得淋漓尽致。
秦腔艺术在靖远这片厚重的土地上流传了400多年,这里的人对秦腔有着很深的感情根基。靖远县秦剧团创建于1978年,建团30年,历经成败洗礼,饱尝风雨沧桑,多年来,从这个团先后走出了展学昌、谭建勋、杨凤兰、雷通霞等秦腔名家。近年来,在靖远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团里创新经营理念、强化队伍建设、扩大戏剧生产,剧团目前仅有31人,可以算是个地道的小团,人虽少,但个个身怀绝招。靖远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挖掘和整理这些素材,继而排成大戏,对于宣传地方形象、弘扬革命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团里看准了这一点,于是,一部剧就此启动。他们怀着对秦腔的热爱和戏剧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从剧本、音乐到导演、表演认真推敲,反复修改,多方面听取领导、专家和观众的意见与建议,反复打磨,甚至自己动手修改道具、设计服装。最终,他们的心血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靖远县秦剧团是白银市目前仅存的两个县级剧团之一,作为基层剧团,肩负着给基层群众送戏、送欢乐的使命,它和全省几十家基层院团一样,是我省建设戏剧大省最为基础的力量。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不断培养优秀的戏剧人才,推出优秀力作,才使我省戏剧事业发展的脚步迈得沉稳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