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留住人口较少民族最后的文化遗产?
怎样留住人口较少民族最后的文化遗产?
——代表委员认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行动刻不容缓
[ 来源:新华社 | 更新日期:2010-03-10]
记者谭晶晶、周宁、隋笑飞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一些人口较少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正逐渐消亡,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行动刻不容缓。
傈僳族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余文良说,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云南省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比如德宏和普洱等地的佤族和景颇族聚居区。这些承载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一旦拆除就无法重建。
作为70万傈僳族人唯一的全国政协委员,余文良表示,目前国家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傈僳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统称为人口较少民族,中国有22个人口较少民族,有的不足5000人,总人口63万人。在他们所居住的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和民居正在减少,大量传统民族民俗实物正在消失。
代表委员们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由于这些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核心区范围较小,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身能力较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建筑、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等整体性消失速度日益加快。
富春丽是新疆代表团唯一的锡伯族全国人大代表,她对当前保护和开发锡伯族文化的做法表示担忧:“我们建立了民族风俗博物馆,发展民俗文化和特色旅游,但是忽略了民族文化的本质是语言和文字。我们的锡伯族语言正在慢慢消失。”锡伯语有134个字母,也有相应的锡伯族歌曲,但是现在很多锡伯族人都不太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会写的人就更少了。
与富春丽一样,傣族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刀述仁在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播的担忧。他说,目前傣族聚居区小学的汉语、傣文双语教育刚刚起步,师资、教材经费比较困难,缺乏工作经验。“我们下一代最大的问题是,对汉语掌握程度低,但本民族的语言又在逐渐消失。”
他认为,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应重视对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目前没有一套完整的经验可循。应当针对不同民族的具体、特殊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工作。
他指出,一些人口较少地区的医疗方法、天文历算、农耕习俗及优秀文化作品都是民族瑰宝,亟须抢救。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中,缺乏有效保护举措,从长远来看必将影响其可持续开发。朝鲁孟等两会代表委员指出,“保护难”问题对持续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形成潜在威胁。浓厚的商业气息和“变味”的挖掘保护,让人感受不到原生态文化的氛围,使民族文化逐渐失去吸引力。
代表委员们建议,深入细致地调查、挖掘和确认人口较少民族的相关文化遗产,设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大抢救保护经费支持的力度。此外,应优先立项支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博物馆建设,培养人口较少民族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专门人才。
保护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是两会代表委员持续关注的话题。在去年的两会上,43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提案,并被作为年度重点调研的课题之一。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