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3日13:16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2009年6月7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土家族村民自发组织龙舟赛,庆祝大端午,8只船队在雨中进行激烈比赛,吸引了3000多名游客观看。(资料图片)
人民网北京10月13日电 (记者文松辉)“我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等22个项目新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今天上午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加上此前已入选的昆曲、古琴艺术等4项,中国已有29个项目列入名录,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新增22个世界“非遗”项目 另有3个项目急需保护
今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22个项目;审议并批准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2个项目,包括中国的3个项目。
我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书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图为中国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草书:曾经沧海难为水。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说,此前,中国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等4项已入选名录。因此,我国目前共有29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这些项目的申报成功,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认可,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崇高荣誉。”马文辉说,“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而且对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有着重要作用。”
端午节上榜 为何春节未能入选“非遗名录”?
引人关注的是,中国的端午节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春节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更具特色、更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尚未入选,这是为什么?
对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在发布会上做出回答,“我们推荐给联合国的项目遵循几个重要的标准:1、必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必须符合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几个要素: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杰出性、代表性、需要优先重点保护的项目。国内从2007年就开始推荐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像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纳入了推荐。众所周知,韩国已经成功申报了江陵端午祭,因此,我们优先推荐了端午节。端午节的世界影响很大,而且,我们的端午节与韩国上次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完全是两码事,我们有我们的典型传统习俗。”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对此补充说,“先推荐端午节,是因为这个项目需要优先重点保护。中国的春节,已经融入所有炎黄子孙的生活中,你们看全世界都开始在过中国春节。这个项目,下次再申报也可以。”
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于兴义强调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两个名录,并不等于是申报专利权,名录不具备排他性。各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自行申报,中国申报的项目也都是为了保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将以29个项目作为重点示范 全面、深入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国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即将进入总结验收阶段;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两批共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不断完善,文化部命名了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建立了9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文化部先后设立了闽南文化、徽州文化、热贡文化和羌族文化四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取得了初步成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云南、贵州、广西、福建、江苏、浙江、宁夏、新疆相继出台了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马文辉指出,今后中国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究实效”的保护工作原则,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以上述29个项目作为重点示范项目,认真履行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时所作的承诺,引导和带动国家级以及各级名录项目的保护工作。
在未来的时间内,文化部将通过开展深入调查,建立较为完善的档案和数据库;采取分类指导,进行科学保护;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兴建展示传习场所;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传承发展;开展科研教育,加强人才培训;推进立法进程,制定相应保护政策;广泛开展宣传展示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
背景资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获得通过,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该公约于2006年4月生效,截至2009年9月17日,已有116个国家加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谈判及其实施细则制定的全部过程,成为较早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并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履约内容。
(责任编辑:文松辉)
[
本帖最后由 王媛媛 于 2009-10-16 23:2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