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韩少功:海南文化遗产抢救迫在眉睫

韩少功:海南文化遗产抢救迫在眉睫

访著名作家韩少功:海南文化遗产抢救迫在眉睫
2008年10月21日14:41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蔡葩   




  ——专访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韩少功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省文联、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三家联合主办的“海南省十大文化名镇(村)”评选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各市县积极申报,各界民众踊跃投票,对文化遗产的关注意识正在全社会风生水起。记者日前就此活动在海口采访了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韩少功。
  
  记者:您是“海南省十大文化名镇(村)”评选活动的主要倡议者之一,这使人很容易想起二十多年前你提倡的“文学寻根”,还有您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心关切。您能谈谈这次活动的缘起与目的吗?
  
  韩少功:这件事筹划很久了,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与广电总台的前任、现任领导都很支持,但直到今年才条件成熟正式启动。活动总的目标是保护和利用海南文化遗产,增强朝野各界的文化意识。以前不是有人说海南是“文化沙漠”吗?其实海南不光有活跃的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也是积蕴深厚,元素丰富,源远流长。但很多朋友有眼无珠,抱着金饭碗讨饭吃,干了很多文化自卑和文化自毁的蠢事。有时候推土机一吼,一件千年奇珍就没有了,宝贵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承就中断了,实在让人惋惜。因此,这一活动相当于打文化界的"120",是迫在眉睫的文化遗产抢救。
  
  记者:您说到“文化自卑”与“文化自毁”,那么这些现象是怎么出现的?
  
  韩少功:说来话长,“五四”新文化运动有革新之功,但也有偏激之弊,比如当时的胡适与鲁迅都骂中医,大部分知识分子都要求废文言文,儒、佛、道更成了万恶不赦必须铲除的对象。这样,欧美现代化是建立在对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等文化传统给予肯定的前提下,而一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化,几乎是建立在对本土文化传统给予否定的前提下。这里有一个大差别,也很不正常。在很多国人那里,传统就是落后,传统就是罪恶,文化自卑几乎成了社会潜意识。那么你还怎么能让他们对古建筑、古民俗一类产生兴趣?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重新认识本土文化资源才进入有识之士的视野。你看看我们现在很多政策和理论的表述,看看奥运会的开幕式,就会明白这一个悄悄的变化。事实上,我们不是要厚古薄今,不是要当文化辫子军,但一个没有文化记忆的民族一定是个肤浅的民族,一个全靠外部文化输血的民族一定是个虚弱的民族--你钱再多也不管用的。
  
  记者:有人说内地的文化遗存较为丰富,而海南在历史上常常是边缘性的“化外之地”,没有多少重要的遗存。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韩少功:文化从来都是多元共存和各有千秋的。中国有没有文化,不能以欧美为标准来说事。海南有没有文化,同样不能以内地为标准来说事。我在文昌看过一次做公期,老百姓舞狮,真是舞得好,比我在内地看到的舞狮都要好。因为内地那些舞狮大多是比技术,比高难动作,而文昌的这一种舞狮特别文学化和艺术化,狮子的表情神态变化多端妙不可言,堪称天下一绝。我相信这一类有海南特色的文化遗存大量存在,只是有待于我们去发现、保护以及利用。我认识的一个法国知名教授,来海南儋州十多次,有时候一待就是几个月,对儋州传统文化兴致勃勃。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倒没有这种兴趣?为什么我们自己的文化财富只能由别人来发现?这些问题都值得认真反思。
  
  记者:我注意到,这次活动的指导单位除了省委宣传部,还有省旅游局。是不是这次活动也有促进文化旅游的意义?
  
  韩少功:当然是。眼下“驴友”多,“自驾游”热,“自行车车友会”等也成时尚。但大家到了周末不能只是蹿一个三亚吧?不能只是拍几张照片再吃一顿海鲜吧?我们希望这次活动也能进一步拓展海南的旅游资源,特别是人文含量高的资源。当然,保持和增加这种含量,是发展旅游的前提,不能胡乱开发和过度开发,不能用商业化毁了老祖宗留下的遗产。
  
  记者:海南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在全国很有影响。这次评选活动是不是也力求促进农村文明生态村的建设?
  
  韩少功: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虽然侧重点有所区别,但从总体上说,这次活动是海南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的一个部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推进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两大保护,中央电视台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组织过“全国十大文化名城”评选活动,海南这次活动与上述工作大体上接轨与配套。
  
  记者:我看到活动公告上称,著名作家、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出任海南这次活动的总顾问。请问组委会是如何请到他的?
  
  韩少功:很简单,我打电话给他,他欣然同意,而且谈他到地震灾区抢救羌族文化遗产的情况,神情十分沉痛与焦急。我们感谢他对海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热心,期待他不久之后来这里具体指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