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我们这样挖掘保护北路壮剧”

“我们这样挖掘保护北路壮剧”

“我们这样挖掘保护北路壮剧”

www.gx.xinhuanet.com  2009年05月04日 16:33:51  来源:右江日报



    4 月26日上午,漫步在乐里河堤,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田林县20岁到40岁之间本地土生土长的壮族青年,对于在田林县有着300年历史的北路壮剧,他们纷纷表示了解这段历史,也为之感到自豪,空闲的时候也偶尔约上几个朋友来上两段,但基本都是要么会弹要么会唱,而很少有人既会弹也会唱的,更不用说达到作为一般艺师所必须具有的吹、拉、弹、唱、编导等能力了。“壮剧是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是壮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识别标志。但无论是北路壮剧还是南路壮剧,都只能靠口口相传。壮剧几百年的接力棒传至今日,接棒者几乎都是老人。随着一些民间老艺人的离世和退隐,南北两路壮剧都面临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4月26日,在对北路壮剧传人闭克坚老师的采访中,提及继承人问题,闭老很担忧,害怕热闹场面的背后便是壮剧文化在历史中的谢幕。据介绍,田林县原有的106个业余剧团也减少到现在的30多个,壮剧活动的舞台逐渐缩小。

    存在这种担忧的不仅仅是闭老一个人。近年来一直为挖掘、保护北路壮剧付出努力的田林县委、县政府也已意识到北路壮剧挖掘、保护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由于年轻业余演员外出打工比较多,平时排练的时间比较少,目前全县业余剧团的演员年龄老化,专业演员少;北路壮剧的艺师人才缺乏,处于断层状态;表演形式老套,艺术水平不高,个别剧团还存在‘双簧’现象;剧目编剧人才短缺。”4月25日,田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黄中军坦言道。

    一种具有300多年悠久历史的优秀戏曲形式,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却进步缓慢甚至缩水,这样的局面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近年来,一场挖掘、保护北路壮剧的“战役”已在壮乡田林悄然打响。

    “发掘、抢救、保护北路壮剧,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这几天在舞台上看到的演员全部是田林县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4月26 日,在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晚会现场,县委书记龙宗福介绍,挖掘、抢救、保护北路壮剧,其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术价值。在全国的戏曲剧种中,因壮剧起步较晚和语言等诸多原因,在全国尚未产生较大影响。作为壮族文化缩影的北路壮剧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将带动和促进整个壮族地区壮剧的弘扬与发展。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实属罕见。挖掘、抢救和保护北路壮剧,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史,乃至对世界戏曲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实用价值。挖掘、抢救、保护、包装和推介北路壮剧,对壮族地区乃至全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积极的作用。

    “自2006年北路壮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剧目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壮剧的保护和扶持,以‘北路壮剧的发源地’为旗帜,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北路壮剧保持与发展思路,积极打造具有当地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黄中军告诉记者,该县以举办广西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将保护和发展北路壮剧项目列入“十一五”规划,建立了“文化战略上定向、发展蓝图中定位、工作决策时定项、领导班子内定人、干部职责上定责、资金投入上定额”的工作机制,全力打造田林“北路壮剧之乡”的文化品牌。继2007年、2008年成功举办两届广西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今年该县又再次举办第三届广西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均实现南宁、百色、田林三地直播,覆盖观众1000万人;2007年4月,该县挂牌成立“田林县北路壮剧艺术学校”,聘请北路壮剧传人闭克坚为名誉校长,3年来学校吸引和培养了不少青年演员加入到北路壮剧文化传承队伍中来,并组织资深艺人深入到各个乡(镇)业余剧团进行指导;2008年,闭克坚被中国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剧)代表性传承人”;该县还邀请区内外著名民俗、声乐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北路壮剧的历史、现状、传承、文化意义等进行研讨,进一步推动了北路壮剧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和发展。目前,他们正着手争创“中国壮剧之乡”文化品牌。

    “因为自幼受到壮剧文化的熏陶,长大以后我进入(壮剧)剧团成为剧团的演员并希望自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为壮剧的发展和弘扬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去到各个地方演出,群众非常喜欢,作为北路壮剧专业演员,我觉得我应该把基本功学好、练好。”4月25日,该县北路壮剧艺术学校学员黄建锋和黄鸿亮分别道出了他们的心声。(记者 曾雄英 通讯员 甘天龙 农正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