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直击非遗博览会:有人欢喜有人忧

直击非遗博览会:有人欢喜有人忧

中国民族报 2012年9月14日  □ 本报记者 肖静芳 文/图


北川羌绣



三江侗族农民画


海南黎族织锦

  9月6日至10日,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枣庄的台儿庄古城举行。唐卡、堆绣、赫哲族鱼皮衣、满族剪纸等767个非遗项目参会,300多名非遗传承人在现场进行了技艺展示。记者在博览会看见,现场人头攒动,人们对那些从所未见的非遗项目表现出由衷的惊叹、喜爱。博览会开幕首日就达成签约项目135项,其中24个项目签约金额超过亿元,54个项目签约金额超过千万元,凸显了非遗项目的市场潜力。博览会期间,还举行了非遗保护高层论坛,一些专家学者围绕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认识和实践展开了深入探讨。记者就部分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及传承情况进行了采访。

  北川羌绣:

  市场接受度有待提高

  “5·12”地震后,羌绣作为急需保护的民族文化受到空前关注,羌绣产业发展为与千万羌族妇女息息相关的富民产业。

  在博览会上,记者看到了羌族姑娘张再兰和她带来的羌绣作品。一幅远观似精美的摄影作品、针脚极其细密的《貔貅图》标价8.6万,一个绣有小花图案的粗布包标价1000多元,这样的价格似乎很“小众化”,但听张再兰仔细道出这些羌绣物件背后的故事,人们才会真正认识其价值。

  拿那件1000多元的粗布包来说吧。每个包上的图案经精心设计,绝不重复,图案需要一个绣工绣七八天,而且这样的包数量有限,可谓“定制限量版”,这就是其价格堪与Coach等世界名包相媲美的原因。

  张再兰介绍,为了提升羌绣的艺术性,并与现代时尚接轨,羌绣在针法等方面做了创新。但是,目前羌绣的市场接受度还不是很高,像一些价格较高、艺术性较强的绣品,主要是由政府作为礼品采购或收藏者作为收藏品。张再兰自己在两年前成立了北川绣娘文化产业公司,拥有80多位专业绣娘,并向500多户农户收购羌绣织品,公司销售最好的还是羌族服饰和羌绣杯垫、手机套等旅游纪念品。

  裕固族皮雕工艺:

  人口稀少,传承堪忧

  裕固族只有1.3万人,而裕固族皮雕工艺的传承人又只有柯璀玲一人,这就使柯璀玲和她的皮雕艺术显得弥足珍贵。

  皮雕是游牧民族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工艺,裕固族皮雕在用料、工具和深加工等方面都不同于蒙古族等民族的皮雕,有自己的特色。柯璀玲从事文物工作30年,退休后才拾起家族手艺,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她更感到这门技艺传承的迫切性。如今,不仅是她自己,她的老伴、儿子、儿媳、女儿都在从事裕固族工艺美术事业,女儿设计制作的皮雕作品还获过奖。

  裕固族皮雕的设计创意来源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色彩,如博览会上展示的裕固族图腾珍珠鹿、裕固族姑娘服饰图案等。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柯璀玲成立了尧熬尔文化传承公司,不但带了13个徒弟,还经常到牧区去收购裕固族文物。不过,她的这个以“传承”命名的公司是赔钱的,基本上靠她的另一个民族工艺公司来养。

  “赔钱也是要做的,因为裕固族人口太少了,我们这代人不传承,子孙后代谁还知道祖先的手艺?”作为皮雕传承人,柯璀玲不无忧虑。

  保安族腰刀:

  家庭作坊传承模式未改变

  保安腰刀与藏刀、蒙古刀齐名,而保安族人冶炼钢铁、打制腰刀的历史已有800多年了。

  在非遗博览会的保安腰刀展台上,一把把外形漂亮、金光闪闪的腰刀,吸引了很多男性参观者驻足。他们把玩着雕龙刻凤的刀鞘、光滑厚实的刀柄和精光四射的刀锋,爱不释手。当被告知这些腰刀都是纯手工锻制,他们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

  来参展的马维雄是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他10岁便出入刀房学做腰刀,后来承担起家族打制腰刀的事业。现在,他的儿子30岁了,也已学会了他的手艺。保安腰刀仍然保持着家族和师徒传承的方式。在甘肃省积石山县,保安腰刀的制作很多仍是家庭作坊式的。

  以前,保安腰刀是作为宰牛杀羊的工具,现在腰刀的观赏性和工艺性早超过了实用性,人们买它都是为了收藏、装饰或送礼,因此,保安腰刀的制作也更趋精美细致,产生更多的花纹图案。

  马维雄的儿子介绍,父亲开了个腰刀厂,带了10个徒弟,一年手工锻造1000多把腰刀,贵的能卖上万元,最小的水果刀也能卖两百多元,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买刀。

  三江侗族农民画:

  特色鲜明,有待推广

  鲜艳的色彩,质朴的人物造型,浓烈的民俗气息……几位侗族农民现场绘制的侗族风情画,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身着侗族服饰的姑娘吴述更,一边回答着记者的询问,一边仍不停笔地给画上着色。她介绍,在她的家乡广西三江县独峒乡,前两年建立了侗族农民画传承基地,已有80多位农民参与作画。他们忙时干农活,闲时就来画画。画的画有的赠给亲朋好友,有的则被卖掉。去年,传承基地卖掉3000多幅画作,因此一项人均增收2000多元。

  其实,三江侗族的“侗布画”早在清朝就闻名,主要表现鼓楼、风雨桥、侗族歌舞及丰收等场景,其色彩明快、构图饱满,从而形成独特的三江农民画流派。上世纪90年代,就有数千幅三江农民画被文化部送给各国大使馆收藏,三江县还被命名为“民间艺术特色之乡”。

  杨丹是侗族著名画家,她成立了三江县杨丹侗族文化,荟萃了优秀的侗族农民画家,从而为侗族农民画的创作、推广和销售搭建了平台。现在,这些农民画不但成为宾馆、酒店、会议厅的装饰精品,也成为馈赠贵宾的佳礼。

  藏传黑陶:

  “药用”功能渐为人知

  “黑如漆、光如玉”,这是对藏传黑陶制品的赞美。在非遗博览会上,黑陶烧制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白玛群加带来了他的一系列黑陶制品,镶银酒壶、茶杯、陶罐等。

  与宜兴紫砂陶、建水紫陶相比,黑陶显得有点“土”,但它的价值就在于质朴与纯手工制作。在现场,白玛群加用家乡带来的泥土在手里揉搓着,捏成条,粘到壶的土坯上,塑成壶上的花纹。

  白玛群加说,黑陶制品所用的红黏土取自他家乡青海囊谦县。土的神奇之处在于里面含有能治病的成分,因此也是藏药需要的一味药。这样的土做成的黑陶用具,无疑具有了保健功能,对胃病、关节炎有好处。

  在囊谦县的很多藏族家庭里,黑陶做成的锅、碗、瓶、罐等仍是必不可少的家庭工具,不生锈、无异味,而有些汉人知道黑陶的“药用”功能后,也开始使用黑陶制品。白玛群加自己开了两个黑陶制品厂,有工人200余人,除烧制日常生活用品,每年还烧制2700多件工艺性较高的制品,成为当地政府采购的礼品。

  在上海的世博会上,有人曾出30万元要买白玛群加的一套酒壶,但他没有卖。他说,这套酒壶他要到处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藏传黑陶的魅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