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非遗保护中民俗文化地域化的问题
问题1: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应该如何理解?
问题2:民俗文化是如何地域化的?非原生性民俗事项是如何在地化的?其内在动力有哪些?
问题3:非遗作为建构地域文化的有效手段,是否正是利用了民俗文化地域性的这个特点?
问题4:教科文非遗概念中“各地域(社区)”的限定词如何理解?地域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
问题5:就地域文化而言,人类学的文化观与民俗学的文化观是否有区别?非遗概念所使用的地域性的原则更偏向于哪个?
问题6:非遗保护对民俗文化地域化的历史建构会不会割裂民俗文化本身的“非地域性”特性?
问题7:从研究的角度,非遗成为一种权力运作是否可能?紧接着,民俗文化地域化跟民间文化的“历史化”有何关系?
问题8:从非遗与民俗的关系的角度,民族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自我表述和历史叙事呈现出什么特点?
问题9:从公共政策和文化管理的角度看,非遗保护中地域文化建构的热潮有没有真正吸收民俗学的学术理路?
问题10:作为过程的民俗文化,它与地理、政治、人口的历史过程关系如何?文化的整体观仅仅只是一种观念(无法被实践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