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请教:非遗保护中民俗文化地域化的问题

请教:非遗保护中民俗文化地域化的问题

问题1: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应该如何理解?
问题2:民俗文化是如何地域化的?非原生性民俗事项是如何在地化的?其内在动力有哪些?
问题3:非遗作为建构地域文化的有效手段,是否正是利用了民俗文化地域性的这个特点?
问题4:教科文非遗概念中“各地域(社区)”的限定词如何理解?地域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
问题5:就地域文化而言,人类学的文化观与民俗学的文化观是否有区别?非遗概念所使用的地域性的原则更偏向于哪个?
问题6:非遗保护对民俗文化地域化的历史建构会不会割裂民俗文化本身的“非地域性”特性?
问题7:从研究的角度,非遗成为一种权力运作是否可能?紧接着,民俗文化地域化跟民间文化的“历史化”有何关系?
问题8:从非遗与民俗的关系的角度,民族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自我表述和历史叙事呈现出什么特点?
问题9:从公共政策和文化管理的角度看,非遗保护中地域文化建构的热潮有没有真正吸收民俗学的学术理路?
问题10:作为过程的民俗文化,它与地理、政治、人口的历史过程关系如何?文化的整体观仅仅只是一种观念(无法被实践的)吗?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民俗文化的现代性;
民俗文化与公民社会;民俗文化的全球化、国家化、民族化、地域化语境;
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的民俗文化生成发展变迁……

这些和民俗学学科理论紧密相关的Big problem如何在非遗研究中涉及和讨论,对高丙中老师最近一些思想的思考,希望大家能提供个案研究和材料,并进行有效的对话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由时空两个维度构成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民族也是地域性与历史性的融合。
同一族群的文化结构与认同与共享同一地域密切相关;当然,不同族群也会在同一地域中达成一定程度的共享、共荣,共事,反过来,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地域争夺也会有。关键是看时与空这两个维度在不同族群、文化中所起的作用。有时,族群文化共性是由地域因素所致,这在同一区域中不同族群文化的共性也可察之。
当下,为了地方政绩诉求,把共有的文化资源地方化、政绩化、商品化,导致非遗的争端峰起,这对和谐社会、文化繁荣都很不利,文化重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乱弹耳。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回复 3# 的帖子

其实我觉得楼主问题意识很强。。。但是说得简单一点,应该是在进行文化资源化(导致地域化、在地化的后果)的时候,不能忽视“历史”这个维度,因为历史上的战争移民以及人口流动是造成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大一统的国家里,“地域”“民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可能的?亦即所有的“地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族群文化)的提法都是有严格学术含义的,不是一个能随便运用的大众词汇,今天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滥用的现象和非遗争报的现象实际上有内在联系。借用民俗文化地域性的幌子去做非遗在地化的文章,其实非遗真正共享的群体到底是谁?没有人思考过这个保护行动中主体间的问题。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