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保护不容忽视文化多样性
——浙江江山修复廿八都古镇的启示
2011年11月19日19:07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主持人:娄靖
嘉宾:单继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员)
童芍素(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浙江通志》副总编)
和红阳(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
娄婧: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丽江、平遥、周庄、宏村西递、乌镇等一 批古镇古村逐步成为旅游市场的宠儿,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国内外游客之后,保护古镇古村,开发古镇古村旅游资源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但面对历史久远、破败不堪、资金匮乏的古镇古村,如何进行保护与开发?以什么原则进行修复?成为了古镇古村保护中的共同问题。这次首届中国古镇文化论坛在浙江江山召开,江山廿八都在保护修缮中充分注意到这个古镇“文化飞地”的特质,在修旧如旧的保护中坚守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对于这一点各位专家有何见解?面对国内日益红火的古镇古村保护,各位专家有何忠告?
成为景点的古镇古村大多长着同一张脸
童芍素:
近年来,保护古镇古村落逐渐形成共识: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将其作为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这是保护古镇古村落的有效途径,也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的必由之路。
但实践中有两种倾向需要注意:
一是同质化倾向。比如说起江南古镇,便是小桥流水人家,必有一条河从古镇穿流而过,河边必有修旧如旧的枕水人家的宅居建筑,房檐下必是一串串红灯笼,河上必是一座座石桥,河里必是一条条木船……。所谓“户藏烟浦,家具画船”的水乡景色。江南古镇一样的面孔,显然既不符合古镇本来面目和文化个性,也达不到古镇保护和文化旅游的初衷。
二是缺乏精心打造古镇古村落“个性化”的旅游宣传定位语,或称广告语。当下旅游趋势已从观光游向体验游发展,旅游者已从匆匆掠影过度到了深入体味、感悟旅游地的文化内涵,即旅游地居民曾经的与当下的生活方式,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调整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以,反映一个古镇古村落文化个性的画龙点睛之语,既能凝练精致地提炼每个古镇古村的历史与文化个性,又能以简明易懂的点睛之语,有效地引领旅游者来此体验独特文化。否则,来来往往的游客,外行人只看了热闹,留不下记忆;而内行人看不出门道,也留不下好印象。一些地方旅游宣传定位语不准确,根本原因是对那里古镇古村落的文化个性研究得不透。
江山市决定对廿八都确定旅游宣传定位语,既表明廿八都古镇保护到达了一个新的起点,也表明廿八都文化旅游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坚守文化多样性是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原生态
单继刚:我参观了廿八都之后,想到了一个概念:文化多样性。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7年中国加入了这个公约。“文化多样性”概念表达的是多种文化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不替代,和谐共生的状态。
廿八都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典范,这种多样性是移民现象造成的。移民现象与廿八都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以及经济地位有关,移民的来源有驻军及其家属,商人,逃难者等等。可以说廿八都是“移民小世界,文化大观园”。廿八都共有7类28项景观。
建筑类14项,有浙式、徽式、赣式、闽式、西洋式等风格,五彩缤纷,精美装饰令人眼花缭乱;宗教类景观6项,文昌宫、观音殿、万寿宫、文昌阁、东岳宫、水星庙等,体现了三教合一。寺庙取代了家族祠堂的功能,表现了廿八都社会的融合程度;廿八都历史上商业非常发达,现存商业类景观有3项,老街、德春堂中药店、姜秉书洋货店。德春堂的“中药店”与姜秉书的“洋货店”,形成有趣的“中西”对比;军事类景观有浙闽枫岭营总府和姜守全旧宅2项。前者是清顺治11年(1654年)设立的,其作用是对廿八都附近的军事要地进行管辖,后者曾经被国民党军统局长戴笠用来举办女特工训练班。这一古一今的军事景观,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廿八都12868人口却拥有姓氏141种,方言多达13种,除廿八都官话外,还有江山腔、广丰腔、浦城腔、徽州腔、贵州腔等。此外,那里的民风民俗类极具个性,既有北方山东、河南等古时的遗风,又有西南云贵山民的习俗;既有本地山地的气息,又有江西、福建客家乃至沿海渔民的风俗。
以上七类景观体现了移民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如果要给廿八都加一个独具特色的定位语,那我给出的定位语是:“廿八都,文化多样性之都”。
保护民族文化个性就是保护民族自尊与自豪
和红阳:
丽江古城是云南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同时,丽江又是全国唯一拥有“文化、自然、记忆”三项世界遗产的地级市。它的核心吸引力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优美的自然景观,二是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为永葆丽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为丽江旅游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牢根基,丽江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唤醒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责任,大力宣传“拥有一种民族文化就拥有一个世界”的新观念,使丽江各族人民懂得保护民族文化与保护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血肉相连。并解放思想,通过出台各种保护民族文化的政策和多样化的鼓励措施,促进了丽江多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机制的健全发展。
保护古镇古村文化多样性,国内已有先行者
单继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大会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大会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强调的都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主题。联合国2001年大会把每年的5月21日定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称为“国际文化多样性节”。
对此,中国地方政府除了怀着极大的热情申报世界遗产外,似乎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很少听说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以及国际文化多样性节日期间,地方政府特别是世界遗产地的政府举办过什么像样的纪念活动。
但是,绝对有一些先行者,它们已经开始行动了。
新华网2007年10月2日发表了一篇题为《新疆吐鲁番建设中国首个世界文化多样性示范区》的文章。文章提到:中国正在新疆吐鲁番规划建设第一个世界文化多样性示范区。新疆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唯一地区。古丝绸之路上的11条驿道交汇于吐鲁番,出土的历史文献使用的文字多达17种。
吐鲁番鄯善县鲁克沁镇吐峪沟是典型的维吾尔族村庄,却到处可见中原文化的影踪。多种宗教的更替交融更为明显。吐峪沟千佛洞里不只有佛教壁画,也有波斯摩尼教的太阳月亮标志。维吾尔传统木床的床撑上雕刻着基督教的十字符号和佛教的符号。当地回族建造的清真寺大殿采用飞檐和龙头装饰,带有浓郁的中原文化色彩。洋海古墓还出土了千年前种植的大麻,最古老的葡萄藤和罗马时期的金币。
吐峪沟的情形与廿八都的情形何其相似!只不过前者见证更多的是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后者见证更多的是中国文化内部的交流。吐鲁番在建设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多样性示范区”,廿八都就应该建设中国第一个“中国文化多样性示范区”!
【链接:】
保护廿八都 保护中国古镇文化
中共浙江省江山市委书记 浙江省江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陈锦标
在浙闽赣三省交界处、苍茫的仙霞山脉深处,有一个穿越了千年的古镇——廿八都。
廿八都是一个奇异的、谜一样的古镇。古镇兴起于驻军、兴盛于商业。人口不多,仅4000多居民,却有142种姓氏,13种方言,民俗风情丰富多样,为世所罕见。而在这样一个历代兵燹不断的险要之处,却保存有规模庞大、相对完整的古建筑群,并且集徽派、闽派、赣式、客家等多种建筑风格于一身,给世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今天,当我们徜徉在古镇悠长的小巷,品鉴这里的飞檐斗拱木雕石桥,欣赏这里的质朴山歌南北方言,触摸这里的青砖绿苔,回味这里的各色饮食,享受这里的宁静安详,都不禁要感谢造物的慷慨:是什么力量把这千年的古镇原封不动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以至于我们仿佛能够淌过时光的河流,与古镇的创造者们来一番对话?
遥想历史的深处,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过多少像廿八都这样的村镇?五千年的春风化雨,五千年的日落日出,一代代的人们来了又走,但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对艺术的巧思,都定格成古镇的街道巷陌、亭台楼阁;他们的喜怒哀乐、梦想追求都沉淀凝结成诗歌楹联、浅吟低唱。因此,保留至今的古镇,是文化的投影,是历史的见证,是我们民族维系古今的珍贵记忆。她们或静立烟雨朦胧的江南,或置身层峦叠嶂的黔贵,或横亘朔风凛冽的关外,她们是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
当现代化的步伐一再加快、“地球一村”的浪潮汹涌而来时,相当一批曾经记载了我们人文传统和历史记忆的古镇,恰似纯真无邪的山村少女胡乱地涂脂抹粉,赶赴一场盛大的都市舞会,慌乱、胆怯、茫然,被现代的喧嚣裹挟而去,迅速堙没了,以至于我们回过神来想去拉一把的时候,碰到的却是冰冷坚硬的钢筋水泥丛林。
所幸的是,大山的怀抱和有识之士的保护,让廿八都这个奇异的古镇依然遗世独立。她是这样的执着,这样的坚韧,与中国大地上仅存的200余座古镇一起,为我们寻找自身的来路保留着为数不多的通道。
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流,她既是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又是人们通向未来的力量源泉。古镇作为中国人繁衍生息的物质遗存,其孕育的独特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而廿八都古镇以其完整性、独特性和唯一性,业已成为中国古镇的重要代表。保护廿八都古镇,就是保护中国古镇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传统。古镇文化论坛,为中国古镇文化保护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论坛期间,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诠释古镇文化,阐述保护古镇文化的思路、理念和措施,是古镇文化研究和保护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文化建设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要议题。建设当代先进文化,正逢其时,任重道远。让我们倍加珍惜日渐稀缺的文化遗产,倍加努力地保护中国古镇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而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