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八音会的历史沿革(摘要)
1、宫廷音乐传入定襄。 在明朝万历年间八音会传入定襄。当时定襄北社东村(原属崞县)李楠,在朝任都察右副都御史。李楠之子被神宗皇帝朱翊钧相中,将其侄女钦赐李楠之子,李楠子遂成为当朝的郡马爷,神宗御赐郡马府一支鼓乐班,每日三次为郡马奏乐。后来郡马返里省亲祭祖,将这支鼓乐班带回故里,专为李家使用。这支御用鼓乐班后来留了下来,成为李氏固定乐班。李楠后裔称:“当时的班主姓史(即宏道镇史家鼓房的祖先)。李氏宗祠的祭祖全过程及仪式及吹奏乐曲只有史氏鼓房懂得。因此,李家祭祖一直延用史家鼓房。”现今北社东村村民见了史家班社的人,打招呼时亦称“你们回来了”,这些都是宫廷音乐流传定襄民间的佐证。且八音会吹打乐(大得胜)亦称《得胜鼓还朝》,由此可见定襄八音会是由宫廷御用音乐流传来的。
2,佛教传入中国,佛教音乐随之吸收了很大一部分民间音乐(民歌)。 定襄毗邻五台山,五台山的佛教音乐(庙堂音乐)亦吸取了一部分民间音乐,产生了五台山庙堂音乐。从我县八音会吹奏曲目来看,如《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粉红娘》、《傍窗台》等均系民歌。而笙管曲目中的一大部分是庙堂音乐乐曲。诸如《箴言》、《青天歌》、《西方藏》、《小十番子》、《普庵咒》等。这些乐曲均是劝人为善,皈依佛门、得道升天的。它们是僧人诵经、做道场、放焰口时所吹奏的曲目。也有说定襄八音会是庙堂音乐回流民间。
3、定襄八音会在雍正年间已盛行。 据《定襄县补志》卷二《风俗》篇载,清雍正四年(1727)十二月二十“定襄男不出赘……完婚可仿古制,至茏鼓吹,拜迎肆筵,非古礼不贺不举乐之。”可见定襄鼓励吹乐,在雍正年间已在民间的婚嫁庆典中得到普遍应用,相当盛行。综上所述,定襄民间八音会的历史,最晚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定襄,清朝时活动频繁,达到鼎盛。
八音会的分布与艺人
八音会在解放后发展迅速,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更象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它的分布,主要以滹沱河为界分为两大部分:河北面以宏道镇、受禄乡为主,河南面以芳兰、南关、神山、南主村为中心。现在,全县班社已发展至四十多个,从艺人员已达五百余人,可谓全盛时期。
定襄八音会的很多著名艺人已相继谢世,诸如宏道史家鼓房的小喜喜、史焕焕、张四珠、张全珠;芳兰村的尹肉三、尹肉四、薄小毛、闫富才、薄文文等;南王村的梁三;神山村的王能、安富;受禄乡的宗灯牛、唐二苟等;南关村的赵富年、赵润年、段二忙;东力村的李润富等。现在年近耄耋之年的在省市县享有盛誉的史风柱、史永全老艺人,在他们有生之年仍在为培养接班人不遗余力,其徒弟们风华正茂,艺术上渐趋成熟。定襄在全国有名的原天津歌舞团的笙演奏家闫海登(王进村人),海政文工团的管子演奏家张计贵(宏道镇人),天津歌舞团的唢呐演奏家尹二文(芳兰村人),山西武警干休所政委、唢呐演奏家李德宝(神山村人),他们多次出国访问演出,誉满海内外。目前尹二文、张计贵、闫海登都年逾古稀,他们退休后曾一度回乡献艺,赐教后辈,走乡串户演奏,赢得乡亲们的热爱与赞赏。此外,全国各地还有一些定襄籍的民间音乐演奏家,正在为两个文明建设努力工作着。
现在年轻的一些八音会艺人,正在为定襄父老乡亲辛勤服务,精彩献艺。诸如范二(秀文)多次为电视台录像播放,现场吹奏,亦参加过多次省市级调演,蜚声省内外。老艺人史风柱、史永全,更是多次参加省市级调演,电台录音,1980年他们吹奏的《箴言》在山西省第二次民间音乐会演中获一等奖。史永全吹奏的《莲花落》于1984年山西省歌颂伟大祖国文艺会演中获一等奖;1989年参加山西电视台擂台赛获特别奖。一些中青年和老艺人多次为山西省电台和中央广播电台录音播放,有的还被北岳文艺出版社录制盒式磁带出版发行。史风柱、史永全被忻州地区文联和群众艺术馆授予“民间文艺家”称号。范二、高六、史永全等1990年和1992年两次为海南音像出版社、香港音像公司录制了盒式磁带,音播海内外,闻名遐迩。
八音会吹奏乐器与曲目
定襄八音会吹奏使用的乐器,从老一辈遗传下来,与其他省区有所不同。主要分两部分:其一是民间管乐。主奏乐器是唢呐(俗称三号或大杆子)、管子(一般是竹制)、小海笛(小唢呐)、口琴(亦称琴子),伴奏乐器是笙,一般是分上下手两个。其二是打击乐器。主奏是鼓(常用的分堂鼓、战鼓、戏鼓三种),镲(即铙钹)、马锣、小锣(亦称手锣)、铰子(亦称小镲小铰子)、梆子(亦叫二棒)、磕板。以上这些乐器是现今常用乐器,过去曾经有大号(用于丧葬礼仪)和叮叮铛(即云锣),这两种乐器现今在我县很难找到。
以上乐器它们的相互关系及所起作用是,唢呐奏主旋律,笙伴奏起和声作用,打击乐以鼓为主奏并指挥管乐速度的快慢,吹奏的强弱,曲目的转换,鼓手还能烘托气氛,造成声势。无论和乐和打击乐,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一个班社要有一个功底深厚、造诣精深、技艺精湛的梁柱,即吹唢呐者,常是唢呐、管子、海笛、口琴四件乐器集于一身,要会打击乐更为锦上添花。一个鼓班,还必须有一个功夫到家能全面掌握诸般击乐的好鼓师,这样才能称为一个好班社,才能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买卖也就红火,身价也会更高。
我县管乐唢呐,均采用E调唢呐,这是与其他地区和专业文艺团体所用唢呐不同之处。它是采用纯四、五度相互转调。吹奏一般曲目多是使用本调即E调,第二个用调却是A调即E调的转调。这两个调是定襄八音会常用调,降B调次之。笙、管子走字不同。笙吹奏和声音阶,而管子是一个孔可吹两个音,用劲吹即可吹高一度,平吹可吹本孔音高。它们均是采用民间纯四、五度和声。打击乐除戏曲节目要有固定曲谱外,其它并没有太多的讲究,只要能起到扶持烘托作用即可。
八音会所吹奏的曲目,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一是热烈奔放、火爆热闹的曲目,为闹红火用的唢呐曲目,如《大得胜》序列曲目;二是传统笙管套(散)曲目,这类曲目怡静幽雅、悠扬动听,给人以舒适而甜美的享受,诸如《青天歌》、《推碌碡》等笙管乐曲;三是用于丧事哀乐曲目,给人以悲伤哀怨、如泣如诉的感觉,如《哭皇天》《哭啼啼》等曲目;四是戏曲演奏曲目,红黑生旦丑、活灵活现,犹如真人演唱,常学吹名艺人唱腔,细腻逼真,发人深思,给人以遐想,如《二进宫》、《北天门》、《下河东》等剧目;五是民间小调的吹奏,给人以欢乐愉悦、喜庆活泼之感,如《珍珠倒卷帘》、《回关南》等定襄民歌、《打金钱》、《拜年》等河曲二人台。现在随着时代发展,流行歌曲、影视插曲等也在吹奏之列。近几年来,不管红白事筵,求神祈雨等,除八音会吹奏外还要带两三名歌手,连吹带唱,煞是热闹红火。
从吹奏的风格上看,全县归纳为两个类别,由于地域的不同,吹法也有不同。宏道镇、芳兰村等地的艺人吹奏风格相近,而南关、南王艺人又是一种吹奏风格。只要仔细辨别,即可区分,当然每个艺人的吹奏风格亦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
定襄八音会的继承与发展
定襄八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吹奏形式到吹奏曲目到吹奏技巧,在继承老一辈艺术家宝贵财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过去老艺人所学曲目,全凭口背心记,而且只能记工尺谱。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年轻一代,通过文化馆几次举办音乐培训,给他们讲授简谱基本乐理,部分年轻艺人初步能掌握应用简谱记录曲目。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新一代八音艺人大胆革新,引进一些外来曲目和演奏技艺,更使定襄八音会演奏艺术跃上一个新台阶,跨进一个新时代。在吹奏形式上,加进了几样乐器,如手风琴、电子琴、大提琴、小提琴和架子鼓,甚至连萨克斯也用上了,形成民间音乐中西结合。从吹奏技巧上看,年轻一代艺人,大胆引进了河北省的“长吹”音乐,鲁西南的鼓吹乐,河南的豫剧音乐。把这些外来民间艺术变为己有,大大丰富了定襄八音会的演奏内容和演奏技巧。在引进曲目上,除戏剧唱腔外,流行音乐和影视曲目,成为八音吹奏者的热门货,青年人爱吹,青年人爱听,迫使一些老艺人也学吹。有些青年艺人学会“卡吹”,摘掉喉子吹,不用哨子吹,不用按着眼孔,凭口腔的气流控制音的高低,音量的大小,甚至把手指含在口内打口哨吹的技巧也应用上了。这些技巧用在吹奏当中,别具特色,别有风味,增强了吸引力。
在戏剧唱腔上,过去是学“十六红”、“十三旦”、“十八红”、“金兰红”、“刘宝山”等的中路、北路梆子唱腔。现在年青艺人,常学北路梆子李万林,中路梆子丁果仙、张鸣琴的唱腔。他们学得生动逼真,让人听了无不叫绝。
近年来,定襄八音会打响了省城太原,1989年国庆应邀参加了省城的游园庆祝活动,为太原人民吹奏献艺。1990年参加第一届五台山国际旅游月活动,同年还应邀进京为“亚运会”、“煤海之光”献艺添彩。在国际文化交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作者简介:陈秀章,原定襄县文化馆副馆长,定襄县宏道镇人。系山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定襄县政协六、七、八届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