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宁海县卷出版

《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宁海县卷出版

《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宁海县卷出版——  

传承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宁海优秀文化传统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08年12月10日 8:19





  宁海新闻网讯  日前,《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宁海县卷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全书煌煌十八册,洋洋480万字,是对宁海现存丰厚的文化遗产的最好展示,为弘扬宁海悠久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扎实的依据和丰富的文本。

宁海有深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海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在这块土地上,蕴藏着深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海位于浙江东部,紧倚天台、四明两大山脉,地处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宁海古属台州,与三门、天台、新昌、奉化和象山等接壤,兼具山海之灵气和台甬文化之精华。宁海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劳作。春秋时为越国属地,西晋太康元年(280)建县,县名已有1700多年未作更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孕育宁海丰厚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宁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由于宁海处于台州、宁波的交界点,文化兼具两地特色。从区位来分,宁海的南路、西路文化受台州文化的影响,北路文化受宁波文化的影响,东路文化则两地影响兼而有之。宁海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东门漓卤滴浆,西门动枪夹棒,北门珍珠宝贝,南门瓜蒲茄菜”,形象地说明了宁海特殊的地理特征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宁海出东门即三门湾畔,浅海滩涂多,“请船龙”、“渔民号子”等海味十足的项目较多。西门大多是山区,手工技艺相对发达,木匠、漆匠、石匠、雕刻匠、箍桶匠远近闻名。南门田多土肥,宜农业生产,著名的“前童三宝”就与当地盛产黄豆有关。

  宁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如既有春节活动、祭礼、城隍庙会、婚嫁十里红妆等民间习俗,舞龙、舞狮、前童把酒舞、傩舞等民间舞蹈,雕刻、泥塑、绘画、剪纸、刺绣、千工床等民间手工技艺,也有宁海古戏台、前童古民居、黄坛古建筑等建筑文化。还有长街山歌、强蛟渔歌、宁海平调等民间音乐。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宁海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汇聚成了宁海光彩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在这些种类繁多的文化遗产中,农耕民俗、饮食文化特别发达。如农耕民俗,旧时的宁海由于交通不便,农耕成为宁海先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宁海人的生产和生活大都围绕着农耕运转,因而宁海的农耕民俗也尤为发达,如宁海有全市独一无二的有关求雨的民间舞蹈;宁海制作生产工具的技术比较发达,木匠、泥水匠、漆匠、作匠、石匠“五匠”广泛分布于宁海境内。

  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历代宁海县志都有记录。如清光绪庚寅年间的《宁海县志》就有民俗、方技、艺文、谚语、农事等方面的专门记述。各大姓氏的宗谱里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载。

文化部门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但在工业化和现代文明进程中,我县70%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濒临失传,30%左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经消失多年,成为遥远的记忆。为了传承和弘扬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县的文化部门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2005年,我县就开展了“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工作。2007年,宁波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地区,宁海更是加大了普查力度。在县文广新闻出版局的精心组织领导下,宁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统一部署,加强协调,全面展开,有序进行”的指导思想,普查工作有序而高效地展开。在成立“宁海县民间文化资源普查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宁海县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工作队专家小组”,调集了县文化馆、文物办及社会热心人士等组成了“宁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小组”,在全县上下形成一张严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网。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数以千计的业余普查员本着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不漏村镇、不漏项目、不漏艺人、不漏线索的“四不漏”原则,跋山涉水,顶风冒雪,足迹遍及宁海的大街小巷、阡陌田野,为了找到一个人,有时甚至几次三番地上门拜访;有的讲述人记忆模糊,工作人员便帮助回溯记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搜集到4万余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每个乡镇(街道)在线索的基础上筛选出50-100个重点项目,分17个大类,进行了完整的辑录和整理。

  为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弘扬,县文化部门创新思路,多管齐下。打造品牌,把宁海平调全力推向前台,着力打造平调艺术的精品力作;建设十里红妆博物馆,见证宁海旧时的繁华婚俗;还原元宵行会,活态保护前童这一历史文化名镇。举办活动,坚持举办两年一届的农民文化艺术节,为民间艺术的展示交流创造条件;通过每年一届的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让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宁海民间艺术再现于世人面前。创办基地,争创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如宁海第一职业中学争创舞狮传承基地,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争创泥金彩漆传承基地等。其他如公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确保护责任单位;发展文化产业,举办“宁海县民间工艺品展”;成立宁海平调研究室,对宁海平调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宁海平调的发展和创新等。目前,我县已有宁海平调、十里红妆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深远

  《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宁海县卷共十八册,全县十八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一册。内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和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其他等17个方面,可以说包罗了非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形式上以调查表的方式,通过讲述人讲述、工作人员记录,分门别类地记载了各个乡镇街道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存,体现了原始、准确、全面的原则,兼具了资料性、知识性和工具性,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弘扬提供了丰厚扎实的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以后,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可能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我们看到很多原生态的文化,在一种单一化、标准化的全球性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迅速衰落了,拥有这些文化的人也就随之消失了。我们之所以成为中国人、宁海人,就离不开中国、宁海独特的语言、服装、建筑、习俗、神话、寓言、节庆等等。就是透过这些所谓文化符号,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换句话说,“中国人”、“宁海人”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有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回过头来,我们看到很多族群,他们的语言慢慢失传了,他们的节日被慢慢淡忘了,他们的服装可能变成了戏台上的服装,不再和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时这些族群也就衰落了。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

   从这个意义上说,搜集、整理、出版这样一本书,功德无量。(记者 君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