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式申遗”变成一门生意

“中国式申遗”变成一门生意

据《广州日报》报道,中国又掀起了“遗产热”。根据建设部统计,目前中国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内的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中国丹霞”六地共为申遗花费十几亿元,而专家认为这在国内申遗史上算花费比较小的。   
  为申遗花费十几亿元的“中国丹霞”,在专家眼中,不但是“在国内申遗史上花费算比较小的”,而且是值得的。当然,这种“值得”,就记者的观察,完全是站在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说的,完全忘记了申遗的原有目的。在这样的“值得论”面前,我们除了看到功利和利益的驱动外,还看到了什么?而专家宣扬的赤裸裸的利益逻辑,在记者看来,就是“中国式申遗”的功利写照。   
  为什么我国有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更有数字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00多个项目有申遗意愿,其中列入预备申报清单的项目有60多个。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规定,一个国家每年最多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因此,我国完成所有项目的申报至少需要一个世纪。这样的景象只能用荒诞来形容。除了所谓的“值得”外,我们难道不应反思吗?
     据《人民日报》报道,2007年,贵州荔波和云南石林、重庆武隆捆绑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为保申遗成功,荔波县政府因此背负了2亿多元高额债务,目前遗产地保护正面临困境——这还不算未来10年需追加保护投入6.3亿元。在“值得”论面前,这样的例子,我们能忘记吗?   
     事实上,就在人们沉浸于遗产大国的喜悦之中时,一些世界遗产在保护与开发中屡屡出现违规现象,如颇受争议的张家界天梯事件、泰山缆车事件、都江堰建坝事件等。面对日趋严重的遗产隐患,不少专家忧心忡忡:当一些地方争抢申报世界遗产时,是否还记得“申遗”的真正目的?   
     现实中,“世界文化遗产”被当作了景点宣传的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有的地方甚至把“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当作旅游宣传的卖点。于是,许多不具备申报资格的部门和企业出于各种目的纷纷行动。无论多么荒诞,无论多么违背常识,“中国式申遗”都不会停止,因为投机和政绩的冲动已经淹没了理性可能存在的空间。
     据说,存在这样一条规则:能评上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全力支持;能上省、市级的,适当支持;什么都评不上的,基本不支持。这是导致“申遗”趋之若鹜的由头所在。申报不在于保护文化遗产,而是为了追求世界文化遗产的标签以及随之而来的知名度。更何况,“申遗”所能承载的遗产保护之重是有限的,要知道,“申遗”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倘若都遗产了,所谓的遗产也就没价值了。另外,我们也要明白“申遗”的另一种含义:“申遗”是迫不得已的最后之举,入选并不代表这种文化本身的价值就比别的高,很有可能是因为它更亟须保护。(13 )











本文来源:中国商报网

TOP

非遗保护的最后就是非遗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各方都在想办法对其进行整理利用。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TOP

一语中的!

TOP

想起了各地的“申贫”。
何谓“申贫”?申请国家级、省级贫困县也。
“申贫”成功了,不仅有千般花样的补贴,各种政策利好也都来了!
所以,谁家打造成“国家级贫困县”,那也是能耐,颇招人羡慕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车前子 于 2010-9-14 16:40 发表
想起了各地的“申贫”。
何谓“申贫”?申请国家级、省级贫困县也。
“申贫”成功了,不仅有千般花样的补贴,各种政策利好也都来了!
所以,谁家打造成“国家级贫困县”,那也是能耐,颇招人羡慕啊。
申贫总比装富强。有的领导为了政绩,建些面子工程把装富,穷的还是老白姓。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TOP

据说申贫的地方,谁都管不着,地方的权利大得很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