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熊晓辉]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苗族蚩尤戏

[熊晓辉]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苗族蚩尤戏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苗族蚩尤戏


熊晓辉




        苗族蚩尤戏源于苗族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有着数千年的传承历史,以古朴、诙谐、夸张、个性化的表演方式,纯正的民族素材和独特的苗族面具而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然而,目前出现的传承人严重流失等现状,让人担心,苗族蚩尤戏真地成为历史的化石。

传承人严重流失

        苗族蚩尤戏普遍被认为形成于五千年前,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是南朝梁任昉(460—508)撰写的《述异记》。《述异记》载:“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遗制也。”在《述异记》中,把蚩尤描绘成:“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似剑戟,头有角。”《中国戏曲通史》认为它很可能是原始时代祭蚩尤的一种仪式舞蹈。
        蚩尤戏一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就以自己的发展规律去实现它的艺术价值。从苗族的文化发展历史上看,通过人们对祖先及蚩尤的崇拜,促进了苗族蚩尤戏的产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蚩尤戏起到了传播民族文化艺术的关键作用。不难看出,苗族蚩尤戏是经苗巫傩等宗教祭礼活动发展而来的民间艺术,它与苗族原始宗教艺术和其他民间艺术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多元艺术形式的宗教艺术,在其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从蚩尤戏发展的现状来看,问题甚多。首先,传承人严重流失。由于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有了空前的丰富和提高,一些现代观念冲击了传统的民族艺术。如今,许多孩子不愿意从事民族民间艺术这一行业,传承人断层问题严重。其次,民俗传统的制约。蚩尤戏是宗教仪式戏剧,是祭祀蚩尤的一种民间小剧种。一般在农村重大仪式、集会甚至办喜事等场合都不会请蚩尤戏剧班,这使蚩尤戏的演出市场受到限制。再次,缺乏宣传、创新。电视、报纸、出版物等媒体对蚩尤戏宣传少,人们接触蚩尤戏机会少,观众对其关注程度低。此外,还存在资金缺乏问题。蚩尤戏和许多地戏一样,都存在着经费困难问题,这也是制约蚩尤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苗族蚩尤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根据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苗族蚩尤戏有着动态性、民族性、习俗性、传统性、广泛性、地域性和多层面文化两重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在蚩尤戏主要流传的湘鄂渝黔边区,地形复杂,层峦叠嶂,武陵山脉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依渝鄂屏山,山体高耸,海拔多为800米至1200米之间。这种山区的居住环境给蚩尤戏的地域性特征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从而使蚩尤戏的内容有了独特的地域性特色。
        蚩尤戏在苗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保存和传播了苗族原始文化,而且不断吸收其他艺术门类,创造了新的苗族特色文化,是苗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而且容量大、表现力强,远远超过其戏剧形式的本身范畴,成为一个兼容并包的文化综合体。我们透过苗族蚩尤戏原始、拙朴、怪异、愚昧甚至野蛮的表象,会发现其本身蕴涵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长期以来,苗族人积淀形成的文化意识心理特征被有机地融汇在蚩尤戏内,它不仅世代袭传法器道具,还利用着栩栩如生的面具,至今都以顽强的生命活跃在湘鄂渝黔边邻苗族地区,人们在今天还能看到中国戏剧发展初级阶段的某些原始面貌。
        在巫傩坛前表演蚩尤戏时,巫师是戴着特殊面具的。后来,这种面具变为传科演艺、登台祭祀的法事面具。苗族蚩尤戏在表演中讲苗语、唱苗腔,而苗语是一种无文字的语言,全靠口头相传。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苗族的一些原生态的文化艺术已逐渐失传,苗语已成为一种“濒危语言”,因而以苗语为语言载体的“蚩尤戏”更是一种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戏曲“活化石”的蚩尤戏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苗族先民渔猎、农耕生活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同时对于我们研究古代苗族社会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10-4-15 17:55:02

TOP